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不是葯神》,最多70分!

作為一部「難以相信能過審」的現實題材作品,它最終還是沒擺脫「套路」。溫馨提示,本文有劇透,慎點。

作者丨燕小六

來源 | 醫學界

得了絕症,有一種死貴的特效藥。你用不用?

用?普通家庭能快速跌破貧困線。

不用?……唉……

將於7月6日上映的《我不是葯神》,則把「曲線救命」的方案,搬上大螢幕:沒錢吃正版?走私葯試試。

《我不是葯神》官方劇照

本片還沒公映,已成爆款。

網路評分破9,遠超同期好萊塢大片。

影評一致稱讚:「今年華語十佳。」「零差評。」

提前閱片、哭掉半包巾紙的燕小六,看著一邊倒的「好口碑」,思來想去,給《我不是葯神》打分:最多70。

作為一部「難以相信能過審」的現實題材作品,它最終還是沒擺脫「套路」。

不信?請往下看。

《我不是葯神》官方劇照

導演你錯了!醫生並不「向錢看」

雖然電影開篇聲明「是藝術創作」,但觀眾已普遍默認,這就是真實事件在大螢幕上的投射。

也因此,其人物角色臉譜化,戲劇衝突為「爭個人義氣而對抗法律的俠義精神」服務,最終呈現有偏頗的醫生形象和醫患關係,扣10分。

事實上,徐崢扮演的主人公「程勇」,和新聞事件當事人「陸勇」,一姓之差。

片中提到的抗癌藥「格列寧」,和真實世界的「格列衛」,也只差一字。

圖片來源於《新聞1+1》(2015-02-03)《救命真葯怎麼買?》

和真實的陸勇有所不同,電影中的程勇本身不是患者。因這一設定,程勇的賣葯、不賣、又賣,就擺脫了「自己要治病、順便帶葯」的邏輯,而走上「道德高地」。

為推動程勇的「神化」,編劇設定幾重障礙。

白血病人呂受益找上門,告訴他:正版抗癌藥要3.7萬元/瓶,走私葯2000元/瓶,效果一樣,「請幫忙買葯」。

程勇眼睛一亮。他的「初心」很純粹:有利可圖。

圖片來源於《我不是葯神》預告片

找到管道後,程勇以500元/瓶的價格從印度購葯,再以5000元/瓶,賣給白血病患友。

為打開銷路,他在呂受益的幫助下,組建「走私葯銷售小分隊」,拿下某印度藥廠的代理權。

圖片來源於《我不是葯神》預告片

來買葯的病友,從幾個,發展到成百、上千。

病友們送給程勇一紙箱錦旗。有一面寫著:仁心妙手普眾生,徒留人間萬古名。

程勇嗤笑:我要賺錢!

圖片來源於《我不是葯神》預告片

呂受益因白血病急變、去世。這觸動程勇「醒悟」。

他重新召集老患者,倒貼式賣葯,2000進葯、500售出。

他看到救命葯灑落一地,面部扭曲、抽搐。

他在法庭上說:「他們(患者)吃不起天價葯,就只能等死,甚至是自殺。……我看著他們難受。」

審判後,千名白血病患者十裡長街送程勇,一個個自發摘下口罩——這被解讀為患者從心底接納程勇,信任他。

這一系列設定將程勇送上道德制高點,成為「患者們的神」。

《我不是葯神》官方劇照

除了程勇,片中眾人都有點故事、有點個性(但也不時讓燕小六感嘆:猜到了。)

病友們在警察面前,集體沉默、拒不坦白,要保護程勇。

程勇的「前」小舅子是警察。得知其走私葯的各種細節後,他一意孤行地放人。

製假售假的藥販子張長林被抓後,警察表示「只要供出同夥,就能減刑。」曾和程勇為利益大打出手的張長林說:「是我賣的。」

圖片來源於《我不是葯神》預告片

如果上述都是為推動劇情而合理化的安排,那下面這些呢?

醫務人員為白血病患者清創傷口,不打麻藥。患者疼得面目猙獰。

程勇之父被發現有腦血管瘤,隨時可能爆掉。醫生回應程勇「錢不夠、能不能便宜」時,說:「**醫院便宜,那你上那兒去治呀!別在我們這兒做……費用又不是我定的……」

葯企代表面對前來抗議、示威的患者,傲慢地說:「如果你們在這兒繼續無理取鬧,影響我們正常工作的話,我們只能選擇報警。」

吃瓜觀眾只看到醫生見死不救,製藥企業唯利是圖。

為凸顯患者的就醫難、看病貴,增加戲劇性,而將醫生和製藥企業推到普通民眾的對立面。這可能進一步割裂本已脆弱的醫患葯關係。這樣真的好嗎?

圖片來源於《我不是葯神》預告片

是救命神葯還是奪命毒藥?

