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走進歷史,學術專著未必是恰當的入門書——地中海書單

近幾年,羅傑·克勞利的“地中海史詩三部曲”、蒙蒂菲奧裡的《耶路撒冷三千年》、鹽野七生的《羅馬滅亡後的地中海世界》等大眾歷史圖書走紅,或多或少激發了中國讀者對地中海歷史的興趣。地中海連接亞非歐三大洲,是古希臘、希伯來等文明的搖籃,與地中海世界相關的歷史書浩如煙海。

提起地中海歷史書,很多人首先可能會想到法國學者費爾南·布羅代爾的名著《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佩裡格林·霍登與尼古拉斯·普塞爾合著的《墮落之海》,以及劍橋大學大衛·阿布拉菲亞的《偉大的海》。不過,學術專著未必是恰當的入門書,不如讓我們將目光轉向更為通俗的著作。

穿越地中海

詳見11月17日-新京報·書評周刊專題文章

撰文 | 陸大鵬

(羅傑·克勞利“地中海三部曲”譯者)

諾裡奇

通俗版地中海歷史的大師

約翰·朱利葉斯·諾威(裡)奇為大眾歷史作家,他曾為BBC大量歷史紀錄片撰稿。

在通俗地中海歷史寫作者之中,約翰·朱利葉斯·諾裡奇勳爵是不得不提的大師。他是英國老一輩的作家和歷史學家,筆法雍容老派,有愛德華·吉本的恢弘氣度。

諾裡奇的多部通俗歷史作品與地中海世界有關,大多值得推薦。《地中海史》是一部不錯的通史,以敘述為主,從古埃及、古希臘、羅馬帝國、十字軍東征、奧斯曼帝國到拿破侖遠征埃及等地中海周邊文明都有涉及。地中海及其周邊地區的歷史極其複雜,可講的東西太多,這本書算是構建了一個比較明晰的脈絡,不奢望面面俱到。對地中海歷史已經很熟悉的讀者可能會覺得它比較淺,但對於不是那麽熟悉的朋友,這本書有助於搭建一個不錯的知識框架。

《地中海史》

作者: 約翰·朱利葉斯·諾威(裡)奇

譯者: 殷亞平 等

版本: 東方出版中心 2011年7月

諾裡奇的三卷本《拜佔庭史》是一部名著。拜佔庭帝國延續上千年,對地中海東部(黎凡特)的影響力極其深遠。這三卷浩浩湯湯的大書詳細講述了拜佔庭歷史,有戰爭、國際政治,也有宮廷秘聞和販夫走卒的市井生活。這三卷給人最大的感觸是,諾裡奇這個英國人實在是太愛拜佔庭,太愛黎凡特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拜佔庭史》的寫法仍然是吉本風格的傳統敘述史,這也是英國人最拿手的一種風格,而不是現代的“科學”寫法。

除卻拜佔庭,諾裡奇還為另外兩大地中海勢力作了傳:《威尼斯史》和《南方諾曼人》。威尼斯共和國的重要性不必多說,中國讀者近幾年已通過羅傑·克勞利的《財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權》對其軍事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諾裡奇的《威尼斯史》是一部面面俱到的史書,對這個昔日海洋霸權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探討,一直講到威尼斯共和國在拿破侖的攻打下滅亡。因極其詳盡,《威尼斯史》篇幅很大,略顯笨重,這大概是它唯一的缺點。但對喜愛諾裡奇優美文筆的人來說,篇幅越長,享受就越多!

《南方諾曼人》是比較小眾的題材。估計中國讀者大多知道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這對英國歷史影響重大。其實差不多在同一時期和此後稍晚,同樣來自諾曼底的英雄豪傑(或者說土匪、雇傭兵、冒險家)還征服了意大利的南半部分以及西西裡島。如果想知道融合了北歐維京海盜與法蘭西血統的諾曼征服者如何南下來到意大利並封疆裂土、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讀讀《南方諾曼人》就可以了。

中國大眾對西西裡島的主要印象可能是四海兄弟、明媚的陽光,以及《西西裡的美麗傳說》裡性感的莫尼卡·貝魯奇。諾裡奇在其專著《西西裡史》中告訴我們,西西裡是歐洲和非洲之間的踏腳石、東方和西方之間的大門。這裡數千年來“一直是殖民地”,腓尼基人和希臘人、迦太基人和羅馬人、哥特人和拜佔庭人、阿拉伯人和諾曼人、德意志人、西班牙人和法蘭西人,曾入侵和爭奪西西裡。諾裡奇很妙地道出了西西裡歷史的悲劇:“這憂傷,是源自漫長而悲傷的閱歷,源自喪失的機會和未曾實現的允諾的憂傷。或許,是一位經歷過太多次背叛,已經不再適合戀愛或婚姻的美女的憂傷。”

羅傑·克勞利

將地中海故事講得動聽的人

羅傑·克勞利(Roger Crowley),歷史學家。他出生於英格蘭,劍橋大學畢業後,曾久居伊斯坦布爾。他花費數年時間廣泛遊歷了地中海世界,著有“地中海史詩三部曲”《1453》《海洋帝國》和《財富之城》。

既然已經談到羅傑·克勞利的《財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權》,就順帶說說他的“地中海史詩三部曲”的另外兩部:《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海洋帝國:地中海大決戰》。克勞利是英國歷史學家和作家,通曉英、法、意、西、葡、拉丁、希臘、土耳其八種語言,2016年到過中國。三部曲的風格和諾裡奇類似,注重優美文風和敘事技巧,在學術上沒有新的見解。

