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江南四大才子:最笨的那一個,為什麽最牛?

1

明代的蘇州,有四戶人家。這四戶人家後來在歷史上出名,都因為家裡的小孩。

四個小孩,自小是這樣的——

甲:5歲能寫大字,讀書過目成誦,9歲能作詩,被稱為“神童”。

乙:性極聰穎,才鋒無前,16歲參加秀才考試,中了第一名。

丙:2歲還不會說話,不會走路,6歲仍站立不穩,9歲尚口齒不清。

丁:天性聰穎,少長文理,家裡連一本藏書都沒有,卻自幼無所不通。

很明顯,這是三個神童和一個笨小孩的故事。

若乾年後。

甲:書法一絕,人稱“明朝狂草第一人”。

乙:鄉試(省考)第一名,隨後卷入科場案,從此遊蕩江湖,成一代名畫家。

丙:一生九次參加鄉試,均落榜而歸,苦熬終成一代宗師,詩、文、書、畫俱佳,人稱“四絕全才”。

丁:26歲中進士,因貌醜不得入翰林,33歲病逝,詩寫得極好,被譽為“吳中詩冠”。

時間終究抹平了童年的差距。

四人皆各有所成,青史留名。出人意料的是,自小最笨的那一個,成就最大。

甲:祝枝山,1461—1527年

乙:唐伯虎,1470—1524年

丙:文徵明,1470—1559年

丁:徐禎卿,1479—1511年

他們,正是傳說中的“江南四大才子”。按正史的叫法,是“吳中四才子”。

進入1510年代,四大才子中最年輕的徐禎卿,最早離開人世。到了1520年代中後期,唐伯虎在悲苦中死去,祝枝山在不服中離世。

只剩下文徵明,開竅最晚的那個人,孤獨地多活了三分之一個世紀。

到90歲那年,文徵明安然離世時,江南四大才子的時代才徹底落幕。而當時許多人家中兩三代人都聽著文徵明的名聲長大,一直以為他是作古已久的歷史人物,沒想到他活了那麽久。

俗話說,熬得住出眾,熬不住出局。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文徵明畫像

2

人生有些交集很詭異。

文徵明與唐伯虎同年出生,兩人從16歲結交朋友,友情保持了一輩子。

不過,兩人性情迥異:唐伯虎風流曠達,才氣逼人;文徵明老實本分,為人嚴肅。

野史記載,有一次,江南四大才子在蘇州城外的一條船上飲酒聚會,唐伯虎事先為文徵明安排了一個蘇州名妓伺候。

然而,名妓的突然出場,讓文徵明六神無主,謊稱有事,就要告辭。名妓笑盈盈上前牽住文徵明的衣袖,文徵明趕緊攏起衣襟,作勢要跳湖:

別逼我,我真跳了。

唐伯虎覺得無趣,先送文徵明上了岸。

那個時代的風氣,文人雅士總是和青樓雅事撕扯在一起,大家都習以為常,不僅不排斥,反而以風流韻事來抬升才子的身價。

只有文徵明是個例外。大家都覺得他笨得可以。

他確實夠笨。

1498年,文徵明和唐伯虎一起到南京參加鄉試。

兩年前,文徵明已經單獨來考過一次,名落孫山了,自我安慰說,江南天才極多,失敗也算正常。

唐伯虎則是第一次赴考,此前就是聽了老大哥祝枝山的話,稍稍複習了一下子。

結果,放榜的時候,唐伯虎的名字牛逼閃閃,高中解元。文徵明撥開人群,湊到榜單前,找了兩遍,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名字。

被挫敗感擊中的文徵明,再也無法淡定。當晚,落寞地寫了一首《客夜》,感歎說:

功名無據頻占夢,風土難便苦憶歸。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只有父親文林一如既往地看好文徵明,給寶貝兒子灌雞湯。當年,文徵明2歲不會說話,6歲站立不穩,8歲口齒不清,文林一直撫慰家人:“這個孩子,面貌清奇,骨骼不俗,將來不會癡傻一生的,他的福氣別人比不上。”

這次,文林照樣寬慰兒子說,伯虎雖然有才,高中解元,但他為人輕浮,做事不穩,恐怕人生的路會越走越窄呀;而我的孩子,你將來的成就,絕對不是伯虎所能及的。相信老爸一次。

