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聲入人心》後的歌劇市場:當古典音樂遇上流量粉絲

國家大劇院版歌劇《茶花女》快閃活動(從左至右:蔡程昱、王凱、石倚潔、阿雲嘎)

文 |樂晨

“期待未來有機會走進國家大劇院觀看演出,體驗‘神仙西餐廳’!”

“我已經訂了20號國家大劇院歌劇版《茶花女》演出的票。”

“在電視裡聽《飲酒歌》很好,沒想到沒有伴奏修飾的現場也這麽好,這是‘真·飲酒歌’!”

1月18日,國家大劇院官方微博發布了“在這家西餐廳吃飯,竟遇見了他們!”——國家大劇院版歌劇《茶花女》快閃活動視頻,很多通過聲樂綜藝節目《聲入人心》認識王凱、蔡程昱、阿雲嘎的新粉絲們因為他們三位在這個活動中亮相而紛紛在微博上留言。

截止2月25日,這條視頻的播放量達到137萬次。人們對於《聲樂人心》褒貶不一的討論依然延續,但因這檔節目影響而第一次走進國家大劇院、第一次完整觀看一部歌劇的觀眾陸續出現也是事實。古典音樂遇上流量粉絲,會有怎樣的“碰撞”?

流量粉絲“觸電”古典音樂

王凱

以專業歌劇演員身份參加《聲入人心》節目的王凱,其微博上不斷增長的關注人數讓他感受到粉絲流量的熱度。從節目剛開播時的每天幾十個增加,到後來每天的一兩千人,他微博的粉絲總數也由最初的3萬多人增加到現在的61萬人。由於他經常在微博第一時間轉發與《聲入人心》節目及歌劇演出相關的資訊,很多粉絲給他取名為“站長”或“站哥”,意為“資訊站站長”。還有粉絲覺得“他外形可愛”,氣質與日本任天堂遊戲裡的卡比獸相似,給他取名“卡老師”。儘管有粉絲這些調侃的稱呼,王凱發現,也許因為自己“在選手中年紀稍長又是唱歌劇的”,很多粉絲在留言時大多還是會稱呼他為“王老師”。

現在,他的粉絲經常在微博問:“王老師,您什麽時候會在國家大劇院演出?”他每發一個演出資訊,他們也會問:“王老師你會去演嗎?”“以往下基層演出或參加商演活動,很多流行歌手在後台都有不少追隨要簽名與合影的粉絲,像我們歌劇演員雖然也有,但多是順道兒,能把我們名字都叫上來的人並不多。”王凱說,“現在因為《聲入人心》節目的火熱,我到哪裡都會遇到粉絲,這可能就是大家都在說的流量吧。他們會因為認識了我這樣的歌劇演員,產生看歌劇、聽音樂會的想法,這就很好。這樣的流量進入到古典音樂,其實是件好事,意味著更多人開始知道、了解古典音樂。我們的責任是要通過努力把這些粉絲轉化為樂迷。”

以嘉賓導師身份參加《聲入人心》節目的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在出演國家大劇院版《茶花女》期間,微博上多了不少因為看了《聲入人心》前來“@”他的觀眾。“《聲入人心》讓更多的觀眾知道有歌劇行業的存在,體會到了一點這個行業的魅力。他們會有這樣的好奇心,想到大劇院來看一下歌劇是什麽樣的一種藝術。”石倚潔說。

石倚潔在國家大劇院版《茶花女》中演出。(凌風/攝)

正如有粉絲在國家大劇院《茶花女》快閃活動的視頻下這樣留言:“《聲入人心》給我的改變就是,原來聽到這樣的歌劇選段,覺得聽不懂就過了,現在雖然也沒有多深的理解,但內心就感覺這真好聽。”

愛慕≠熱愛

石倚潔與阿雲嘎

“現在粉絲很多是小孩兒,外形條件可能是他們更為關注的。”這是王凱在和新粉絲接觸中的直接感受。在歌劇和《聲入人心》的兩種演出體驗中,他感覺粉絲與樂迷是兩種類型。“粉絲更多是通過螢幕認識我們的,那是經過多方修飾的我們。”樂迷在歌劇院裡看到的歌劇演員更為真實。與此同時,樂迷們大多是懷揣相關的音樂知識儲備去追隨喜歡的歌劇和演員,作品與演員在他們的喜愛中密不可分。

資深音樂記者李澄是多年的古典樂迷。他感慨,在唱片時代,因為網絡不發達和經濟條件局限,很多樂迷只能選擇聆聽某一領域或某位歌唱家的唱片,即便是古典音樂,交響樂與歌劇的樂迷也可能是相互分開的。這種“局限”也造就了大家對於各自領域作品和音樂家的深入了解與癡迷。他打趣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典樂迷也不乏因為一張專輯封面的“顏值”去選擇聆聽一位新人的作品,這個“顏值”可能是音樂家出色的外貌,也可能是設計感極強的封面畫面。古典樂迷同樣有作為粉絲的“瘋狂”時刻,如20世紀備受矚目的歌劇女王卡拉斯,她的歌聲與人生故事都令樂迷們魂牽夢繞,無論從數量還是狂熱程度,她的樂迷完全可以稱為“fans”(粉絲)。

