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藝術的出版,出版的藝術

在這個充滿影像的時代,我們忘記了藝術圖書出版的價值,我們忘記了藝術圖書是多麽新近才出現的一種現象。為了做一本藝術家畫冊需要跨越幾十個國家,上百家博物館及收藏家才能將作品的版權和足夠真實的影像收購齊備,最終將藝術家們的傑作和藝術領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印製成冊置於懂它的人的書架之上。

它們真實地再現了古代和當代的藝術結晶,不僅是為了大眾娛樂,而且啟發了藝術家的靈感,鼓勵了新一代收藏家和藝術史學家,遠非幾張來源不明顏色失真的網絡圖片可以比擬。

這個歷程中一個重要因素是1923年費頓出版社的成立,在創立之初費頓像大多出版社一樣主要專注於文學、社科等更為大眾的領域,從三十年代開始,費頓計劃出版一套圖片清晰還原並集當時藝術史學家最新研究成果於一體的畫冊,後來人們將這套書簡稱為“費頓經典”,因為它的出版奠定了費頓在藝術出版領域的歷史地位。

“費頓經典”首次出版是在二戰期間,2015年再版,傳承了幾近80年,我們此書為例,簡述一下費頓作為一個藝術出版領域的百年品牌,它出版的藝術。

內容方面:

《拉斐爾》

五百年來,拉斐爾的作品和名望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他的藝術有一種吸引力,它將觀者引入一個理想的國度,那裡完美得令人眼花繚亂,其中的人物、故事和環境讓人心服口服。縱然話題性上不及發明創造老能手達·芬奇和毅力超乎常人的米開朗琪羅,但正是作品中這種和諧光芒樹立了西方古典藝術典範,然而我們對他的個人生活了解之少實在令人驚訝。

圖/聖事之辯

“費頓經典”文字作者蘇伊達通過拉斐爾的作品勾勒出藝術家的形象,並未借助傳聞、傳記和對品格的評價來對那些繪畫進行解讀。這本書著重於提供豐富且優質的畫作複製品,配有少量文字,以鼓勵讀者在解讀汗牛充棟的文獻之前,能與藝術身進行深入接觸。

此外作者還用相對充足的篇幅介紹了拉斐爾的建築師身份,拉斐爾設計的建築鮮有建成的,而建成後留存至今的更是少之又少,學者們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認真填補這個空白,40年代初首次出版的《拉斐爾》不得不說非常具有啟發性。

《波提切利》

《波提切利》的文字作者廖內洛·文杜裡撰寫《意大利藝術史》的著名藝術史學家阿道夫·文杜裡,自幼在意大利光輝璀璨的藝術文明的環繞下,而1937年為本書撰文時,他卻身居異鄉,無法親眼看到那些傑作,只能憑借記憶或照片創作,只因他選擇了文明和思想的自由,而非法西斯主義。

圖/摩西的試煉

和多數藝術家比起來,波提切利與時政要事更息息相關。20世紀諸多出版物對諸多波提切利之作進行了學術編目,卻未進行嚴謹的繪畫風格分析,然而風格分析對幫助我們分辨畫家在創作中不同的參與程度十分重要。因此,許多由合作者創作的作品,甚至不乏一些建立在大師素描甚至僅僅是想法之上的低劣之作,都在20世紀間被當作了波提切利本人的作品。

多數學者不知為何, 都對風格分析缺乏興趣,而隨後的研究大多是綜述性的,沒有在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做出太多貢獻。文杜裡則專注於對波提切利繪畫風格的分析,在本書中寫出了波提切利從早期重新詮釋古典主義,到晚期充滿感傷又有打動人心的虔誠,生活中經歷的危機造成了他的藝術風格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改變。

本書2015年再版時得益於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的修復工作,現在我們可以對大部分存於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的波提切利的畫作進行更為可靠的鑒定和解讀,並擴充更為真實還原的影像。

《倫勃朗》

費頓出版社創始人之一貝拉·霍洛維茨先生在公司成立之初明確提出要出一本新的關於倫勃朗繪畫作品集的想法,又得益於海牙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漢斯·施耐德的幫助,製止了諸多有疑問的歸屬作品入選。