羅傑·克勞利“地中海史詩三部曲”(譯者:陸大鵬 等;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三部曲各自獨立,讀者大可以從其中任何一本讀起。這松散的三部曲其實有著連貫和一致的脈絡,大致是地中海製海權的爭奪得失,以及基督教與伊斯蘭世界的衝突交流。三部曲涵蓋的時間達四個世紀之久,從公元1200年到1600年,這是不同文明和互相競爭的各大帝國之間為了領土、宗教信仰和貿易控制而激烈衝突的年代。衝突的參與者包括拜佔庭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及西班牙和德意志的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朝。同樣在這個時期,威尼斯從一個泥濘的澙湖小邦崛起為西方世界最富庶的城市。

在這個時期,各國為爭奪地中海爆發了激烈戰爭。居住在地中海周圍的各族群(土耳其人、希臘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北非人和法蘭西人)認為自己是在為爭奪世界中心而戰。但與真正的大洋相比,地中海其實是很小的。各民族之間的地理距離只有投石之遙,於是大海成了一個封閉的競技場,大規模的廝殺就在這裡上演。在這個年代,火藥武器開始徹底地改變戰爭的面貌。大海是史詩般攻城戰、血腥海戰、海盜行徑、人口劫掠、十字軍東征和伊斯蘭聖戰的場所,也是利潤豐厚的貿易和思想交流的途徑。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漫長而殘酷的競爭從本三部曲涵蓋的時期開始,將大海分裂為兩個迥然不同的區域,雙方沿著海上疆界進行了激烈較量。這場鬥爭一直延續到“伊斯蘭國”所在的今日世界。

克勞利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研究背景,言必有出處,他把握歷史大局,指出地理大發現和大西洋貿易使得地中海霸權爭奪戰失去意義。他組織史料如同調兵遣將,行雲流水,剪裁有度。更為難得的是,劍橋大學英文系科班出身的他是一位優秀的講故事人,文筆優美曉暢,把地中海的傳說講得繪聲繪色、扣人心弦。

達爾林普爾

今日黎凡特的描摹者

威廉·達爾林普爾(William Dalrymple),歷史學家、遊記作家,研究話題包括印巴、阿富汗、中東和更廣闊伊斯蘭世界的歷史、文化與藝術等。著有《王的歸程:阿富汗戰記:1839-1842》《白莫臥兒人:18世紀印度的愛情與背叛》《從聖山而來:拜佔庭陰影之下的旅程》等。

蘇格蘭人威廉·達爾林普爾的作品大多與印度、阿富汗和中亞世界有關,但他有一部遊記《從聖山而來》講的是地中海世界。這本書裡,他一邊閱讀6世紀拜佔庭僧人和旅行家約翰·莫斯科斯的聖徒傳記《精神草地》,一邊追溯莫斯科斯的腳步,遊歷地中海世界,從希臘的阿索斯山到伊斯坦布爾、土耳其東南部庫爾德武裝與土耳其政府的交戰地風雲帶、哈菲茲·阿薩德統治下的敘利亞、軍閥割據的黎巴嫩、以色列,最後到穆巴拉克統治下的埃及。這些土地都曾屬於拜佔庭帝國,是黎凡特網絡的節點。達爾林普爾到處搜尋拜佔庭帝國的遺跡(修道院、教堂、建築殘留、聖徒隱居所),觀察這些藝術珍寶。他尋訪基督教在這片土地的殘留。

《從聖山而來》英文版封面。

今天我們說到這些地區,首先想到的是伊斯蘭教,但實際上地中海東部曾是繁榮的基督教世界。拜佔庭的基督教有各種不可思議的苦修、隱居和怪異的崇拜。而經過上千年的伊斯蘭主宰之後,地中海東部世界形形色色的基督教派(敘利亞正教徒、亞美尼亞教徒、希臘東正教徒、黎巴嫩馬龍派、阿拉伯人基督徒)頑強地生存至今,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奧斯曼世紀帝國的宗教寬容。近些年,隨著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抬頭,這些小教派的處境越來越困難,受到形形色色的歧視和排擠,人口大量流失。曾經的基督教黎凡特即將喪失最後的基督教色彩。

達爾林普爾深刻地同情這些弱者的遭遇,對他們的缺陷和迷信作了寬容大度而令人忍俊不禁的描寫。不過他不是一味同情基督徒,而對政治上幼稚、凶殘而極端的基督教馬龍派作了毫不留情的抨擊,對受到以色列佔領當局壓製的巴勒斯坦穆斯林也抱有深切的同情。某些以色列人有“考古帝國主義”傾向,比如花費大量資源去挖掘和保護其實考古意義不大的猶太人古跡,而對更重要的伊斯蘭或基督教古跡置之不理甚至故意破壞,從而製造“聖地素來屬於猶太人,其他人沒有在聖地生活過”的假象。達爾林普爾對這些政治現象作了嚴厲的批評。

他還記述了一些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現象:在地中海東部的某些地方存在“宗教融合”現象,比如穆斯林經常去東正教的聖地參拜求子,基督教聖徒的遺跡也受到德魯茲派、穆斯林的崇拜。這是鎮壓、歧視與迫害的大畫面裡一些讓人稍許寬慰的小小亮點。總而言之,如果說上面介紹的幾本書講的是地中海的過去,那麽《從聖山而來》對我們理解地中海的今天很有幫助。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陸大鵬;編輯:董牧孜 西西。首發於2018年11月17日《新京報·書評周刊》B06版。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