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學霸父母為什麼也會生出學渣

前些日子,科幻作家郝景芳的《我和老公清北畢業,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讀三流學校嗎?》一文刷爆朋友圈,與學霸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崩潰的熱搜相映成趣,孩子看了沉默,家長看了流淚。

本以為孩子會繼承自己的聰明才智躺贏在起跑線,結果娃卻平平無奇泯然眾人。能讓從小到大拿獎拿到手軟的天才學霸爸媽看了只能乾著急的,恐怕只有自家娃的成績單了。

當年自己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擊敗99%的同齡人走上金字塔尖,光輝事跡如今卻只能換來家長會上老實挨訓。

學霸爸媽想不明白,手握優渥的文化資本,家有濃厚的學習氛圍,為什麼會生出一個學渣娃呢?

你聰明,孩子還真不一定

學渣還是學霸,最容易想到的一個影響因素就是智力。高智商的學霸爸媽生出了個學渣娃是完全有可能的,畢竟,基因和智力的關係並沒有人們想像得那麼強。

按照發展心理學的說法,智商只是一個中度可遺傳的屬性。換句話說,智力的變異中大約只有一半受遺傳因素決定,剩下的一半就主要看環境因素了[1]。

對天才爸媽更不利的是,遺傳有一個向均值回歸,也就是向平均水準靠攏的趨勢,這讓他們的孩子在智力上很容易跟不上他們的腳步。

達爾文的表哥高爾頓注意到,人的身高和智力也服從正態分布的規律。他進一步發現,身高和智力等代際遺傳特徵都會向均值收縮,也就是說,當上一代偏離均值太遠時,下一代往往會更加靠近平均水準。

高爾頓選擇了更容易被測量的身高來驗證他的假設。他研究了205個父母和他們的930個成年後子女的身高,結果發現,高的父母的子女身高仍然會高於平均,但是總體來說沒有父母這麼高了,而是會更趨向於平均值。

這也很好理解,如果不是這樣,高個和矮個在遺傳中會越來越兩極分化,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看到很多侏儒和巨人。

2014年7月24日,北京,暑期期間各大書店開始熱鬧起來。智力的先天狀況很重要,但是也需要後天的鍛煉

對此,高爾頓的解釋是,孩子除了會遺傳父母特徵,還會遺傳到其他的祖輩,遺傳譜系越往上追溯,祖輩之間差異就越大,直到與大多數人沒什麼區別[2]。

所以說,別怪孩子不聰明,要怪就怪學霸爸媽太優秀,進化論的神秘力量要把孩子拉回平均線。

學霸爸媽的孩子不出成績也可能不是因為笨,而是爸媽的期望實在太高了。

2018年6月7日,不少考生家長來到鄭州文廟為考生燒香祈福,期望考生在考場能夠考出好成績。不過期望太殷切,反而會給孩子增加壓力

在上清華還是上北大之間糾結過的爸媽,很自然地會指望孩子也能考滿分或者當年級第一,然而,雖然老話說「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不免為下」,但是事實上,目標太高,只會適得其反。

慕尼黑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相對於孩子的實際水準,如果父母的期望太高,會給孩子的成績帶來負面影響。對於中國初中數學成績的研究也指出,父母期待過高會有損孩子學習的自我效能感,進而導致成績下降[3][10]。

2018年5月26日,北京,奧數一對一輔導班,一位家長坐在教室的後排。想必孩子會很緊張,期望多大,壓力就有多大

所以,學霸爸媽們,與其苦苦相逼非要孩子考滿分,不如接受孩子不如你的事實,說不定哪天他就開竅了。

成績一般,要看和誰比

學霸爸媽想不通,為什麼自己當年就是一路第一名,但是孩子再怎麼努力,也就是個班裡的中不溜秋,甚至墊底呢。也許不是孩子變差了,而是同齡人都更強了。

現在想當學霸,標準真是越來越高了。上一代人殺出小縣城,考到城裡的大學,可能就是吊打全縣的學霸。到了自己這一代,考上211才稍微有點自稱學霸的底氣。下一代恐怕不是985畢業,就要被人嘲笑是學渣了。

2019年3月18日,廣州,太古匯方所書店,下班後的白領們正在挑選自己喜愛的書籍。北上廣不缺學霸文化人

學霸門檻的提高,主要來自圈子的變動。參加高考有很大的機會能夠跳脫出原來的圈子,實現社會階層的向上流動。在過去,這個趨勢尤其明顯。

一項對廈門大學1950到1980年間的學生背景調查發現。1976年後,廈門大學工農出身的學生比例佔42%。即使是1997 -2001屆的博士畢業生,仍然有約57%來自除教師和乾部外的非知識階層家庭[4]。

