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主業模糊、閉店止損,新華都瘋狂擴張中迷失自我

在新零售博弈的市場環境下,頻繁轉型的老牌百貨商場新華都(002264.SZ)仍在嘗試通過“開源節流”的方式逆襲和回歸。

日前,新華都購物廣場股份有限公司對外宣稱,公司一季度關閉處置福建、江西等地區的19家門市,損失金額已確認的部分為7532萬元,加上尚未完成確認的損失,新華都此番損失可謂慘重。

零售行業業內人士向藍鯨產經記者表示,作為百貨商業協會第一個民營企業的福建本土企業,新華都曾經擁有自己的優勢,但是在擴張中模糊主業、迷失了自我,並通過頻繁關店的方式止損,已經步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回歸本質、精簡人員或許是新華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拖累業績,首次大規模集中關店

5月6日,剛剛實現扭虧為盈的新華都發布《關於關閉處置部分門市暨風險提示的公告》稱,公司一季度關閉門市19家,其中福建區域18家,江西區域1家。而關閉門市中,經營年限最長的已經超過10年,而最短的僅1年左右。關閉原因主要是長期虧損且扭虧無望。

這是新華都自上市以來首次如此大規模的集中處置虧損門市。此次關閉處置門市產生的損失金額已確認7532萬元,主要包括業主和租戶賠償損失、裝修長攤餘額一次性攤銷、部分固定資產損失、存貨損失、員工補償支出等。而部分門市關閉損失尚未全部確認完畢。

新華都在公告中表示,關閉處置該部分門市有利於減少虧損門市對公司業績及長期發展的影響,優化門市結構,集中資源推進公司業務轉型升級和後期持續健康發展,但對公司當期業績將產生不利影響。

具體看來,新華都2019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6.59億元,同比下降10.5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791.64萬元,同比下降2.65%。同時,該公司預計2019年上半年淨虧損5000萬元-9000萬元,而上年同期盈利為701.5萬元。

事實上,新華都業績的下滑,不單單是關閉虧損門市造成的當期業績不利。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發布的《2018-2019年度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兆元,比2017年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9%,這是多年以來增速較低的一年。其中,限額以上零售業部門中的超市、百貨店、專業店和專賣店,零售額比上年分別增長6.8%、3.2%、6.2%和1.8%。各個業態增速普遍放緩,線上線下都面臨較大壓力。

業內人士向藍鯨產經記者指出,百貨業態經歷多年的痛苦轉型,整體有觸底回升跡象。例如,銀泰百貨年度同店銷售大幅增長37%、王府井集團2018年淨利潤為近五年最高、遠東百貨在大陸的業務10年來首度由虧轉盈。

在大環境整體向好的情況下,新華都的2018年,實現營業總收入68.50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1711.49萬元。但是,雖然該公司淨利潤實現扭虧為盈,但扣非淨利潤仍然虧損1422.81萬元,而這已經是新華都連續第五年扣非淨利潤為負。

藍鯨產經記者查詢公開資料發現,早在2018年5月11日,新華都就曾因扣非淨利潤持續虧損而收到深交所問詢函。問詢函提出,新華都2013年-2017年淨利潤分別為-2.25億元、0.32億元、-3.74億元、0.54億元和-0.52億元,且對應的扣非淨利潤均為負數,分別為-1.71億元、-0.18億元、-3.65億元、-1.20億元和-0.53億元。深交所要求新華都結合公司業務情況、銷售政策、行業周期、市場供求情況等說明淨利潤呈現盈虧交替的原因,及連續5年扣非後淨利潤均為負數的原因。

此外,新華都2018年經營性活動現金流為-6776.25萬元,而2013年-2017年,該項數據分別為1.76億元、-2.16億元、-0.88億元、-1.68億元和-0.01億元。深交所曾要求新華都解釋說明,近4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長期為負數,且與淨利潤變動不配比的原因及合理性。

對此,新華都解釋稱,2013年以來,零售行業競爭愈加激烈,面對行業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巨大變革,傳統零售企業不斷遭遇瓶頸,公司積極尋求業務轉型。同時,電子商務加大力度搶佔線下市場,使得傳統零售經營受到巨大的影響和衝擊。公司於2013年陸續進行華東地區關店步驟、2015年關閉多家盈利無望的門市。而淨利潤連續5年扣非後均為負數的原因,包括受原華東區門市經營大額虧損影響,從收購到關停清算,時間跨越多個會計年度,後期遞延所得稅費用衝回因素影響至2017年;受關停門市影響,提前終止租賃協議,設備及裝修處理、商品處理、員工及商戶賠償損失、訴訟糾紛等導致了較大損失;和昌項目計提了大額的資產減值準備影響了淨利潤;受電商衝擊致顧客群體部分流失,影響門市營業額及利潤。

業內人士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對百貨等傳統零售業最大的影響,一是限制三公消費,二是電商分流,前者的影響已大致消化完成,後者也過了峰值,其它影響因素都是其次的、微弱的。