電影「高大全」走私仿製葯的行為,避而不談不良反應、用藥風險,扣10分。

片中,程勇為「摸底行情」,曾找醫生探口風。

醫生直言:你別問藥效怎麼樣!吃違禁藥出了問題,誰負責?

但此後,程勇的走私葯賣給成百上千名患者。大家對其感恩戴德,都說「感覺好多了。」

圖片來源於《我不是葯神》預告片

這只是藝術加工!

無論影片如何美化主角們的俠義精神,但走私仿製葯就是違法行為。

在真實世界,多數醫生對患者用走私仿製葯、海淘葯,內心戲是「知其不易、但不贊成」。因為,風險太大!


1.國內未上市的葯,就沒有經過中國人群的臨床試驗,適應證、科學劑量、禁忌症、不良反應,都沒有明確標準。自行用藥,就是當「試藥小白鼠」。一旦發生緊急事件,醫生都不知道怎麼幫你。

「反應停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證。20世紀50—60年代,藥物「反應停」被認為能有效阻止女性懷孕早期的嘔吐。該葯上市沒多久,就在歐洲大量鋪開。但幾年後,大家發現,大量海豹畸形兒的出生,和該葯有關:這一藥物會妨礙胎兒血液供應。


2.在國內使用海淘葯是違法行為,醫院明令禁止,醫生無法管理、指導患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江倩醫生曾發表過一份針對949名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相對於服用原研葯患者,服用仿製葯者治療反應較差。「疏於規範化管理」可能是重要原因。

3.也是最重要一點,可觀的利益導致魚龍混雜。海淘葯真假難辨。

2018年6月21日,印度政府在德裡國際機場,逮捕一名中國人。彼時,他剛從中國飛抵印度,身上帶著價值幾百萬元人民幣的「抗癌藥」。

該中國男性自述:因為印度仿製葯利潤巨大,於是他和同伴在中國生產、包裝「抗癌藥」,再人肉到印度,賣給在印度求葯的中國人。

沒人知道,這些膠囊裡究竟裝的是麵粉、澱粉,還是有效成分。更沒人知道,藥物原料是否混合均勻,每粒葯的有效比例是否一致——這些是保證治療穩定性的關鍵因素之一。

即使是本片原型、被視為「葯俠」的陸勇,也有諸多「說不清」

2002年,陸勇確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吃了兩年抗癌專利葯、花費近60萬元後,他改用印度仿製葯,價格為原價的1/20。此後,陸勇將印度仿製葯推薦給病友,並幫忙代購。

2013年11月,他因「涉嫌妨礙信用卡管理罪和銷售假藥罪」被捕。

2015年,檢方決定,撤回對陸勇的起訴。

時到今日,在網友評論中:陸勇是「普羅米修斯式的人物」,敢為病友盜「救命」天火。

但2017年6月,GQ雜誌刊發《令人生疑的「中國葯神」》,提出幾個細節:

1.陸勇先後購買過兩種印度仿製葯。第一種是印度Natco生產的Veenat。陸勇採取向對方寄款購葯的方式。吃了7年後,他換成Cyno公司生產的Imacy,併網購銀行卡、讓患者集資購買。陸勇是因為網購銀行卡才被捕的。

2.Cyno公司作為藥廠,接受「直接向患者個人售葯」,甚至不要求患者出示處方。

3.印度本土藥房買不到Imacy,當地葯監局查不到相關資訊。陸勇稱:「它隻對國外出口」。

4.Imacy的生產許可證不合規,且過期。從病友處獲得的Imacy,連說明書都沒有,「有點像三無產品。」

5.多位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印度醫生證實,從未聽過Imacy。

6.有患者將Cyno的仿製葯和正版葯,送去權威機構檢驗。結果發現,兩種規格的仿製葯,每100毫克的有效成分比例分別為正版葯的55%和83%(該檢測僅測試Cyno兩個批次的藥品,且一個批次生產日期較久,存在偏差可能,僅供參考)。而陸勇多年在媒體上宣稱的是,Cyno的有效成分超過99%。

圖片來源於GQ

也是在《令人生疑的「中國葯神」》中,陸勇表示,讀過《印度葯神》(《我不是葯神》原名)的劇本後,對其中的人物形象不太滿意。

摘引原文:「陸勇和他的商業合作夥伴估計,等到電影上映的時候,將迎來葯案之後的又一次媒體曝光。屆時他一定會解釋自己的清白,『我確實不太能接受,因為這樣的話跟我形象還是有差異的。』」

2018年6月8日,陸勇在其實名微博,發表《我不是葯神?我只是個百姓病患者》。

他稱,最初授權創作時,「作者承諾正面宣傳形象、維護名譽,註明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他也不認同「消費病人的行為」,「在我的字典裡,『命不是錢』,命是活生生的。」