唐伯虎畫像 [明]張靈

3

僅僅一年後,1499年,兩人的命運再次翻轉。

春風得意的唐伯虎,進京參加會試,誰料被人舉報與富家子弟徐經買通考官、科場舞弊。試沒考完,人已入了監獄。

這事最終因無證據,成了莫須有的指控,但牽涉其中的唐伯虎,後半生命運已被改寫。

同年,預言唐伯虎人生不順的文林,因病死在溫州知府任上。

文林看不到兒子文徵明一生所達到的成就,但在自己的身後事上,他若能感知兒子的處理方式,一定會含笑九泉的。

按照官場慣例,死在任上的官員,地方會負責喪葬費用,當地官紳也會送來賻儀,加起來達數千兩銀子。這筆合情合理的收入,對於緩解父親一生清廉造成的家境窘迫,以及順利辦理喪事,均十分必要。

但是,文徵明斷然謝絕了這筆收入。

他專門寫了一封答謝書,解釋說,我父親在貴地做知府,從未貪過公家一分錢,他走得堂堂正正,今天我若收下大家的貢獻,就是辜負了父親一生為官的清白。利用死去的父親之名,為自己謀利,我不忍為。就算自己再沒出息,我也不會讓父親在名聲上蒙受汙點……

溫州人見到文徵明如此堅持,覺得他很愚笨,但又很佩服。

最終大家用這筆錢在當地修了座亭子,叫“卻金亭”,以表彰這對父子。

1500年,唐伯虎出獄還鄉,整個江南為之嘩然。文人士大夫認為,唐伯虎丟盡了江南舉子的臉面,恨不得直接對其開除原籍。

唐伯虎的妻子,也跟他鬧離婚,分家產。

走投無路的唐伯虎給文徵明寫信,吐槽說,人一倒霉,連家裡的老狗都看他不順眼,一頓狂吠。

他告訴文徵明,他想去遠遊,唯一放心不下自己的弟弟,想把弟弟托付給文徵明。

文徵明雖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但二話沒說,立馬應承下來,並多次寫信勸唐伯虎不要自暴自棄。

唐伯虎十分感動,回信說:“我心惟君知。”

品茶圖 [明]文徵明

4

1514年,寧王朱宸濠派人到蘇州廣招人才。

唐伯虎應聘,去了南昌。文徵明勸他別去,唐伯虎不聽。

來人也請文徵明一起去,說寧王尊重人才,求賢若渴,待遇大大的好。

文徵明再次發揮他那股“傻勁兒”,不管別人怎麽吹噓,他就是態度堅定,稱病不往。他寫了一首《病中遣懷》,表明心跡:

潦倒儒冠二十年,業緣仍在利名間。

敢言冀北無良馬,深愧淮南賦小山。

病起秋風吹白發,雨深黃葉暗松關。

不妨窮巷頻回轍,消受壚香一味閑。

意思是,他寧願淡泊自守,絕不趨炎附勢。

而唐伯虎到了南昌寧王府,每日寫詩作畫,待遇確實優渥。

不到半年,寧王不時暴露出造反的傾向,唐伯虎這才覺察出自己進了賊窩。他想走,又走不了。於是,裝瘋賣傻,日日縱酒,做些違規逾矩之事,正史的記載叫“佯狂使酒,露其醜穢”。這犧牲也蠻大的,把下半身都暴露出來了。

連寧王都受不了,最終把他打發走了。

數年後,寧王果然起兵謀反,被王陽明一舉擒獲。

唐伯虎逃過一劫。

事後,人們評價文徵明,說他有遠見

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後,唐伯虎也自愧不如,鄭重地給文徵明寫下一封信,說他願意拜文徵明為師。

