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生活中的高手,都懂得給人生做減法,那麽你呢?

給人生做減法,是一種戰略性放棄。

變化太快,時間太趕,我們有好多要做的事情,有好多想得到的東西。

我們被欲望鞭笞著分秒必爭,窮追猛趕,期望給自己的生活加分,回頭卻發現,自己的生活體驗卻一直在減分。

有的人在不斷地囤積人生的渴望,有的人已開始對自己的生活斷捨離,在如此複雜的世界裡,你該如何抉擇呢?

01

最近的日子異常忙碌。

翻看自己的月計劃清單,每一項都是想要達成的目標——

月底某平台的約稿;

歷史哲學的學習輸出;

言己社每周的主題閱讀;

工作上的框架搭建和總結回顧;

成長計劃的logo設計,方案策劃及海報製作;

清單上的每件事情似乎都勢均力敵,不可忽視。而交稿日的鄰近,讓我讀書和寫作的時間被迫延長,這直接導致我有了一種以更少的時間完成更多事情的熱切渴望。

生活漸漸處於一種水深火熱的狀況,我每天都試圖去完成更多的事情,期望在有限的時間精力之下盡可能快地達成目標,同時我也陷入一種手忙腳亂睡眠不足的恐慌中,急於想要擺脫疲憊的現狀。

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學生時代,每次臨近考試,我都會給自己安排複習計劃,但卻總是想要在短時間裡把所有相關的複習資料,習題集,以及需要記憶的課文毫無遺漏地回顧一遍,不停地給自己的學習做加法,以借此來獲得一種胸有成竹的安全感。

這種事事都放在心上的安全策略,往往也容易落得處處平庸的尷尬結果。

就像一個勇攀高峰的登山者,為了萬全之策,所以背負太多東西,結果因為沉重的壓力反而沒有獲得登山的樂趣,甚至還可能半途而廢。

在美國被譽為“史上最佳擊球手”的棒球明星泰德·威廉斯,在他所著的《打擊的科學》一書中,將打擊區域劃分為77個,每個區域只有一個棒球大小。他深刻地認識到,只有當那顆棒球滑進最理想的那個區域的時候,才值得揮棒打擊,這樣才能保持擊打率在0.4以上。如果勉強去擊打位於最邊緣位置的球,他的擊打率則會降到0.3甚至0.2以下。

泰德的擊球策略,並不是抓住一切可能擊打棒球的機會,而是懂得戰略性取捨,給自己做減法,耐心地緊盯那個成功率最高的擊球區域。

我們總是喜歡給生活做加法,不斷地在清單上添加新的事項,不斷地在房子裡堆積新的物品,但卻從來不曾反思效率的低下,內在的失序,更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

我們好像得到了很多,卻不過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與其蜻蜓點水似地雨露均沾,結果事事平庸,不如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實現最彰顯自身價值的目標。

02

生活來自於一次次的選擇。

相比於過去,如今世界的機會俯首皆是,我們不是沒有選擇,反而因為選擇太多,讓人什麽都想要但卻又無所適從。

而一個懂得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的人,往往就具有一種戰略性取捨的能力。

在科學,管理學和經濟學等眾多領域廣泛應用的『奧卡姆剃刀原理』,其本質就是一個給事物做減法的定律。

『奧卡姆剃刀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它由14世紀英格蘭的邏輯學家奧卡姆的威廉所提出,指的往往是“切勿浪費較多的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就像很多人去做PPT,大片的文字,大量的顏色,繁多的圖片展示,其目的是盡可能地讓聽眾理解,結果這樣的演示適得其反,常常給人以複雜,囉嗦的印象。

而如果你採用『奧卡姆剃刀原理』的核心理念“簡單而有效”,那就是在為你的PPT做減法,主動去思考——

PPT所要表達的核心是什麽?

如何讓PPT簡單有效又不過分掠奪聽眾的注意力?

如何讓聽眾在看完PPT之後,印象深刻同時又能快速回顧你的演講重點?

