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他重度殘疾來到重慶沿街乞討 進寺廟苦練6年成畫師

重慶九龍坡區華嚴寺附近的居民和善男信女,幾乎每天都能在寺院大門附近,發現這個被畫作包圍著的佝僂的身影。而她在學習畫畫之前,曾是個乞丐。

攝影/崔力 視頻/袁滔 撰文/cancan

出品/騰訊新聞

點擊觀看視頻:乞丐進寺廟苦練6年成畫師

“美女,買張畫嘛!吊腳樓是重慶最大的特色!”“老師,帶張老重慶回家做個紀念。一張才50!”每每有路人經過,唐昌映都不吝吆喝。

雖然還是有些不適那些充滿好奇的目光,但好在張口賣畫,遠勝於開口要飯。

唐昌映來自合川,這是個離重慶主城說遠不遠,說近不近的地方。從4歲開始,唐昌映類風濕病發,逐漸喪失行走能力。

當“棒棒”的父親和當清潔工的母親,無法為兒子支付高達數十萬的關節置換費用,只能給他做了隻小小的滑板車,代替日漸萎縮的雙腿。

2006年,唐昌映跟隨父母來到重慶主城。白天,爸媽外出務工,他便坐在滑板車上沿街乞討。2010年,他流浪到了華岩寺附近。這裡善男信女眾多,是行乞者的“天堂”。

乞討的收入加上農村低保以及父母的接濟,已經能夠基本維持唐昌映在主城的生活。但對於一個“窮二代”,特別是一個身有殘疾、心有嚮往的“窮二代”而言,對“漁”的渴望,遠比“魚”更為迫切。

乞討中,唐昌映認識了來渝的遼寧畫家劉貴平。在後者的鼓勵和幫助下,他來到華岩寺佛教藝術館館書畫培訓班,開始學習繪畫。

“還是討一個算一個吧!你都這樣了,就算啥子都不做吃閑飯,也沒得人怪你!”發現兒子“不務正業”,父母好言相勸。沒有任何人相信,一個年近而立,沒有任何繪畫基礎,甚至連一天學都沒上過的殘疾乞丐,可以在繪畫上學有所成,並借此謀生。

親友的反對,絲毫未能動搖唐昌映改變命運的決心。白天學畫、乞討,晚上回家還接著練。為了讓殘肢變得靈活有力,他把2公斤的沙袋綁上了手臂。右手練得麻木了,就換上左手繼續。和難寫的篆字較勁,他可以一個字持續練上兩年。

對於一個必須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乞丐而言,學畫的紙筆墨都得算計著用。在培訓班學習6年,唐昌映用掉了七八刀宣紙,折合四尺六開的畫紙,得有4000多張。寫字作畫的墨汁,也用去了兩三百斤。

乞討,每天都能有收入。賣畫,卻時常半個月“不開張”。從乞丐到畫匠的“轉型期”,成為唐昌映人生最艱難的時期。一次他交完房租,身上的錢只夠買一包方便麵。

唐昌映如果不出門,在家就隻吃麵條或者雞蛋,做飯炒菜對他來說既耽擱畫畫時間,也非常麻煩。

“我再也不要去要飯!”抱定這一信念,唐昌映咬牙堅持。隨著畫技的提升,他逐漸挺過難關。而今,他的畫每張能賣五六十元。精品畫作,甚至可以賣上數百元。

依靠賣畫的收入,唐昌映在華嚴寺附近租了一套十來個平方的小房子。大大小小的畫作,層層累積的宣紙以及彌散的墨香,讓陋室中充滿了書卷氣。

因為租住的農房門鎖太高,唐昌映每次回家都只能讓鄰居幫他開鎖。除了開鎖,套棉被他也只能讓鄰居或者朋友來幫忙。

唐昌映的畫,主題基本都是老山城的吊腳樓。畫作中,參差不齊的樓腿支撐著扭曲的樓體,倔強地屹立在陡峭的山崖上。

對於不少老重慶而言,它們是眼中的磁器口,心中的十八梯,記憶中氤氳著鄉愁的老家。而對於唐昌映而言,它們就是自己。

儘管把吊腳樓畫得栩栩如生,但事實上,腿腳不便的唐昌映,連“山寨”吊腳樓的網紅景區洪崖洞也沒去過幾次。而今的重慶主城高樓林立,早已沒有了可供臨摹的場景。網上的老重慶照片,是他唯一的“模特”。

“一座重慶城,‘黑(很)’多好心人”這句由重慶電視台一檔民生欄目叫響的宣傳語,是這座移民城市熱情和包容的真實寫照。

華嚴寺方丈對唐昌映時有接濟,甚至用自己的微博幫他進行推廣。出攤收攤,熟識的清潔工大姐都會主動前來幫忙。

賣畫時,常有人為他免費送來幾隻水果,或是一碗小面。甚至連附近巡邏的城管隊員,對他也格外寬容。

每逢氣象好,唐昌映會到遠一點人流量更大的步行街等地“趕場”。

昔日剛到主城認識的鄰家小弟,已成長為帥氣的計程車司機。只需一個電話,他便會為唐昌映提供包括擺攤收攤在內的“專職服務”。

如果唐昌映當天沒掙到錢不能及時支付車費,也絲毫不會影響這位專職司機的服務熱情。

從出租屋到華嚴寺,有大約一公里的距離。越過坡坡坎坎,是一段相對平緩的道路。唐昌映喜歡乘著滑板一路飛馳。他很享受,那是一段找回尊嚴,找回自己的距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