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昆明植物所呼籲各國攜手保護第三極脆弱的生態系統

生態問題是區域乃至全球性的問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種子需要在國際社會廣泛播撒。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團隊李德銖研究組、植物多樣性演化和生態適應團隊高連明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撰文呼籲有關各國攜手保護地球第三極脆弱的生態系統。

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山地是世界上除南極和北極以外冰儲量最大的地區,被喻為地球的“第三極”(圖1)。該區域素有“亞洲水塔”之美譽,是亞洲九大河流發源地,為亞洲發展中國家15億以上人口提供淡水、食物和其他生態系統服務。第三極的地形和氣候在時空上存在著高度的異質性,孕育了生物多樣性從基因到生態系統不同層次的特質,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構成了我國和周邊各國極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然而,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給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了巨大影響,這種危機在對全球變化異常敏感和脆弱的第三極顯得尤為突出。近幾十年來,第三極平均氣溫的升幅顯著高於全球平均水準。大量研究證實,氣候變暖使第三極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這些包括但不限於降水增加、冰川退卻、雪被減少、湖泊收縮或擴張、永凍土消融、草地和濕地退化乃至局域尺度的沙漠化等。與此同時,過度放牧、森林砍伐、城市擴張,以及路線、大壩和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等人類活動(圖2)致使本地區地表覆蓋發生了深刻改變。這些過程相互交織偶聯,正逐漸改變著第三極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將該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推向衰退的邊緣,並有可能最終瓦解。當前,伴隨著美國退出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和區域內各國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更新,使第三極的生態危機雪上加霜,有可能在區域乃至全球釀成無可挽回的災難性後果。

近年來,李德銖研究團隊致力於中國西南山地和第三極典型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起源演化和維持機制的研究,密切關注第三極的環境變化、生物多樣性動態、面臨的生態與環境問題以及潛在解決方案。該團隊此次在Science專文呼籲,希望各國政府和公眾一起關注第三極地區持續惡化的生態環境及其潛在威脅,並積極探討應對策略,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貫穿於區域發展的實踐中,為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而共同努力。

針對第三極的生態危機,文章提出,首先世界各國需要嚴格遵守《巴黎協定》,即相對於工業革命前,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內,並努力限制在1.5℃內。其次,在區域範圍,第三極相關各國(包括阿富汗、不丹、中國、印度、吉爾吉斯斯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需要擱置地緣政治分歧,通過系統地調整管理政策共同應對即將來臨的生態危機。這迫切需要在國家間建立快速有效的協調溝通管道,盡快締結形成第三級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協定或條約。文章呼籲,未來該地區開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必須嚴格考慮生態影響,並運用環境友好型的理念和技術;同時,各國需要一道制定實施可持續發展的草牧業政策。最後,相關各國需要進一步提高國家間政策、法規之間的協調性,進一步加強社區公眾的環境保護和參與意識,並廣泛吸納國際社會的援助以確保相關保護計劃的落實。

文章以ProtectThirdPole’sfragileecosystem為題,在2018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4)就《巴黎協定》實施細則達成一致,並頒布“卡托維茲氣候共識”之際,以Letter的形式發表於Science上。副研究員劉傑為文章第一作者,研究員高連明和李德銖為通訊作者。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