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驚蟄節氣養生|春雷動和風化雨萬物生

點擊藍字

播放GIF

關注我們

2019年3月6日,農曆正月三十,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到了!中醫認為,驚蟄這天「雷鳴蟄醒、萬物復甦」,動物開始甦醒,植物開始生髮,人的身體也處在陽氣生髮,清濁激蕩的關鍵時刻,養好驚蟄到春分這十幾天,比吃什麼補藥效果都好!

春雷響/ 萬物長

驚蟄

驚蟄習俗

驚蟄日清晨村童到田間咒雀,擊打鋼器,沿著田埂而行,唱咒雀詞。把石灰、灶灰、唇炭追撒在牆角及偏僻處。用香油煎糕,或者用韭萊做成葷素各種餅,煎炸餅豆以驅除百蟲。把黃豆用鹽水浸泡,二十四小時後,將水濾去曬乾。放在鍋中妙熟,全家人吃炒豆,稱之為吃蠍子毒。西府海棠、玉蘭、排桃、繡球、杏花、寶相花、種田紅、木挑、李花、月季花、剪春蘿等上市。民間很多地方的人們將驚蟄稱為「二月節」。其實早在西漢《禮月令疏》是把驚蟄放在正月,而把清明放在二月。到了東漢劉欲的《三統曆》將驚蟄改為二月節。

驚蟄的含義

驚蟄始雷的說法與沿江漢南地區的氣候規律大致相同。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鵬)鳴;三候鷹化為鴻。」描述已是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據經驗得知,驚蟄前後我國大範圍氣象已開始轉暖,雨水增多,大部分地區開始進人了春耕農忙。把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驚醒了,過冬的蟲卵此時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驚蟄的習俗有哪些

驚蟄一到,害蟲出動,這時人們也開始忙碌起來,因而有「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的說法。驚蟄節的主要習俗有祭白虎、驅蟲、炒蟲、打小人、吃梨等。

祭白虎主要在廣東一帶。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既可怕又可敬的動物。

一方面它兇猛無比,能夠辟邪,因而古書說:「畫虎於門,鬼不敢人。」同時老虎是食肉動物,經常會殘害家禽家畜和人。廣東人認為,蟄伏的動物被春雷驚醒後開始覓食,這時候白虎也會從山中出來覓食,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驚蟄這天祭白虎。白虎一般用黃紙做成,身上帶有黑紋,口有撩牙。做好的白虎放在神壇前,拜祭時,把塗有豬血的肥豬肉抹在老虎的嘴巴上,寓意「吃足油水,就不會張口傷人了」。這一習俗現在還很盛,很多廟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壇,每到驚蟄,特別是中老年人就會手拿祭品,排隊祭白虎。有些人還拿鴨蛋喂虎,同時口裡念叨「好人近身,小人遠離」。

驚蟄節為什麼要打小人呢?打小人源於驅蟲。春雷驚醒了害蟲,每到這一天,農戶就要拿著掃帚到田間舉行掃蟲儀式;同時還要手持清香、艾草,熏家裡的每個角落,希望能夠驅走蛇、蟲、蚊、鼠等。打小人就源於驅蟲。人們認為小人就好像害蟲,驚蟄後也開始出來活動。到廟裡打小人,就可以把小人、惡鬼等統統趕走,一年中都會順順利利,不受小人的糾纏。打小人一般是拿拖鞋用力拍打地上的紙人,打完後.還在紙人身上踩上幾腳。

有些地方還有「炒蟲」習俗,就是把芝麻、黃豆等放在鍋中爆炒,比如廣西的瑤族炒玉米、江蘇瓜洲炒糯米、陝西人炒黃豆、福建的客家人炒豆子炒麥子,都是取「炒蟲」「驅蟲」之意,為的是滅蟲除害。炒好了,全家人圍在一起大吃,還要大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

蟄吃梨,3種吃梨的保健方法

在驚蟄的時候吃梨具有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那麼,要如何充分發揮梨的功效與作用呢?今天,小編就來教大家3種吃梨的保健方法,以及怎樣挑選到優質的梨,千萬別錯過了。

驚蟄吃梨

蒸熟:這是一種傳統的食療補品,先把梨從蒂下三分之一處切下當蓋,挖去梨心,掏空梨中間果肉、並切塊;再把川貝母細粉(3克左右配1個梨)及適量冰糖放入梨中,再把梨放在蒸鍋裡,大火蒸45分鐘左右,取出後即可食用。這種吃法不僅潤肺,還有止咳化痰之功效。周圍親朋如果有嗓子不舒服的話,盡可以放心食用。·

榨汁:把生梨去皮、去核,用榨汁機榨汁後取400毫升左右,再與10克冰糖、1枚胖大海一起煮,20分鐘後即可服用。常飲此汁可以潤肺生津、利咽開音。

煮水:這種方法制作簡便,把生梨切片,再與冰糖、銀耳一起放入沸水鍋中熬煮,可以起到健脾、潤肺、止咳的作用。平時也可以把其當做甜點食用。

驚蟄節氣如何養生

驚蟄節氣的養生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而體質差異實際上是指體質養生中因人養生的一個方面。由於人體賦於先天,受製於後天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其生長髮育和衰老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的某種特徵,這種特往往又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變過程中的傾向性,因此在養生中要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
驚蟄後的氣象明顯變暖,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微生物也開始生長繁殖,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疤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所以人們需要進行飲食調養,增強體質以抵禦病菌或病毒的侵襲。
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亦證實,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
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驚蟄時的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精神、飲食、起居的調養。《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志生。」這是說,春天萬物復甦,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
從飲食方面來看,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不僅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可多食鴨血、菠菜、蘆薈、水蘿蔔、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還可食春筍、雞、蛋、牛奶等,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驚蟄氣象明顯變暖,飲食調養要根據節氣變化和每個人的體質情況而定。主要以「春夏養陽」為原則,可適當多吃能升發陽氣的食物,如韭菜、養菜等。
春天肝氣旺易傷脾,故驚蟄季節要少吃酸,多吃大棗、鍋巴、山藥等甜食以養脾,可做成大棗粥、山藥粥。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閱讀原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