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科創板7月22日鳴鑼開市!首批25家上市公司全掃描

科創板開市時間終於敲定。7月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消息稱,科創板首批公司上市的條件基本具備,將於7月22日舉行科創板首批公司上市儀式,首批上市共25家公司。此時距離3月22日上交所受理首批公司科創板上市申請,剛好過去4個月。

科創板從誕生起就一直保持“火箭速度”:自去年11月科創板被首次提出,至科創板開鑼,僅用時8個月;自科創板3月22日受理首批公司,至7月5日,104天內受理公司數量達142家;自6月5日科創板上市委舉行首次審議會議,一個月內已經產生31家過會公司。其中25家經證監會批複同意注冊,成為科創板首批上市公司。

隨著科創板的開市,這塊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將正式走向台前。

開市背後:批複提速,一天最多7家公司獲“入場券”

截至7月5日晚間,上交所已受理142家公司提交的發行上市申請,向118家公司發出了首輪問詢函。

6月份一個月內上市委審議會議密集召開,截至6月28日共舉辦13場審議會議,上市委共審議通過31家公司的發行上市申請。6月14日,證監會批複同意華興源創、睿創微納兩家公司科創板注冊,首批獲得注冊“通行證”公司出爐。

7月份以來,證監會批複速度明顯加快,最多的一天批複了7家公司的注冊申請,至7月5日已有25家公司獲得證監會同意注冊的批複。

科創板上市審核的程序分為受理、問詢、上市委會議、注冊、發行幾個階段。這25家公司其中10家公司於3月申報,另外15家也基本於4月上半個月申報,後期較快通過了交易所問詢、上市委審議,以及證監會注冊環節,因此拿到了首批上市的“入場券”。

科創板已過會但仍未拿到注冊結果的6家公司,除了微芯生物之外,其他幾家基本均為較後期過會的企業。

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首批上市是這25家公司,一方面與公司自身準備較為充分有關,很多公司是原來想報A股的主機板中小創,在之前輔導、股改已經完成了,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規範性、科創屬性等都是比較到位的,另外在交易所審核問詢過程中材料的質量高、回復及時,使得通過速度較快。另一方面,科創板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產生25家上市公司,也與實行注冊製審核效率較高有關。

上交所7月5日表示,涉及上市交易的相關業務系統均已上線並平穩運行。首批公司上市前還將對交易系統進行壓力測試和業務通關測試。科創板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和教育有效推進,首期科創板擬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培訓班成功舉辦。至此,科創板首批公司上市交易的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科創板是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探索,在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上交所將在中國證監會領導下,堅持嚴標準、穩起步的原則,尊重市場規律,把好入口關,強化底線思維,保持改革定力,完善風險應對,抓好改革落地的各項工作。希望市場各方與上交所一起,共同迎接科創板鳴鑼聲起。

20家公司來自北上廣蘇浙,總融資額310億元

科創板首批上市的25家公司成色如何?從注冊地來看,首批上市公司較為集中地分布於北上廣蘇浙等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這5個省市共有20家公司:來自北京和上海的公司最多,均為5家;其次為江蘇省,有4家公司;浙江省、廣東省各有3家公司。另外,陝西省有2家,山東、福建、黑龍江各有1家。

從行業分布來看,25家公司集中於兩大行業:一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有9家公司;二是專用設備製造業,有8家公司。另外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有3家公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有2家公司,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儀器儀表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各有1家公司。

首批上市的25家公司,擬融資金額共計310.89億元,佔2018年全年A股IPO募資總額的23%。其中,僅中國通號一家融資規模就達105億元,佔到全部25家公司融資總額的1/3。中國通號在首批25家上市公司中資產、營收、淨利潤規模均居首位,2018年營業收入達400.13億元,淨利潤達37.17億元;其也是科創板首家上市央企、首家“A+H”股上市公司。

在科創板,公司的科技含量備受重視。從研發投入佔比來看,25家公司中有1家2018年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超過30%,3家研發投入佔比在20%-30%之間,7家在10%-20%之間,還有14家在0-10%之間。其中研發投入佔比最高的為虹軟科技,2016年-2018年三年間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均超過30%,2018年佔比達32.42%。另外中微公司、安集科技、心脈醫療三家公司的2018年研發投入佔比均超過20%。

從上市標準的選擇來看,20家企業選擇市值要求最低的第一套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為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

有4家公司選擇了第四套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包括虹軟科技、容百科技、中微公司、中國通號。還有天準科技1家公司選擇了第三套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20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且最近三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累計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

對於首批上市公司的保薦工作,保薦數量最多的為中信建投證券,共保薦5.5家公司(其中有一家為聯合保薦);其次華泰聯合證券,共保薦3.5家公司(有一家為聯合保薦);中信證券保薦了3家公司。中金公司、國信證券、海通證券各保薦2家公司。

下周密集“打新”,目前發行價最高為27.43元/股

注冊生效後的公司已經陸續進入發行階段。截至7月5日,除了交控科技、航天宏圖、嘉元科技三家剛剛注冊生效的公司之外,其余22家公司均已拿到股票代碼,並披露上市發行安排。科創板股票代碼以“688”開頭,既可以順序排號,也可以公司自主選號,目前001-010除了004號未有公司選擇之外,其他號碼均已被選走;此後的代碼均不連續,有公司選擇了088、333這樣的號碼。

截至目前,已經有4家公司完成了網上網下申購。科創板001號股票華興源創於6月27日完成網上網下申購,7月2日公布發行結果,發行工作已完成。另外,002號睿創微納、003號天準科技已經於7月2日完成了網上網下申購,006號杭可科技於7月3日完成了網上網下申購。

即將於下周一(7月8日)進行網上網下申購的瀾起科技已經公布發行價格。從前5家公司的發行價格來看,發行價格最高的為杭可科技為27.43元/股,最低的為睿創微納,為20元/股;華興源創、瀾起科技、天準科技發行價格則依次為:24.26元/股、24.8元/股、25.5元/股。

科創板市盈率打破了A股主機板的“23倍魔咒”,目前已公布發行價格的5家公司市盈率均超過30倍。每股收益按照2018年度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除以本次發行後總股本計算,睿創微納市盈率最高,達79.09倍;其次為天準科技,市盈率為57.48倍;華興源創、瀾起科技、杭可科技的市盈率為41.08倍、40.12倍、39.8倍。

下周開始,科創板新股進入密集申購期。從目前已披露上市發行安排的公司來看,7月8日開始的一周內有18家公司進行網上網下申購,最多的一天7月10日有9家公司進行申購,另外7月11日、7月12日各有4家。

創業板開市時,首批上市共計28家公司。科創板首批上市企業數量略少於創業板。華泰聯合證券前保薦代表人王驥躍表示,這樣分批上市也有好處,市場可以延續,科創板新股上市也可以常態化。“31家一起上,可能後期就斷糧了。”

付立春對記者表示,科創板開市初期,最主要的風險可能在於磨合。因為科創板作為一個全新的市場,很多的交易規則可能不甚清晰,市場的實際交易買賣也沒有先例,包括上市公司、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監管部門等各方都是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市場中摸索,或者說是在一個磨合不充分的情況下去前進,可能會產生一些運行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去分析和處理,付立春預計,在開市後,根據實際案例,可能還有一些規則需要修改和完善。

新京報記者 顧志娟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范錦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