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杜克大學教授提醒學生“不要說中文”,為何也是種族歧視

近日,美國杜克大學教師發郵件禁止學生說中文、被指為“種族歧視”引起軒然大波。儘管涉事人員梅根·尼利已辭職,該院院長也寫信致歉,但不乏有人認為“種族歧視”的指控“過於小題大做”、“老師只是善意提醒國際學生提高英語水準”,這類言論在中文互聯網上更是普遍存在。為何這封郵件會被界定為種族歧視?這折射出中國留學生在海外求學的何種處境?

引發此次風波的是杜克大學生物統計系研究生項目主管、助理教授梅根·尼利群發的一封郵件。在郵件中,她表示有兩名教職人員找到她,稱他們發現有學生在學生休息室/學習區域“大聲說中文”,希望得知學生的姓名,暗示他們以後會得不到實習面試或加入碩士畢業課題項目的機會。”她如此轉述兩位教職員工的話:“讓他們失望的是,這些學生沒有抓住機會提高他們的英語水準,並且非常不禮貌地進行了一場不是所有人都能聽懂的對話。”她還建議學生“在教學樓或任何學術場所100%使用英語”,尤其是“正在找工作的二年級學生”。

在這封郵件中,儘管尼利表達了國際生“在美國用非母語語言學習的艱難過程”的“理解和尊重”,但她暗示在教學區說中文會影響學生畢業與就業的說辭,無疑是企圖利用自己的職權威脅和打壓中國留學生;打著“鼓勵學生提高英語水準”的幌子,實則干涉學生在非上課時間用母語進行私人談話的自由。鑒於她所強調的是有學生“大聲說中文”、希望學生“在教學樓完全使用英文”,將矛頭直指中國留學生,這已構成了針對中國留學生群體的種族歧視。

此事在中文互聯網上傳開後,很多網友認為尼利此舉“用心良苦”,只是在“善意地提醒學生好好學英語”,也有媒體表示“似乎並未感到教授有多深的惡意”。然而並非惡語相向才是歧視,看似溫和體貼的規勸,實際表露的是對中國學生使用母語的權利的限制打壓。即便有優雅得體的話術包裝,也無法掩蓋種族歧視的本質。

也有人認為,尼利郵件中所提到的兩名教職員工才是真正的種族主義者,她本人只是好心提醒。但這種轉述他人言論的方式,也是她巧妙推脫責任、迂回表達觀點的話術。她以項目主管的身份向全系學生群發郵件,這一言論是否出自她本人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以此為由,利用個人職權威壓學生的事實。

關於這起典型的種族歧視事件,中文互聯網上能夠識破尼利話術、意識到歧視存在的人不在多數。在筆者看來,這首先是出於人們對種族歧視尚未形成充分的認識。對大多數缺乏海外生活經歷的中國人來說,會因自己的國籍因素受到歧視的機會微乎其微,“種族歧視”只是一個遙遠模糊的名詞,與己毫不相乾。

其次,這也是一種文化自卑心理的體現。當同胞在陌生國度遇到不公正的對待,很多人首先會要求他們從自身找原因,將種種不愉快歸結到他們對環境的不適應上——正如很多網友表態讚同此事中尼利對中國留學生“沒有抓住機會提高英語水準”的指責,卻忽視了杜克大學作為全美排名前十的頂尖大學,對申請者的語言成績要求極高,因此國際生的英語水準並不成問題的事實。在這樣的輿論環境裡,留學生想要認識到錯不在自己,而是國外主流強勢人群的傲慢與偏見,也並非易事。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選擇出國求學、工作和旅遊,踏上異國的土地意味著個人身份從主流瞬間變為少數群體,自然會遭遇過去無法想象的文化衝突。當脫離主流身份的保護,在異國處於勢單力薄的地位時,如何面對自己的弱勢文化身份便成了難題。因此很多中國人來到國外,都會面臨“身份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

對此,往往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應對方法:一種是在海外找到自己的同胞,躲入安全的小環境中抱團取暖,遠離外界令自己焦慮和無措的人和事;另一種則是入鄉隨俗,努力適應當地的環境,打入本地人的圈子,甚至刻意回避同胞們的小團體。

然而這兩種都無法真正解決身份認同危機。因為再安全的小環境,也無法不受外界風雨的影響,在一個華人是少數群體的國度裡,當面對學業、求職這些要事時,誰也無法確定掌握“生殺大權”的是不是一個種族主義者。當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權利被侵犯、發展機會被無端剝奪時,是否能辨認並指出歧視的存在,為自己應得的尊嚴和自由而抗爭,這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許許多多處境相似的少數者。

而刻意抹去自己的身份痕跡,強行為自己貼上新的文化身份標簽,這種迎合無法為自己贏來真正的尊重和平等,反倒會導致自我的迷失與他人的輕視。相比其他身份,種族是最難隱藏的,無論你的英文講得有多麽流利和純正,行為舉止有多麽像美國白人,你的膚色和發色都顯示了你的故鄉所在,這是你不可剝離的特徵,你那些拒絕適應海外環境的同胞所遭到的歧視,也同樣有可能發生在你身上。

因為種族歧視不會是孤立的偶然事件,在一個少數群體權利未得到完全尊重的國度,歧視會滲入生活的縫隙,無孔不入;歧視甚至會寫進法律、嵌入體制——例如19世紀美國的《排華法案》,這無關個人的表現和運氣,“公平”地實行在每一個被不公平看待的人身上。所以歧視的消除與社會公正的實現,需要每個人的反對與抗爭。而認同自我、接納自我,是與種族歧視對抗的前提。

當無數中國留學生為了前程漂洋過海、背井離鄉,他們不需要為白人精英“恩賜”的學習機會感激涕零,而是可以給這些傲慢偏狹的種族主義者上一課:少數群體的人格並不比主流人群低下,無論我們的文化背景是否強大,都值得同等的尊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