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B肝表面抗原,自發或抗病毒後丟失,HCC發生幾率同樣低_患者

B肝表面抗原清除是功能性治愈(臨床治愈)的重要終點,但目前尚不清楚,一些慢性B肝(CHB)患者自發性獲得B肝表面抗原血清清除與接受核苷類似物(NAs)抗病毒後是否有類似的臨床結果。針對以上問題,中國香港大學研究人員啟動一項研究,並將研究成果發表期刊《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消化藥理學與治療學)。

B肝表面抗原,自發或抗病毒後丟失,HCC發生幾率同樣低

B肝表面抗原丟失,已是當前肝病領域有望實現目標。那麽,自發性表面抗原丟失和使用核苷類似物促使表面抗原丟失,兩種情況的肝細胞癌風險是否相似?來自中國香港大學醫學院消化系統疾病研究所、中國香港特區香港大學醫學數據分析中心、中國香港特區香港大學醫學與治療學系研究人員比較了上述2種情況的肝細胞癌(HCC)發生風險。

研究方法如下:研究人員選取2000年1月至2019年3月,在香港的一個廣域數據庫中,識別了B肝表面抗原(HBsAg)清除的成人慢性B肝患者。排除B肝表面抗原丟失前,有肝移植和或肝細胞癌患者。分析了患者的人口統計學、共病、抗病毒治療、實驗室參數和肝癌發展情況。研究結果表明,在7124名已確診的B肝表面抗原清除的慢性B肝患者中:

平均年齡為58.1±13.8歲;4340名(60.9%)為男性;451名(6.3%)為肝硬化;5917名(83.1%)和1207名(16.9%)為自發的B肝表面抗原清除和核苷類似物(NA)誘導的B肝表面抗原血清清除。其中,大多數患者在B肝表面抗原丟失時,肝功能正常。與自發性B肝表面抗原丟失患者相比,核苷類似物誘導的B肝表面抗原血清清除率患者更為年輕,更可能是男性和肝硬化患者。

在4.3(2.2-7.6)年的中位數(四分位間距)隨訪中,分別有97名(1.6%)和16名(1.3%)自發性和核苷類似物誘導B肝表面抗原丟失的患者發展成為肝癌。核苷類似物誘導的B肝表面抗原丟失的患者,與自發性B肝表面抗原丟失的患者具有可比的肝細胞癌風險(校正的亞分布風險比為0.75,95%CI為0.43-1.32,P=0.323)。

香港大學這份研究結果在傾向評分加權和匹配分析中仍然是穩健的。因此,研究人員得出最終結果是,在全港範圍內,B肝表面抗原清除的慢性B肝患者隊列中,無論是自發性的B肝表面抗原患者或接受核苷類似物抗病毒治療實現誘導B肝表面抗原清除的患者,他們的肝細胞癌風險同樣較低。簡單描述是,自發性或核苷類似物誘導B肝表面抗原丟失後,發生肝細胞癌風險同樣低。

小番健康結語:以上研究是由Geoffrey Dusheiko教授處理,在經過充分同行評審後被接受發表期刊《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消化藥理學與治療學)。研究人員包括Terry Cheuk‐Fung Yip 、Vincent Wai‐Sun Wong、 Yee‐Kit Tse、 Lilian Yan Liang、 Vicki Wing‐Ki Hui、Xinrong Zhang 、Guan‐Lin Li 、Grace Chung‐Yan Lui、 Henry Lik‐Yuen Chan、 Grace Lai‐Hung Wong(2020年11月22日首次出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