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俠客島:美國政府為什麽對TikTok下死手?

電影《讓子彈飛》裡,老六被誣陷吃兩碗涼粉隻給一碗涼粉的錢。為自證清白,他剖開肚子。看客散去,清白得證,賠上性命。

這樣的困境,如今也擺在字節跳動旗下明星產品TikTok面前。只不過,這一次TikTok要面對的,不僅是圍觀的看客,更是大洋彼岸政商界的虎視眈眈。

前兩天,美國白宮在對4家互聯網巨頭展開反壟斷調查聽證會前,過去秀中文、在北京慢跑、讀中國書的Facebook創始人祖克柏發了一封公開信,聲稱“中國的科技企業正在向其他國家輸出價值觀”。

什麽樣的價值觀呢?可以從去年10月祖克柏的一次演講中找到痕跡。那次演講是在喬治城大學,扎氏數次點名攻擊TikTok,稱其“代表中國言論審查制度,而Facebook一直踐行美式的自由表達價值觀”

能想出這種觀點,也是難為了小扎。言論一出,TikTok也發出公開信反唇相譏:Facebook啊,停止抄襲吧,別打愛國大旗了,大家公平競爭。

早有市場觀察人士指出,TikTok是少有的、令社交巨頭Facebook感到不安的互聯網新貴。

數據顯示,2019年,在全球的蘋果與谷歌應用程序商店中,TikTok在一、三、四3個季度都位居“全球下載量最多App榜單”前三,二季度位列第四。在蘋果商店的這份榜單中,上述三個季度,TikTok位列“全球下載量最多App榜單”第一名。

要知道,此前Facebook系的四大App,一直壟斷應用商店下載的前四把交椅。祖克柏直言不諱:在美國,增長最快的應用就是TikTok。

不僅增長快,還打不贏。2018年,FB開發了名為Lasso的短視頻App與TikTok直接競爭,未果;之後又開發了Reels,在用戶數和月活上都跟TikTok不是一個量級。

之後,就是祖克柏耐人尋味的“轉身”:在上述去年那次演講後三天,小扎赴白宮與政界高層共進晚餐,雙方未公開談論細節。對此,《紐約時報》記者本•史密斯發文稱:“Facebook和美高層結盟令人憂慮,Facebook與政府走得太近。”

幾天前的那場反壟斷聽證會上,當被問到“是否認為中國竊取了美國技術”時,蘋果、谷歌、亞馬遜三巨頭的掌門人均表示否認,只有祖克柏一人咬定:“有充分的證據證明中國政府盜取了美國公司的技術。”

商戰本就你死我活。搭上美政府對華強硬、“製裁”中國的便車,自然是祖克柏“便宜行事”的做法。

幾位FB前員工對老東家的做法如此評價:“TikTok是他們唯一無法戰勝的東西,以致要求助於地緣政治和華盛頓的立法者。”

更引來國際輿論嘩然的是,7月31日,白宮宣稱將封禁TikTok,理由是“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動用一國之力、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封殺一款互聯網應用,這在美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當然了,以這樣的“待遇”針對一家中國公司的前例不是沒有,例如華為、中興

事實上,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政府沒有停止過對TikTok的步步緊逼:

去年11月,美當局開始對TikTok進行審查,將其視為“潛在的國家安全威脅”;

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對字節跳動收購Musical.ly(TikTok前身)進行獨立調查,調查其是否違反了投資法規;

去年12月至今年7月,美國宣布禁止軍事人員在政府授權的手機和政府設備上使用TikTok。

如同挑起貿易戰給出的莫須有理由那樣,美國政府始終認為TikTok“監視用戶”、“與中國國內分享美國用戶數據”,認為這“威脅用戶隱私及國家安全”,儘管毫無證據。

為求自保,從美國展開調查開始,TikTok出手了一系列動作,例如將數據中心放在美國、對中國工程師進行代碼隔離,並從品牌、人事架構、業務運營等方面實現“本地化”,例如聘請的總經理是Youtube前高管、新任CEO是迪士尼前高管、計劃在倫敦設立全球總部等。

但這並不足以打消美國的“懷疑”。BBC北美科技分析師JamesClayton直言:“TikTok怎麽說怎麽做都不重要,它屬於中國公司——隻這一點便是它的‘罪過’。”

《紐約時報》也給出了類似判斷:“TikTok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擁有全球粉絲的互聯網應用軟體……它正在迅速成為受害者。”

有人要問,美國總統點名封殺一款深受美國用戶歡迎的中國App,圖什麽?