卡拉斯

而被認為具有“哈姆雷特式憂鬱”氣質的意大利男高音科萊裡(Franco Corelli),演出歌劇時前幾排的座位經常被女性觀眾包下……李澄自己是韓國女高音歌唱家曹秀美的粉絲,他坦言,自己能成為她的粉絲,是因為她駕馭各種風格作品的優異能力及個人全方位的魅力,是構建在他大量聆聽各種類型歌唱家演唱及作品進行篩選後形成的真正喜愛。

曹秀美

如果要說那時候的樂迷與現在粉絲最大的區別,很可能就是“熱愛”與“愛慕”的不同,“愛慕”是短暫的,今天喜歡明天不一定喜歡,喜歡的原因可能是簡單的“顏值”或“歌聲”,但“熱愛”是持續很長時間的,由人及樂,從音樂家到其不同作品,都癡迷不已。這樣的熱愛對音樂作品的傳播、音樂家的成長髮展、整個音樂行業的延續會產生更為持久的影響。

資深音樂策劃人、庫客音樂顧問曾偉表示,電視節目上,明星和新人都是選擇某一部作品(歌劇或音樂劇)的“最佳選曲”來演唱,對原劇並沒有完整的呈現,對於粉絲或新音樂愛好者們來說,並不能完全了解作品。王凱一首“今夜無人入睡”或者廖昌永一首“城裡的大忙人”會吸引一部分粉絲,但是想要把大批粉絲轉化成為走進劇院觀看歌劇《圖蘭朵》和《費加羅的婚禮》的觀眾,可能還是會有一定難度。而且“不了解劇情不了解唱詞”的傳播容易會讓人一知半解鬧出笑話,如每年父親節微信朋友圈會有大批的人轉發普契尼歌劇選曲《我親愛的爸爸》作為獻給父親的禮物,然而,很多人卻不知道這首歌詞在劇中敘述的是“威逼”父親、“恐嚇”父親的場景。

走近很快 走進很長

鄭雲龍、阿雲嘎等音樂劇演員因《聲入人心》的走紅引發了他們出演的音樂劇“一票難求”的現象,這樣的流量也讓很多人把同樣的希望放到歌劇及古典音樂行業。

然而,正如粉絲們對於音樂劇的追隨是“一時”還是“一直”尚未有定論,粉絲流量能否帶來古典音樂的春天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如果方式得當內容合適,普通人走近古典音樂、成為粉絲的速度很快,但成為樂迷、真正走進古典音樂,卻需要行業在電視節目影響力之外付出更多的努力。

參加《聲入人心》這一“邁開腳步”的決定,讓王凱深刻感受到,讓更多年輕人走進劇院、走近歌劇,演員和劇院可能都需要做出一定適應觀眾的調整,“音樂要為觀眾服務”,有大家喜歡的作品非常重要。如何調整,是值得不停摸索的課題。李澄則認為,粉絲很容易“一閃而過”,如果想要《聲入人心》的觀眾繼續喜歡這些歌手,可能還需要他們在類似的平台再做一些與《聲入人心》相似的事情。也許會有更多粉絲嘗試進到歌劇院,但能否持久、能否真正對行業產生影響,還很難估計。在曾偉看來,“粉絲經濟”對於古典音樂的推廣,不啻為一種新的嘗試和努力。但是鑒於“粉絲”或“新音樂愛好者群體”,依然跳不出“追星族”的基本特徵,他們往往是為了某一個具體的人而去聽音樂會、看演出。如果不是這個特定的人的演出,他們是不會掏錢去看的。如何建立從“一個人”到“更多人”再到作品的聯繫,是其中的關鍵。電視媒體在音樂題材上下功夫是個好事,但是如果不從作品內容本身的推廣入手,僅僅是依靠各種“吸睛”的新欄目,電視台賺到了廣告費,演出市場依然賺不來“新觀眾”,因為始終缺少對於經典音樂內容的普及和教育。

石倚潔在《茶花女》中。

石倚潔表示,樂迷相對粉絲而言是更為專業的觀眾,他們對歌劇更為了解,而這是需要時間去培養的。新粉絲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劇目的積累,也有變成專業樂迷的可能。對於整個行業來說,無論是音樂劇還是歌劇,新粉絲、新樂迷對於行業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和推動作用。作為一名歌劇演員,他覺得更為重要的是整個行業努力拿出更多更好的劇目,讓粉絲們第一次進來之後能夠想來第二次、第三次,最後因為喜愛而變成資深的樂迷。無論是新粉絲還是老樂迷,只有更好的作品,才能真正留住觀眾。

- THE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