唐伯虎在信中稱讚文徵明,說他對待有身份地位的人,對待聲色犬馬之事,看似淡泊無心,其實很有自己的立場,而且意志堅定,從可動搖。

唐伯虎說,雖然自己在詩畫創作方面,可以和你一比高下,但在學問品行方面,我簡直無地自容。我雖比你早出生十多個月,但願意拜你為老師。

文徵明對唐伯虎拜師的舉動,態度如何,沒有史料留下來。但我們可以推測,以他的性格,一定是堅辭不受。

命運,最終將這對多年老友徹底分開。

1524年,唐伯虎悲苦離世之時,文徵明的人生卻出現轉機。他剛好離開蘇州,在京任職,無法出席唐伯虎的葬禮。

餘生,只能在記憶中祭奠這段深厚的友情。

古木寒泉圖 [明]文徵明

5

文徵明赴京出任的職務,是翰林院待詔

這一年,他已經54歲。

這個職務是翰林院裡最低的事務官,從九品。即便如此,文徵明獲任此職,還是工部尚書李充嗣愛慕其才,特別舉薦的結果。

按照正常的通道,文徵明不可能進入翰林院供職。他從20多歲參加科舉,考到50多歲,一共考了9次,每次均铩羽而歸。

中國的傳統文人,都有追求功名的情結,歷經坎坷得到後,方才意識到官場並非自己的理想所在,隨之幻滅,超然物外。

江南四大才子中,徐禎卿科舉最順,26歲就中進士,但竟因貌醜而進不了翰林院,鬱悶不已。

祝枝山的科舉之路跟文徵明一樣坎坷,但比文徵明好一些,考了5次才中舉人,又考了7次仍與進士無緣。後來到廣東做了個知縣,等到人家要給他升官,他說自己不善於做官,辭職不幹了。

唐伯虎在科舉路上遭遇牢獄之災,餘生悲哀,不過即便他順利考中進士,步入仕途,以他的個性,肯定也會甩手走人的。

文徵明在翰林院待到新鮮期一過,就萌生了辭職南歸之意。

同僚中一些人欺負他沒有學歷,當眾發難說:“我衙門中不是畫院,乃容畫匠處此耶?”視文徵明為畫匠,故意貶低他,讓他難堪。

這樣的齷齪事,加上官場中許多無意義的爭論,讓原本不善鑽營和交際的文徵明十分苦惱,急欲擺脫。

他不停地辭職,但吏部始終不放人。

在幹了三年半後,他終於得到批準退休還鄉。離開京城那天,他寫了一首詩,興奮地宣告自己又可以在青山綠水間過閑適的生活了:

獨騎羸馬出楓宸,回首長安萬斛塵。

白發豈堪供世事?青山自古有閑人。

回首這段短暫的為官生涯,他自己說是“小試閑官便乞身,素衣曾不染緇塵”。這說明他的內心,從未融入帝國官場。

當文徵明決然還鄉之時,祝枝山已經去世。

至此,江南四大才子僅余文徵明一人。而文徵明一生所能達到的名聲和成就,才姍姍到來。

豳風圖 [明]文徵明

6

從帝都歸來的文徵明,自此絕意仕途,力避與權貴交往,全身心致力於詩文書畫達30余年。

當時人說他的詩文書畫,無一不精,堪稱“四絕全才”

文林當年預見兒子的人生畫卷,此時終於徐徐展開:文徵明晚年名滿天下,聲望極高,是蘇州乃至整個江南文壇的盟主。

蘇州文氏家族,也因為文徵明這樣一位文化巨人的出現,而成功躋身世家大族。

然而,儘管他已是彪炳千秋的一代宗師,大家最感念的,依然是他的人品。

晚明江南,商品經濟發達,物欲橫流,紙醉金迷。文人賣文、賣畫,甚至賣科舉指南,都能賺得盆滿缽滿。但文徵明一生堅守清貧,做出了迥異於時代的舉動。

在他晚年,聲名如日中天,向他求取詩文書畫的王公貴族絡繹不絕。有明朝藩王直接給他送去古董寶玩,他看都不看,原封退回。他始終堅持自訂的底線:不給藩王、權貴、外國使者寫字作畫。

要是有鄰裡親友求畫,無論帶來多不值錢的土特產,他一概來者不拒,欣然磨墨運筆。

有學者統計,文徵明替人寫字作畫所收受的禮物,基本都是普通的食品、日用品和文化用品。這些“收入”僅能作為他的家庭日常開支的補充。

實際上,他常年生活在溫飽線上下,有時候不得已,還要向富有的朋友借米度日。

有個禦史聽聞文徵明借米的事,有意接濟他,就把他請到家中暢談。

臨走,禦史說:“聽說你生活貧寒……”

不等說完,文徵明打斷:“我並不貧寒。”

禦史很詫異,指著他一身襤褸的衣服說:“不貧寒為什麽還穿這麽破的衣服?”

