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勞動教育竟成擺拍,這鍋誰背?一份調查揭開真相

2019年,“勞動教育”在網上的相關資訊數量達2890萬條,是2014年數據量的5倍。教育局與學校重點推進勞動實踐教育,但即便在轟轟烈烈的背景下,勞動教育依舊任重道遠——

孩子的勞動機會少、勞動能力較弱;勞動實踐在孩子們的認知中,通常是春遊、秋遊、社會實踐參觀;勞動教育也變成“擺拍式”“帶薪洗碗”以資獎勵,用來應付學校檢查。

5月29日,拱墅區小學勞動實踐教育行動計劃發布會杭州市福山外國語小學舉行,並推出拱墅區小學生勞動實踐分學段建議清單。

現場還發布了3份勞動教育的調查結果,樣本從校內的60名學生,到覆蓋全區的4萬份有效問卷,乃至全國大數據平台。

勞動實踐教育還“缺”什麽?這三份調查可以說是有數據有真相。

孩子喊話“請把勞動還給我們”

勞動教育缺失是誰的“鍋”?

對於勞動教育實踐,老師、學生和家長各自是如何看待?

許多年輕班主任帶完畢業班,回頭接手一年級的懵懂小豆丁,總會感到不習慣。大關小學的沈波老師剛從六年級接班一年級時,老教師就調侃“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掌上明珠,不管做什麽,家長都會不放心。

開學初,沈老師每天收到各種叮囑短信,全部來自班裡小王同學的媽媽——“老師,我的孩子口渴了吧,讓他喝點水。”“老師,現在天熱了,讓他把衣服脫掉。”幾次下來,沈老師提醒家長,孩子的基礎自理能力要加強。

小王媽媽口頭應下,但接下來,她每天都會來一趟學校,躲到教室後門,觀察孩子是否穿暖穿好,直到被老師們勸走。

可想而知,小王的自理能力很糟糕,一年級快結束,他的桌面和抽屜還需要同學整理,甚至連刷牙洗臉都得媽媽代勞。小王媽媽也向沈老師抱怨,自己做了這麽多,孩子根本不領情。

“自理能力差,勞動能力自然也不會強,所以我對小王很擔心,我最多只能陪這個孩子六年,但他的父母可能會頭疼很久。”對於小王媽媽的溺愛方式,沈老師很無奈。“家長對孩子護得太緊,什麽都不讓做,但其實在班裡,孩子們都搶著勞動。”

在沈老師班裡,學生們每天上演‘勞動工具搶奪大戰’,把教室走廊、小花園打理得整整齊齊,甚至還跑到辦公室打掃,攔都攔不住。“家長和老師都應該多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說不定會有意外的效果。”

而在孩子們眼中,學生勞動的最大阻力是父母。

賣魚橋小學六年級學生程一然是學校大隊長,她向校內6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58%的同學勞動機會少,66.7%的同學勞動技能較差。每天早上,他們在長輩‘擠牙膏’的催促中起床,上下學有父母幫忙背書包,還有六年級的1米7高個子男生,居然不會系鞋帶。”

“父母常說,你的任務是認真學習,長大自然就能學會勞動,現在趕緊去寫作業。”程一然模仿家長的口吻,但她也想對此向家長“喊話”——“我們想對爸爸媽媽說,請把勞動還給我們!”

孩子缺乏勞動教育,是不是完全該由父母背鍋?

杭州上海世界外國語小學的家長崔先生是一名大數據研究者,他從全國大數據平台調查發現,約63%的學生自理能力“一般”,比如不會縫扣子、不想擦黑板等,還有8.3%的孩子自理能力可以評為“差”

“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勞動,都是‘擺拍式’的應付,還有依靠‘帶薪’鼓勵,比如洗一次碗給孩子三五塊錢。”崔爸爸說,“在65%的孩子認知中,學校勞動就是春遊、秋遊、社會實踐參觀,勞動教育是為了應付學校檢查。而且,在人工智能發展的時代,不少家庭用上了掃地機器人等設備,勞動似乎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