BBC北美分析師給出了一則評論:在政客眼中,TikTok可能對美國輿論及大選產生影響。他認為,儘管TikTok上有共和黨和保守派的觀點輸出,但用戶中有不少年輕的自由主義左派人士,與當局的觀點相左,這是TikTok被禁的重要原因。

此前,美媒《富比士》(Forbes)則報導了一場“鬧劇”——6月底,白宮組織的首場競選集會上座率“十分難看”。

會前白宮稱,已有“逾百萬人”預訂演講門票,競選團隊還專門在場外搭台,準備連講兩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集會當天,不僅館內二層平台人跡寥寥,場外也幾乎空空如也,上座率極低。

為何產生這種情況?《紐約時報》“揭秘”稱,是有人鼓勵大家訂了票再“玩消失”;一批青少年和K-pop粉絲聲則稱,是通過TikTok發布召集視頻,並獲得數百萬次觀看。

在觀察人士看來,青少年們的舉動未必有破壞選舉的惡意,反倒帶有調侃意味。但毫無疑問,這種“惡作劇”要是多折騰幾次,政界參選者吃不消。

在美國政客看來,有人該為這場鬧劇負責,不過不是那些年輕人。

如《紐約時報》所言:“活動人士甚至利用TikTok影響我們的選舉……不過所有這一切都可以被忽視或原諒,除了一個事實——TikTok屬於字節跳動,這是中國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

接下來,字節跳動該怎麽辦?繼續跟微軟談收購?剝離美國業務?還是遊說美國、爭取政策轉圜空間?

最新消息是,微軟官網發布聲明,確認正與字節跳動商討收購TikTok在美(乃至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的業務,“以使微軟在這些市場擁有和運營TikTok”,且雙方將於9月15日前結束談判。福克斯新聞8月2日透露,微軟和TikTok與白宮進行了相關協商,避免全面封禁TikTok。

消息人士稱,TikTok和微軟都在推進妥協方案,以便達成交易。方案包括:白宮在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的框架下,迫使TikTok剝離其在美業務,但允許一家美國公司對TikTok進行收購,前提是TikTok“澄清了美國的安全擔憂”。

今天,張一鳴發表內部信,表態“嘗試與一家科技公司就合作方案做初步討論,形成方案以確保TikTok能繼續服務美國用戶。”

在外界看來,美國這次的“吃相”已不僅僅是用“難看”來形容了。

封禁、壓價、收購,無論有無證據支撐,就是要做;只要姓“中”,就要懷疑;威脅到霸主地位,那就打壓、搞死。

此前拍攝了《武漢,好久不見》的日本導演竹內亮對此感慨,這一系列行動,讓他想到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對日本企業的打壓。

從目前看,字節跳動自2018年起的“本地化”應對方式,還是在商業模式、數據安全上自證清白、訴諸合規的“老實人打法”。但當對手的禁令是政治掛帥,商業合規、數據安全僅為借口時,在選情、科技戰及政商關係錯綜的漩渦中,這種打法恐怕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對此,憤怒的美國年輕人恐怕短時間也難以起到作用。儘管他們在社交平台上發起了“拯救TikTok”(#SaveTiktok)的話題,組織用戶給美政界人士競選App刷差評,包括聲稱若封禁TikTok就現身白宮與發出禁令者正面對峙等,但可能只有真實的選票才是關鍵。

難怪不少矽谷人士感歎:若不賣,TikTok會損失美國市場;賣了,可能賠上未來。

字節跳動如何應對,采取何種方案,系於其掌門人和大股東之手;但這場漩渦已經再次讓人看清,不論怎麽選擇,削足適履、適應不公平的遊戲規則總是被動辦法,無異於負薪救火。

這一點,遭受過“美國陷阱”、高管被捕公司被拆分收購的阿爾斯通懂,在廣場協議下低頭的日本也懂。

文/雲中歌

編輯/公子無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