文徵明淡定地回答:“這是因為下雨,才穿破衣服出門。”

自始至終,禦史都開不了口提借錢給文徵明的事。

明明可以靠才藝致富,他卻不願多取一分一文。

由於文徵明的書畫太有名了,他在世時,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大量的贗品偽作。按時人王世貞的說法,市場上文徵明的真跡,隻佔20%。

有朋友當場揪住文徵明書畫的作偽者,告到文徵明那裡。文徵明把作偽者的作品拿過來一看,然後說,此人的才藝不在我之下,只是沒人知道,我不過比他名氣大一點而已。

全然不放在心上,也不予以追究。

這名作偽者後來甚至拿著偽作,要文徵明幫忙簽名蓋章。文徵明欣然應允。

別人冒他的名,他卻從不打假。有人拿著書畫上門求鑒定,他也一概說是真跡。

他的弟子們很不解,問他為什麽要這樣做。

文徵明解釋說,凡是有能力收購字畫的,必然是家裡有余財的富貴人家,而出賣字畫的,一定是因為家境困難,急需用錢。如果因為我一句話而導致雙方無法成交,賣字畫的人家不是更要陷入困境了麽?

在他看來,擁有一副菩薩心腸,比起維護自己的名聲重要得多。

難怪清人朱彝尊無限感慨地說,文徵明“人品第一,書畫詩次之”

湘君湘夫人圖 [明]文徵明

7

文徵明的一生,沒有唐伯虎的詩酒風流,大喜大悲;沒有祝枝山的憤世嫉俗,恣意張揚;也沒有徐禎卿的年少輕狂,詩才逼人。

他不像江南四大才子中的其他人,全然沒有天才屬性,僅靠著自己的勤奮、專注、模仿,以及上天眷顧的長壽,雖然走得慢些,最後卻取得了最大的成就。

他少時讀書,字寫得太醜,被老師列為三等。一氣之下,每天堅持練習寫《千字文》,一天寫十遍,一段時間後,書法大進,大家刮目相看。

他的苦守和堅毅,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直到80多歲時,他還能寫出一手工工整整的蠅頭小楷。

終其一生,他把小楷寫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被稱為“明朝第一”

文徵明楷書

他的畫,師從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並青出於藍。在沈周去世後,撐起整個畫派達四五十年。

他培養的藝術才俊,影響波及明清兩代。

他的詩,寫得極有韻味,像他的個性一樣平靜淡然,卻又余韻悠長。比如這首《飲酒》,寫出了他歸隱後的心態:

晚得酒中趣,三杯時暢然。

難忘是花下,何物勝樽前。

世事有千變,人生無百年。

唯應騎馬客,輸我北窗眠。

清人沈德潛編選明詩,四才子中,僅收錄了徐禎卿和文徵明的詩。

我們可以通過文徵明的頭銜,來厘定他的歷史地位:

詩文方面,他與唐伯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書法方面,他與祝枝山、王寵並稱“三大家”;

繪畫方面,他與唐伯虎、沈周、仇英並稱“明四家”。

晚明文壇領袖王世貞,後來給文徵明寫傳記,特別感慨道:

吳中人於詩述徐禎卿,書述祝允明,畫則唐寅伯虎。彼自以專技精詣哉,則皆文先生友也,而皆用前死,故不能當文先生。人不可以無年,信乎!

意思是,江南四大才子中,詩、書、畫各有專攻,唯有文徵明樣樣精通,為什麽?因為其他三人都沒有文徵明活得長,所以他們都成不了文徵明。

這就是命。

牛津大學藝術史教授柯律格說,16—18世紀的300年間,文徵明在中國的影響力,相當於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米開朗琪羅。

史載,1559年,90歲那年,文徵明在替別人寫完一篇墓志銘後,把筆擱在一邊,端坐著,靜靜結束了他的一生。

世間再無文徵明。

參考文獻:

[明]文徵明著,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英]柯律格著,劉宇珍等譯:《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毛秋瑾:《唐寅與文徵明交遊考略》,《蘇州文博論叢》,2016年

鄧璐冰:《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文徵明》,《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15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