當所有這些思考都落到實處,你就會在一個視覺框架中,盡量減少各種元素的數量,讓線條,顏色等等的數量都控制在三個以內,這稱之為“簡潔”;而在布局上你則會選擇採用『黃金分割原理』,留出61.8%的太空,這稱之為“留白”。

在人生中做減法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打磨自身價值觀,讓自己做出『更少卻更好』的選擇的過程。

你可以選擇在考試之前把所有的資料都回顧一遍,也可以選擇做減法,在有限的時間裡,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在那些可能會出考題的關鍵重點上。

你可以選擇讓事情填滿自己的日程表,忙得不可開交,也可以選擇做減法,在完成核心的工作之後,留出一些閑暇來優化自己的工作流程。

你可以選擇給自己囤積各種物品和衣物,也可以選擇做減法,盡量精簡生活的太空,讓自己從環境到內在都足夠的生活自由度。

03

做減法的過程,看起來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卻並不容易。

就像我們都懂『二八法則』——用80%的精力放在重要的20%上,可是我們該如何知道那20%的重點到底是什麽呢?

這其實就需要我們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抓住事物的本質,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那個核心切入點。

1

首先,要清晰地定義問題,明確你的目標。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往往那些一眼就能看到的問題,卻並不是最本質的問題。

這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停地追問自己『為什麽』。

就像一家公司的產品銷售不好,產品經理抱怨銷售不給力,造成開髮根本沒動力更新產品,銷售抱怨產品的功能太少了,根本實現不了客戶的價值。

其實他們抱怨的問題都不是最本質的問題,最根本的問題是這家公司的產品能不能滿足客戶的真實需求。

對客戶進行定位,找到客戶的關鍵需求,才是這家公司的根本目標。

明晰自己的問題,確立根本的目標,就需要你不斷地追求自己“為什麽”——

為什麽產品銷售不好?因為客戶不喜歡這款產品。

為什麽客戶不喜歡這款產品?因為客戶覺得產品沒有滿足其需求。

為什麽沒有滿足客戶的需求?因為產品沒有一個明確的客戶定位。

這樣一步一步追問下來,你才會清楚自己的根本問題是什麽,要達成的目標又是什麽,從而才會知道什麽該堅持,什麽該放棄。

2

評估可能要做的事情,做戰略性取捨。

面對一個目標,我們總是可以羅列出很多要做的事情,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事情都必須做。

秉承『要事第一』的原則,我們就得要問自己下面的問題:

- 如果不做這件事情,對生活會有什麽影響?

- 如果沒有影響,那我是否可以選擇不做這件事情?

這樣的問題,就是一個逆向思考的過程,你的目標不再是盡可能多地完成任務,而是找到最重要的事情,以得到性價比最高的結果。

就像這個月我確定了自己的目標是完成約稿,那能不能完成“成長計劃的logo設計,方案策劃和海報設計”這件事情,對於我要的結果來說就不再有什麽影響,我可以選擇給自己做減法,在現階段不去對它做太多的考量,而是把精力放在完成約稿上。

3

給最重要的那件事情確定執行計劃。

一旦我們確定了最重要的那件事情,我們就可以給自己確定一個執行方案。

就比如,我要完成自己的約稿,那我就會給自己定製日計劃,安排如下:

- 早起看書一個小時;

- 中午15分鐘回顧書中內容,建立內容框架;

- 晚上花一小時,根據內容框架來整合自己的理解。

有了詳細的執行計劃,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固定的時間段,減少外界干擾,專注地完成計劃。

當我們開始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內心的糾結和恐慌反而會消失不見。

我們不再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而是找到了生活的重心,這讓我們能夠聚合難得的專注力,利用『二八法則』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甚至做到別人望其項背,從而構建自己的護城河。

04

懂得做減法的人,都明白捨棄不是『失去』,而是『得到』。

捨棄不重要的事情,你將獲得精力上的聚焦;捨棄不必要的社交,你將獲得更充裕的時間;捨棄不必要的家具,你將獲得更充分的太空。

其實,那些給人生做減法的生活高手,就是一類『極簡主義者』。

他們不單純以完成了多少事情,擁有了多少物品來判斷人生的價值,而是有明確完善的價值體系,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從而能夠做出戰略性的放棄,完成人生目標的整合。

在生活中做減法,就是一種人生的精簡之道——

找到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東西,為了專注追求最重要的東西,毫不猶豫地剔除其他不重要的東西。

如果你的生活忙碌而無趣,太空混亂而擁擠,不妨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抓住生活的重心,給自己的內心騰出一處棲息之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