圖/芙洛拉

本書首次出版於1942年,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曾是全世界最頂級的倫勃朗繪畫收藏地之一,在二戰期間1939年夏末完全撤空了館藏畫作,隨後便受到了德軍連續9次的轟炸。直到本書出版三年後,第一批畫作才從威爾士的一座板岩礦山運回美術館,在兩地之間“每月一圖”地往返傳遞。像這樣的藝術書,與小說、詩歌以及唱片等一起,在文明似乎瀕臨滅絕之際,為它保存了依然存活的印跡。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本書作者博雷紐斯把倫勃朗置於歐洲早期巴洛克運動的歷史語境之中,尤其強調了這位荷蘭大師是如何深受意大利文藝複興藝術之影響的。

《維米爾》

維米爾和印象派畫家在同一時期人氣高漲,但後者只等了20年,維米爾卻等了200年。

本書首次出版時國際藝術界正發生著一場大烏龍,納粹在佔領荷蘭期間犯掠走大量荷蘭的藝術寶藏運往德國,納粹主要長官人赫爾曼·戈林憑借這種卑劣的手段搜羅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藝術珍品,他收藏的油畫之一《基督和通奸的女人》就是荷蘭藝術家漢· 凡·米格倫當作維米爾的作品賣給他的。凡·米格倫在戰後被捕,為了給自己脫罪,他坦誠5幅被人們當作維米爾創作的油畫其實是他自己畫的,並最終得到證實。

凡·米格倫事件帶來的積極影響是它促使人們重新對維米爾的畫作進行嚴格的評估,其中本書作者戈德沙伊德為鑒別藝術家的真跡執筆著書,為這股清流做出了貢獻。他用靈活的語言和詩意的敏感性傳達自己的見解——

“就連維米爾的早期作品都有一種孤高的清冷;他晚期的作品在這個方向上愈行愈遠,它們沒有變得死氣沉沉,而是冷若寒冬:維米爾的晚期肖像畫的構圖將人物的幾何構造展露無遺,如同山林露出光禿禿的骨架。”

作者戈德沙伊德本人也是費頓出版社的創始人之一,生於維也納猶太家庭的他於1923和貝洛·霍羅維茨成立了原名為德語的費頓出版社,二戰期間兩人一起舉家遷往倫敦,在那裡重建了出版社,並改為英文的Phaidon Press。戈德沙伊德將後半生奉獻給了自己參與創建的公司,當編輯、做書籍設計,就本書來說他已經充分填補了當時關於維米爾及其時代的極大的知識空白。

形式方面:

設計感是新版“費頓經典”的最大亮點。

新版“費頓經典”由知名設計師Astrid Stavro設計。裝幀方面集手工貼片、折頁等繁復工藝於一身,黑色紙上的貼片是模仿博物館展覽的布展方式,給讀者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這種裝幀需要手工完成,費時費力,在當下的書籍中已非常罕見。書封布面裝幀本是為了在戰爭年代節省成本,而當下為了致敬初版仍然採用了這種材質,成本卻比普通裝幀高出了一大截。

印刷也是決定一本書品質的關鍵因素,決定印刷品質的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電子原圖的品質,一個是印刷廠的水準。這套書所用的電子圖片都是專門為這套書從盧浮宮、大英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收藏機構和收藏家處直接購得,分辨率極高,色彩和原作非常接近,印刷也一向只和國際頂尖印廠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書在國內出版印刷選擇了在國際上都頗具美譽的雅昌藝術印刷廠,機長親自操作確保了高水準的印刷品質。光內文就用了四種紙:文字部分160克雅致紙,圖版用157克藝術啞粉,貼片128克啞粉,貼片的背紙160克黑卡紙。

圖/“費頓經典”中文版與英文原版的對比

當代的設計和經典的內容品質把讀者們帶上藝術的餐桌,並把一切安排妥當,讓他們得以享受這一盛宴。

“費頓經典”此次出版距離“二戰”時期的初版已經過去了80年,它承載的內容卻經久不衰,只是由於學術的進展而更加考據。再版時邀請了許多當下頗負名望的藝術史學家撰寫序言,他們拿到這套書紛紛感歎“這套書的初版是我擁有的第一本藝術書。”“我那時還是個剛踏入藝術史學科領域的大學生,但至今猶記得這本著作的出版有多麽振奮人心。”

費頓出版社後來又憑借《藝術博物館》《藝術的故事》等更廣為人知的作品打開了它在國際上的知名度,然而卻是這套書打下了費頓在藝術出版領域的基石,並見證了它百年的變遷。

正如費頓出版社創辦人之一路德維希·戈德沙伊德描述出版《倫勃朗》的初衷那樣:“這樣的書存在於一個廣闊的時間跨度中,它回顧了三百年來的文化珍品,它放在一個人的書架上,又將是幾十年。”這,便是藝術書的出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