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國揚言在亞太部署中導 具體型號究竟可能有哪些?

8月2日,美國宣布退出《中導條約》,不再受到該條約所規定的“不發展和部署射程500到5500公里之間陸基導彈”的限制。這項作為冷戰時代美蘇緩和重大成果、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軍控協定的“崩塌”,引起了一連串連鎖反應。北約認為,美國退出該條約將加劇歐洲緊張局勢,迫使該組織成員國加強在歐洲地區的常規軍力和反導建設。同時,美國軍方則將“注意力”轉向亞洲。

據路透社報導稱,當地時間8月3日,也就是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僅一天后,美防長埃斯珀就表示“讚成”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將美國的陸基中程導彈部署到亞洲地區。埃斯珀聲稱,此舉是美軍為強化在亞太地區的軍事能力,針對中國而采取的“積極措施”。英媒認為,此番言論意味著退出《中導條約》,實質上為美國利用陸基中程導彈作為與中國“對抗”的手段進行了解綁。那麽,在表面上嚴守條約、已然30余年不發展中導的美軍,又可能在“短時間”內向亞洲部署哪些導彈呢?

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馬斯洛夫認為,近年來美國打著“反導”旗號,密集在東歐和東北亞地區部署的“陸基宙斯盾”系統,本身就是可發射中導的可靠載體。“陸基宙斯盾”屬於中段反導系統,可用於攔截射程在3500公里以內的彈道導彈,其攔截彈發射平台——Mk-41垂直發射系統,本身就可發射射程超過500公里的“戰斧”攻擊型陸基巡航導彈。因此,該系統作為美軍現役中導發射平台之一,能夠隨時部署到美國位於亞太地區的軍事基地。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已敲定從美國引進該系統,這也意味著中導擴散的風險已經悄然“吹”向東亞地區。

除將反導系統改為中導系統進行部署外,美國也有能力在較短時間內向亞洲地區部署“正式”的陸基中程導彈。據美國《軍隊時報》發布的文章稱,五角大樓研究人員透露,美國在8月將測試一種射程約為1000公里的陸基巡航導彈,該系統可在18個月後進入作戰部署狀態。同時,另一種射程為1800至2500公里的陸基中程彈道導彈,則可在5年後完成部署。

考慮到美國在冷戰末期研發中導的歷史,上述評估並未高估美軍的研發、部署能力。在1987年美蘇簽署《中導條約》前,美國已經成功研發出射程2500公里的陸基“戰斧”巡航導彈,以及射程約1800公里的“潘興-2”中程彈道導彈。這2型中導可裝載核彈頭,采取公路機動發射模式,且當時均可進行作戰部署。雖然《中導條約》的簽署,使這2型導彈甫一面世便“夭折”,但對美國來說,利用30多年前的技術儲備,重新研發並生產新的中導並非難事。如果再結合新近的導彈技術加以改進,則新中導在性能上還會較“前輩”更加先進。

此外,從長遠來看,美國在研的若乾高超音速導彈系統,未來也將成為其可部署在亞洲地區的中導系統的組成部分。據美國《航空周刊》網站文章透露,美軍各軍種都在研發高超音速導彈系統,其中進度相對較快的,是美國陸軍主導的“先進高超音速武器”(AHW)項目。該項目匯聚了美國陸、海、空軍的研發資源,預計射程超過1000公里,可裝載高超音速滑翔彈頭,採用公路機動發射模式,具有較強的突防能力。從目前公布的性能指標看,這種高超音速導彈或成為未來美軍陸基中導的優先之選。此外,根據美國陸軍公布的未來火力系統計劃,美軍在未來還將研發其他射程為300到3000公里遠程火力打擊系統。由此可見,美軍早已為《中導條約》的失效未雨綢繆。

雖然上述導彈可滿足美國“短時間”內在亞太地區部署中導的要求,但這類部署行動顯然不只存在技術裝備層面的困難。上世紀80年代初期,北約多國政界和民眾曾就美國部署“潘興-2”導彈的問題,掀起多輪大規模抗議活動,使得中導部署成為美國與歐洲盟友關係發展中繞不開的“攔路石”。假如美國試圖向亞洲地區部署中導,也可能遭遇類似麻煩。

另據路透社報導稱,在埃斯珀透露了部署中導的設想後,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隨即表態,稱澳大利亞不會部署美國中程導彈。而在美軍可能計劃部署該武器的一些地區,如東亞、東南亞和中東地區,美國的部署意願也可能遭到相關國家反對。如果美國在亞太盟友領土上部署中導的意圖難以實現,其導彈或只能“扎堆”部署在關島、夏威夷等不適宜陸基機動導彈系統發揮作用的地區。真要那樣的話,則中導的效能將會大打折扣。縱使美軍為中導的研發和部署煞費苦心,到頭來結局也未必會令其滿意。(文/馬騏騑)

圖為美國“潘興2”戰術導彈資料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