轉型失敗、主業模糊,迷失中的回歸難題

藍鯨產經記者查詢資料獲悉,新華都於2008年上市,作為一家上市零售企業,擁有超市(含鄰聚)、百貨、體育、海物會以及久愛致和電子商務等業態,主要業務範圍涵蓋日常生活所需服裝、日化、果蔬、熟食、電器等商品,以及提供餐飲、娛樂、數字行銷等服務。

此前因為創始人陳發樹一貫保持低調、務實的風格,雖然業務做得很大,背景雄厚,但並不為公眾所熟知。直到2008年,唐駿高調入會後才使該企業在全國名聲鵲起:捐款80多億成立慈善基金會;唐駿的“學位門”事件、雲南白藥股權之爭等都令該公司登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據了解,唐駿進入新華都集團以後,幫助陳發樹進行了一系列大手筆的資本運作。其中,以22.07億元受讓雲南紅塔集團持有的雲南白藥股權,成為雲南白藥的第二大股東,結果這筆交易令其陷入了曠日持久的股權糾紛之中,官司至今懸而未決。

在對外擴張上,2011年年底,新華都以1.25億元收購韓國規模最大的大型超市易買得在中國的6家大賣場,其中3家位於江蘇常州。本想將零售業務延伸至中國經濟發達的華東地區,卻“賠了夫人又折兵”。

業內人士透露,寧波易買得曾經找過永輝超市的管理層,希望對方夠能接手,但是被永輝的老闆拒絕。“此前他們已經找過好幾家,都沒人敢接手,新華都卻接手了。而無效並購,使新華都業績慘淡。”

2012年1月中旬,剛收購3個月的常州兩家賣場宣布關閉;同年12月27日,常州最後一家賣場也宣告停業。據新華都2013年財報信息,該公司華東區域經營業績最差。

根基不穩、擴張乏力的新華都開始重新“以退為進”,把目光重新放到福建省內。然而彼時的福建市場,早已不是新華都一家獨大。

資料顯示,2008年上市搶佔先機的新華都在對外擴張時,大肆發展新店的本地零售企業永輝超市搭上“農改超”(農貿市場改為超市)政策東風,加強生鮮直采力度,並憑借這一特色奪得一席之地。同時,外資大賣場也在大舉進入福州市場,沃爾瑪、家樂福、好又多等紛紛入駐,新華都遭遇內外夾擊。

在此背景下,新華都發布了一系列轉型策略:抓住“地產+零售”的雙主業。2013年5月,新華都收購新華都集團旗下兩控股地產子公司各19.5%的股份。並在2012年底進軍彩票領域,與福建省福利彩票發行中心簽訂協議,通過“網站+移動app+微信端”等方式開展代理銷售福利彩票項目。

2015年6月,該公司發布公告稱,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久愛致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久愛(天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瀘州聚酒致和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各100%股權,涉及金額7.60億元。三家標的公司主要提供酒類電商運營服務,該項收購已於2016年1月完成。

此前,新華都還與阿里巴巴簽訂《O2O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雙方決定建立O2O戰略合作關係,共建“阿里巴巴·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帶平台”、合作運營食品類商品 (以進口食品為主)的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平台。

2017年9月26日,新華都發布公告稱,“杭州阿里巴巴澤泰已向公司支付全部股權轉讓款,共計8100萬元。至此,本次股權轉讓事項已完成,杭州阿里巴巴澤泰持有新盒科技的90.50%股權,公司仍持有新盒科技的9.50%股權。”

藍鯨產經記者查詢資料發現,新盒科技成立於2017年12月8日,注冊資本2億元。其中新華都和阿里巴巴澤泰各出資1億元,分別持股50%。雙方打造這一合作平台,主要是為了推進阿里旗下盒馬鮮生在福建市場的發展。

“阿里太強勢,跟它合作的企業基本很難從它身上獲得好處,反而是盒馬鮮生帶走了一部分(新華都)的流量。”電商分析師、海豚智庫創始人李成東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

對於新華都“站隊”阿里,有業內人士對藍鯨產經記者指出,二者的合作,對於阿里而言是布局福建市場,對新華都而言,意在圈錢,所以後期盒馬鮮生並未給新華都帶來多少線下流量的時候,新華都不再對盒馬鮮生投錢。

李成東也對藍鯨產經記者直言,新零售盒馬鮮生確實燒錢,傳統零售企業的轉型非常艱難,新零售無法給新華都實現賦能。

從近年來新華都的各種動作可以看出,電商、網絡彩票、o2o、新零售等眾多網絡新興概念被其盡收囊中,然而多維度嘗試並未在收入規模上有過多成功的體現,最終還是要靠轉讓股權扭虧。

零售行業一位業內人士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新華都曾經擁有自己的優勢,但是在擴張中模糊了主業、迷失了自我。雖然電商在一定程度上衝擊傳統零售,但是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布局線下零售的做法,證明很多線下的消費體驗是無可替代的,因此,相比頻繁關店,回歸本質、精簡人員或許是新華都需要思考的問題。(藍鯨產經 王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