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杭州這裡的人 連續一個月吃的米飯全是黑的

一場春雨過後,杭州富陽松溪畔的新登鎮雙江村,又到了采摘烏樹葉的時節,這種飽含植物清香的嫩葉是製作烏米飯最好的染料。

山前屋後滿是烏樹,人們摘下葉子,用作食物香料與染料,簡單至極,卻保留了最古老的風味。吃烏米飯,是新登佘鄉人的民俗堅守和文化傳承,它時刻提醒著人們:客從何處來。

公務員辭職創業 傳承千年美食

雙江村是晚唐詩人羅隱的故鄉,他的童年就在這山清水秀之間度過。清代鹹豐三年以後,佘族人從浙南遷入,定居生根,民族融合。

80後青年蘇晨原本在杭城做公務員,他從小在雙江村裡長大,受到佘族文化熏陶的他,有志傳承佘族飲食文化。六年前,在家裡人的支持下,他辭去在杭州公務員的工作,回村經營烏米飯,如今,他經營的食品有限公司年銷售額超過500萬元。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村裡人,蘇晨從小耳濡目染,對佘族飲食情有獨鍾,尤其是烏米飯。他的母親藍豔君熟稔烏米工藝,是烏樹葉加工專家。

烏樹又名“南燭”,古稱“染菽”,分布於我國南方。唐代以來,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至立夏,烏樹多汁之時,人們取其蒸飯,稱之為“烏樹飯”。

手工製作 粒粒米飯飽含佘鄉風味

蘇家門前的小山,是藍阿姨采摘烏樹葉的寶藏,所有食品廠的烏樹葉原料都采至山上野生的烏飯樹。藍阿姨嫻熟地在山頭穿梭,她要不停分辨采集嫩頭、嫩葉。在她眼裡剛長成的嫩葉才能揮發出烏樹葉特有的清香。不用鐮刀,只需用手,拇指食指輕輕一捋,連莖摘下。紅葉多汁,是首選,用其煮製的烏米飯口感最佳。烏米飯需求量大的時候,藍阿姨每天上山十多趟。

山下流過的松溪,是雙江村的母親河,用清水洗淨嫩葉,置入石臼,揮棒杵捶打,葉碎汁溢,清香撲鼻。半小時後,將碎葉置入清水浸泡,紗布過濾,手擠淋入碗中。再用筲箕盛糯米,浸於汁中,靜待交融。次日,白色米粒變身青黛色。

入鍋加水烹煮,烏樹葉的芬芳漸漸飄散,沁人心脾,閉目細品,仿佛青山綠水、香禾綠樹都融在其中。

煮熟的烏飯盛入瓷碗,米粒黝黑剔透,瓷碗白亮晶瑩,黑白相映。撒上少許白糖,插上三兩烏葉,紅紅綠綠黑黑白白,恰似一幅《富春山居圖》,舀一杓入嘴,飯粒軟糯嫩滑,香味獨特,令人難忘。

《本草綱目》收錄了烏米飯,稱其“久服能輕身明目,黑發駐顏,益氣力而延年不衰”。中國人講究“天地人”合一,因時取材,付予匠心,念舊追遠,由小見大,這大概就是烏米飯的意義。

在新登鎮雙江村,我們聽到了遠山的呼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