也就是說,很多人是通過高考才實現了階層躍升,從小縣城來到大城市,進企業做白領,或者在事業部門當個管理層,落戶成為新中產。

和爸媽一代不同,我們成長的城市裡學霸家庭要多得多。2010年,在北京和上海,有大學學歷的人佔比分別為31.5%和21.95%[5][6],而同期全國僅為8.9%[7]。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中, 高學歷人才佔比能比全國平均高出2-3倍。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大城市裡每天都在打響的,是學霸家庭之間的教育戰爭。比起這裡武裝到牙齒的高強度競爭,過去你奪得學霸名號的光榮歷史簡直是小打小鬧。

2015年5月26日,河南省安陽市一棟辦公大樓

這種環境下,下一代想當學霸自然是更難了。孩子如果既沒有申上國外藤校,也沒有錄取北清復交,那在班裡真是抬不起頭,都不好意思再回去看老師。

怎樣才能打造一個學霸

你可能不太認同這個說法,明明是在我們那一輩上名校才更難,現在大學天天擴招,孩子成為學霸考上好大學應該更加容易了才是。

事實並非如此。1999年高等教育大眾化改革之後,考大學沒那麼難了,但考好大學照樣難[8]。郝景芳曾提到過,雖然他們夫妻都是清北畢業,但是,「現在的孩子考清北比我們那個時候困難了太多,幾乎不敢期待孩子同樣能上清北」[9]。

2017年11月30日,北京,智能世界大會。知名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郝景芳作為嘉賓演講。作為出身清華物理系的學霸,郝景芳直言不敢期待孩子同樣考上清北

不說高考,甚至中考這一關,都成了考好大學路上難以逾越的龍門。有研究發現擴招之前,中國城市重點高中生比普通高中生,錄取公辦大學本科時有29%的優勢。而擴招後,這個優勢擴大到了60%[11]。

中考並不是這場競爭的起點,考上重點高中,往往需要考生從重點小學、重點初中一路拚殺上來。成為學霸考取名校,已經成了一場從小到大每一環都不能鬆懈的升學競賽。

一項研究表明,中國城市學生裡,在重點小學就讀的,升入重點高中的概率,比普通小學的學生高出79.2%。而就讀於重點初中的學生,升入重點高中的概率,比在普通初中讀書的學生整整高340.6%[12]。

這意味著名校席位的爭奪戰,早在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前就打響了。

要想孩子上一個好的幼兒園,你要提前一年排隊報名[13];孩子小學面試,學校要審查你的學歷[14];到了小升初,還要帶著孩子奔波參加各校考試,焦急等待報考上萬人錄取幾百人的熱門學校的通知[15]。在這場升學馬拉松裡,每一步都不能踏空。

競爭這麼激烈,光是在學校努力肯定是不夠了。在爸媽小時候,只要好好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就行了,而到了孩子這輩,不補課幾乎是不可能的。

數據顯示,2017年,中小學階段學生的校外培訓總體參與率高達48.3%,參與校外培訓的學生平均支出約為5616元,校外培訓行業總體規模達到4900多億元[16]。

想知道現在的學生競爭有多激烈,可以來教育地標北京海澱黃莊看看。這裡扎堆了數不清的課外培訓機構,培優競賽K12,托福雅思SAT,涵蓋各個科目各個年齡段。孩子在擁擠的教室裡上著一節節動輒三小時的大課,你在路口堵著車等孩子下課。

2018年5月26日,北京,海澱區一家科技啟蒙教育培訓中心,等待上課孩子的家長分坐在走廊兩排

學霸家長們是如此害怕孩子落後,以至於有人問「孩子4歲1500英語辭彙量夠不夠」。答曰:在美國肯定是夠了,在海澱肯定是不夠。

這已經不是學生一個人的戰鬥,背後是父母人脈財力資源的全方位大比拚。

或許,學霸爸媽們真的不該太苛責孩子,畢竟,在一群從小接受雙語教學,初中學高中,高中學競賽,左手鋼琴籃球特長興趣,右手天文地理時事政治的同學們中間,能排個中遊已經很不容易了。而那群自己上學時最煩家長管著的學霸爸媽們,現在卻是看孩子看得最緊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