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拍出的照片沒質感?因為沒有掌握這些技法

很多攝友總是覺得照片缺乏“質感”,但又不知道如何才能拍出有質感的照片。或者更準確的說,是不知道什麽是質感,不知道質感是如何表現出來的,更不知道哪些攝影技法可以讓畫面更有質感。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好機友攝影就和大家一起看看,怎樣能夠讓畫面更有質感。

目錄

一.了解畫面質感

二.畫面更有質感的前期拍攝

三.畫面更有質感的後期處理

四.銳化工具使用方法

一.了解畫面質感

1、畫面質感的含義

首先,要明白“質感”指的是什麽。所謂的畫面質感,無非就是讓觀者看到照片後,能夠真實的感受到照片中景物的材質。

例如拍攝的是岩石,只要畫面中表現出了岩石的凹凸不平,表現出了岩石表面的光影變化,就可以將這塊岩石或粗糙或光滑的材質傳達給觀者,這就是質感的表現。

又或者你拍攝的是水流,那麽只要把水流的流動感、水流的線條感表達出來,讓觀者切身感受到水在流動,這同樣是質感的表現。也證明了為何更多的攝影師喜歡用慢門來表現流水。

2、質感包含的要素

在了解了攝影中的“質感”其實就是讓觀者能夠切身體會到所拍對象的材質之後,我們再來看看質感包含哪些要素。

表面細節

為了讓觀者感受到畫面中景物的不同材質,表面細節是首先需要考慮的要素。

如果你拍攝的是樹,那麽樹乾表面的紋理就可以讓畫面更有質感。如果你拍攝的是寶石,那麽每一個切割面,以及寶石光滑的表面就應該展示在畫面上,這樣才能體現出景物的質感。

光影層次

表現質感的第二個要素就是光影層次。沒有明暗變化的照片總會顯得比較平淡,而且不容易讓畫面產生質感。

利用側光或者側逆光,讓畫面產生一些明暗過渡,或者是明暗對比,可以讓畫面更立體更有層次,相應的,質感表現也會更突出。另外不同材質的物體,在光線照射下,其產生的不同光影效果,對於表現質感也尤為重要。

比如拍攝光滑的景物,一定面積的,平整的高光區就可以表現出光滑材質。而表面粗糙的景物,則會形成斑駁的陰影,從而體現其粗糙的質感。

二.畫面更有質感的前期拍攝

1、使用較低的ISO

使用較高的ISO會產生更多的噪點,而噪點會干擾景物細節的表現,讓畫面變粗糙,所以盡量使用低ISO進行拍攝。

2、使用最優光圈拍攝

每款鏡頭都有最優光圈,通常來講是最大光圈縮小兩擋左右。此時拍攝的照片,景深範圍內,其畫面細節表現得是最好的,有利於提升畫面質感。

3、利用合適的光線

上文已經提到,景物表面的光影效果也是質感表現的要素之一,但要根據不同材質選擇不同的光線進行拍攝。

比如在表現半透明材質的質感時,最好使用逆光或者側逆光進行拍攝;表現凹凸不平的材質細節時,最好利用有一定角度的側光進行拍攝,從而讓景物表面產生斑駁光影效果,更容易表現出景物的質感;表現光滑的景物,最好通過柔光,並利用帶點角度的順光拍攝。

4、通過優化校準功能

相機中的優化校準功能可以對銳度、對比度進行調節,這兩個選項可以強化細節和光影表現,對於提升畫面質感具有一定作用。

三.畫面更有質感的後期處理

在上文中已經強調,質感的兩大要素分別為表面細節和光影層次。而在後期處理中,對比度、清晰度和銳度均能對畫面細節和光影層次進行調整,那麽如何利用它們讓畫面更有質感,以及這三個工具之間有什麽區別呢?

1、對比度

對比度 一詞的專業解釋是這樣的:對比度指的是一幅圖像中明暗區域最亮的白和最暗的黑之間不同亮度層級的測量,差異範圍越大代表對比越大,差異範圍越小代表對比越小。

在攝影中,好機友攝影給您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對比度越高,照片中暗的部分就越暗,亮的部分就越亮;對比度越低,照片中暗的部分就會偏亮,而亮的部分則會偏暗。通過下面這張放大之後的紋理邊緣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對比度的作用。

原始圖片:

增加對比度後:

可以看到,在增加對比度後,暗的區域整體變得更暗了,而亮的區域整體變得更亮了,從而給觀者一種變清晰了的感覺,畫面更清晰,質感也就得以提升。

所以,照片中的對比度一但調的比較低,畫面就好像蒙了一層霧。因為暗部都變亮了,就會發白;亮部都變暗了,就會發灰。給人的感覺就會是像下圖這樣,畫面不是很清晰:

而在增加對比度後,明暗加大了反差,畫面變得更有質感了。

2、清晰度

同樣先來看看 清晰度 一詞專業解釋:清晰度指影像上各細部影紋及其邊界的清晰程度。

這個解釋倒是比較容易理解,與對比度不同的是,清晰度強調“邊界”,而對比度則是整個亮部和暗部之間的反差。

那麽對於圖片來講,清晰度這一後期參數是如何讓圖像變得細節更明顯、更有質感的呢?我們依舊用放大後的紋理圖片來一探究竟。

原始圖片:

增加 清晰度 後的圖片:

可以看到,暗部與亮部絕大部分面積均沒有發生變化,而變化隻出現在兩者的交界處。

也就是說,調節 清晰度 就是將邊界處的明暗對比加強了。暗部的邊界會變得更暗,而亮部的邊界則變得更亮。

同時為了讓增加清晰度後的邊界不會那麽生硬,有一個很窄的過渡帶,逐漸過渡到明暗對比最明顯的邊界。

這樣,畫面中各個景物的輪廓就會更分明,從而讓照片細節看上去更清晰,顯得更有質感。比如下圖不增加清晰度時的畫面:

在增加清晰度後,畫面明顯看上去更清楚了,並且畫面中的亮部與暗部的對比,並沒有像調節對比度那麽明顯。

但清晰度不能盲目地提高,由於其會在暗部與亮部的邊緣添加過渡帶,因此提高得太多,則會在邊界的兩側分別出現明顯的白色邊緣和黑色邊緣。

清晰度拉得太高,較暗的山體邊界出現黑邊,較亮的天空邊緣出現白邊

另外,增加清晰度後,畫面中會看到很多黑色細節,導致畫面看上去不是那麽乾淨。

如果配合蒙版,對畫面局部進行處理,比如隻對畫面中的冰塊進行增加清晰度的處理,效果會好一些:

通過蒙版,單獨處理冰塊,強化其質感,並且水面和天空也更為純淨

3、銳化

先來看看 銳化 一詞的專業解釋:圖像銳化(image sharpening)是補償圖像的輪廓,增強圖像的邊緣及灰度跳變的部分,使圖像變得清晰,分為空域處理和頻域處理兩類。

從圖像銳化的定義來看,其與清晰度的作用非常相似,因此我們依然用圖片的方式來直觀的理解一下。

原始照片:

銳化後的照片:

可以看到,銳化作用也是通過在紋理邊緣加入高對比度的線條實現提高細節表現的效果。但是與“清晰度”選項增加過渡帶不同,銳化的方法更加粗暴,直接增加明暗程度不同的線條來突出邊界處的對比,使其看上去更加銳利。

也正因為銳化的此種處理機制,稍不小心,銳化過渡的照片就會出現很多噪點,甚至比銳化前看上去還要糟糕。

因此,我們在通過“銳化”工具進行照片處理時,需要熟練運用銳化數量、銳化半徑、銳化細節和銳化蒙版參數。

下面,好機友攝影就和大家一起看看正確理解“銳化”工具中,這4個參數的作用和判斷銳化效果的小技巧。

四.銳化工具使用方法

此處以Lightroom為例,對銳化工具中的數量、半徑、細節、蒙版4個參數進行講解。如果您使用的是ACR(Camera raw),也沒有關係,因為其面板和這4種參數是相同的,可以參考學習。

對大部分數位照片來說,都存在一定提升銳度的空間,因此銳化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操作,它對提高照片細節的表現力,有重要的作用。

1、數量

此參數控制總體銳化程度,數值越大,圖像的邊緣銳化程度越大。下圖所示是設置不同“數量”數值時的銳化效果對比。

按住Alt鍵並拖動“數量”滑塊,可以在僅顯示照片亮度信息的情況下,對照片的銳化結果。

2、半徑

此參數用於控制銳化邊緣的寬度(明暗對比強烈的圖像之間通常被定義為邊緣),因此該數值越大,則調整範圍也就越大,邊緣的對比就越強烈。下圖所示是設置不同“半徑”數值時的銳化效果。

按住Alt鍵並拖動“半徑”滑塊,可以以高反差的方式顯示當前銳化的半徑。

3、細節

此參數用於指定相鄰像素之間的亮度差異,因此,該數值越小,圖像之間的亮度差異就越小;反之,會提高圖像之間的亮度差異。下圖所示是設置不同“細節”數值時的銳化效果。

按住Alt鍵並拖動“細節”滑塊,可以以高反差的方式顯示當前銳化的細節區域。

4、蒙版

此參數可以通過查找圖像的邊緣,控制銳化的範圍,該數值越大,則銳化範圍越小。例如下圖所示是設置“蒙版”參數前後的銳化效果對比。

可以看出,設置“蒙版”參數後,底部綠色的植物保留了大部分的銳化處理,而遠處的山則基本沒有銳化了。若要詳細了解銳化的範圍,可以按住Alt鍵手動“蒙版”滑塊,此時照片將顯示為黑白色,其中白色代表銳化的範圍。

通過此文的講解,您是不是掌握了如何利用後期來強化畫面細節表現,從而讓畫面更有質感了呢?總的來說,對比度是調整範圍最大的,直接影響畫面中亮的部分和暗的部分,並調整其亮度。

而清晰度和銳化都是隻對“邊界”處進行處理,不同的地方在於清晰度在邊界處增加的是過渡帶;而銳化則是增加的明暗不同的線條。

但這三種讓畫面變得更清晰的方法中,銳化是可控程度最高的。可以通過數量、半徑、細節、蒙版4個參數來更精確地調整畫面清晰度,只要運用得當,就可以實現預想的畫面效果。

如果您對於此部分內容依舊不是很理解,或者想學習更全面後期技法,建議關注好機友攝影后期學習隨身碟,其中包含PS、LR、ACR三大後期軟體講解,還有多達300個實戰案例,時長總計5950分鐘。只要認真學完,您就是後期達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