陸勇在後文寫道:「我從未對法律、對時代感到不滿,我和病友們不想造成社會的對立。我始終敬畏法律,感恩新時代,感恩社會的進步。」

但,按照我國相關規定,沒經中國葯監局批準的都屬於假藥。

即使陸勇最終被免於起訴,但其實實在在地知假、吃假、並向患友推薦假藥了。

引用《令人生疑的「中國葯神」》作者靳錦的一句話:「如果一個癌症患者,因為經濟原因要冒著違法的風險去買印度仿製葯,至少他應該知道自己買的是合格的仿製葯。」

在陸勇事件中,答案自在人心。(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葯神」細節)

圖為涉事藥物,圖片來源於Cyno官網

都說葯價高?誰看見新葯研發的艱辛了!

影片瞄準天價葯,卻沒有解釋為何貴,要扣10分。

開篇,一群患者和家屬到製藥企業門口,舉牌、抗議天價葯。

衝突中,一坨疑似大便的物體,砸上藥企代表——這個場景被網友評論為「解氣」,「這些葯憑什麼就這麼貴?誰吃得起!」「為什麼藥物越降價越貴?」

藥販子張長林和程勇的對話,更直白:「命就是錢。」

圖片來源於《我不是葯神》預告片

知乎關於葯價的討論,有這麼一段話:「靶向葯之所以昂貴到要賣幾萬元,那是因為你能買到的已經是第二顆葯。第一顆葯的價格是數十億美金。」

對葯企來說,每開發一種新葯,不僅涉及到至少十幾億美金的投資,還有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

一種新葯要經歷:理論階段構效關係的研究→合成路線的規劃→製藥工藝的開發→葯代動力學和毒理學驗證→劑型選擇→成藥,開始進入臨床研究,從動物到人→根據臨床反饋,不斷改進位葯工藝……→新葯註冊……

在這一長串過程中,任何一個小環節的差錯,就可能導致新葯夭折。

網上流傳著一張表格,羅列十餘家國際葯企的研發投入和上市新葯數量。

從1997到2011年,總研發投入最多的是輝瑞製藥(1082億美元)。期間,上市14個新葯,平均每個新葯的研發耗資77億美元。

據該表顯示,單個新葯耗資最少的,也達37億美元。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醫師柳光宇撰寫《我不是葯神》評論時,連連發問:

救命葯的研發是當前最高端科技之一……這些天量投入應該讓誰來埋單?

新葯生產工藝的知識產權保護期究竟要不要?

如果每一種新葯都無償向第三世界國家公布,那麼西方發達國家還有誰會去投入新葯研發?

應該由誰來控制價格,以免讓藥廠無利可圖而放棄或遲滯這類藥物的生產?

廉價的仿製藥品應該如何管理?

不少影評人、觀眾讚譽《我不是葯神》,是「中國版《達拉斯買傢俱樂部》」:都改編於真實事件;都是主人公靠一己之力,尋找治療特效藥,並將之普惠於世;都交織著患者群體、製藥企業、醫療機構及管理部門等複雜關係。

圖片來源於《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但燕小六認為,兩者區別很大。尤其是:《達拉斯買傢俱樂部》沒有刻意將醫護人員和患者對立起來,而是面目可愛的、醫者仁心的。

在《達拉斯買傢俱樂部》中,主角Ron Woodroof感染HIV後,開始鑽研《柳葉刀》、《新英格蘭雜誌》等高精專學術期刊,隨身攜帶病毒學原著。他從一個社會人,變成半個醫學專家,能夠自己調配、組合藥物以延續生命。但追溯其感染原因,是濫交、吸毒、嗜酒。

醫務人員會和製藥企業硬杠:***葯毒性太大,被封藏了。真的適合用於AIDS嗎?

轉頭,護士會抱住參加藥物試驗不見效的AIDS患者,安慰其:這不代表我會放棄努力。

當患者催促葯企儘快上市新葯時,葯企代表坦言:我們要遵循葯監局標準程式,批準一種新葯大約要8—12年……

在患者看來「宛如上帝、用藥大膽」的醫生,因為違規用藥,被吊銷行醫執照。

《達拉斯買傢俱樂部》看似「都不按規矩辦事」,但處處又有規則。

每個人都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結果。

圖片來源於《達拉斯買傢俱樂部》

活著本就不容易。但,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我不是葯神》片尾時,「格列寧」進入醫保。出獄的程勇笑了,再也不用走私葯。

這個片尾特別適合今時今日。

2018年4月12日,國家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稱,決定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並鼓勵創新葯進口。

5月1日,我國以暫定稅率方式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鹼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為零。

一切都在好起來。

資料來源:

https://weibo.com/1887961351/GnNGHlCIm?filter=hot&root_comment_id=0&type=comment#_rnd1530510800999

- 完 -

▼點個贊再走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