這位家長分析,簡單、機械的勞動的確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依靠創造、戰略、靈敏的複雜勞動還不會被取代。比如目前的新行業,人工智能、大數據、AR影像等,依靠人類頭腦去開發,需要孩子從小培養創造意識。而勞動教育所培養的動手能力、協調能力、創造能力,能發散思維,開發孩子的智力。

覆蓋全區的4萬份問卷得出有趣結論

勞動實踐分學段出了一張建議清單

除了學生和家長的調查,拱墅區教育局面向區內33所小學,也做了一項拱墅區小學生勞動現狀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41552份,其中小學生問卷18774份,家長卷20624份,教師卷2154份。拱墅區青少年宮副書記張敏向現場師生家長髮布調查結果,其中幾項數據出乎意料:

“你平時勞動嗎”一問中,偶爾勞動的學生59.46%,經常勞動的有38.77%,從不勞動的學生僅佔1.77%,說明很多小學生都有參與勞動的機會

在勞動態度上,喜歡勞動的學生佔78.64%,不喜歡勞動的僅佔7.81%

“家長支持孩子勞動嗎”一問中,非常支持的家長佔84.45%,不支持的僅佔0.13%

老師對孩子勞動的支持度更高,96.1%的老師認為勞動教育非常有必要。

同時,綜合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孩子缺失勞動機會、勞動能力難以提升,最主要的兩大障礙,是家長過度包辦代替,以及過重的學業負擔。

“影響學生勞動的因素”一問中,學生問卷的主要選項分別是“家長做掉了,不要自己做”、“學業負擔重”;

家長問卷中,主要選項分別是“孩子做不好,還是大人做得快”、“學業負擔重”,正好與學生問卷的調查吻合;

教師問卷中,65%的老師認為“孩子不會勞動,沒有掌握基本勞動技巧”,其次是“家長不讓孩子勞動,孩子沒有勞動習慣”,排名第三是“學業負擔重”。

四萬份樣本的調查中,還有一個出乎意料的發現,學習好的孩子更愛勞動,勞動有助於學習力的提升。

張敏老師解釋,“學習優秀的孩子,經常勞動的達到51%,是學習一般孩子的兩倍;學習好的孩子不勞動的僅有0.82%,學習一般的有4.45%不勞動。此外,在勞動態度、家長支持度上,兩組群體的佔比差距也較大。”

數據中還可以看出,有一定比例的小學生沒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14.18%不自己整理書包(五六年級達到13.47%);18.38%不掃地拖地(五六年級17.8%);22.61%生活自理能力欠缺(五六年級16.3%)。

從調查問卷來看,師生和家長對勞動的觀念已經有了高度共識,但即便在轟轟烈烈的勞動教育下,是否還存在“擺拍式”“帶薪洗碗式”的勞動?

為了讓學生“有能力勞動”“有機會勞動”,形成“勞動最光榮”的社會氛圍,活動現場,拱墅區小學勞動實踐教育行動計劃啟動發布,並推出拱墅區小學生勞動實踐分學段建議清單

這份建議清單分為7大類,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制定低、中、高3個學段,共63條建議清單。其中既有生活自理、衛生清潔等基本勞動項目,也有受歡迎的廚房技巧、戶外勞作,還創造性提出“品質生活”這一勞動類別,來看看有哪些亮點——

進行家庭綜合性勞動:獨立完成日用品採購、管理家中一周生活開支、組織家庭聚會;

重新連接孩子與大自然:每天了解氣象預報、關注戶外路上的四季變化;

培養網絡媒介素養:觀看勞動有關的電影或綜藝、用電子產品進行數據搜索。

點擊可查看大圖

現場有不少家長和孩子一塊參加發布會,活動一結束,好幾名家長離席時邊拍著孩子肩膀邊開心地說,“從今天起,你要多參加勞動,知道嗎?”

文:沈蒙和 戴欣怡

編輯/製作:沈蒙和 戴欣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