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身體很好,體檢竟查出患癌症!換一家查又沒有!最後還是動手術!

最近半個多月,劉先生感覺自己在「生死線」上徘徊了好幾遭。先是體檢查出癌症,換家醫院檢查又沒有,再檢查發現確實有,最後動了手術。

體檢查出腺癌

8月上旬,劉先生帶著一家人來浙醫二院國際醫學中心體檢。體檢報告出來後,健康管理中心的醫務人員第一時間聯繫劉先生來院商討病情,胃腸鏡檢查結果顯示,劉先生患有胃癌(腺癌),需要進行進一步診斷。

劉先生的體檢報告


劉先生50來歲,平常身體還算不錯,看到體檢報告上的診斷,他和家屬都很震驚,本以為體檢只是一次例行的健康檢查,身體不會有什麼大毛病。

為了儘快做進一步診斷,健康管理中心為劉先生預約了第二天的專家號並陪同就診。經浙醫二院胃腸外科吳丹主任醫師檢查診斷,劉先生胃部患有腺癌,應儘快手術。不過劉先生有些猶豫,並沒有決定是否立即動手術。


再檢查,癌症沒了?

幾天后,健康管理中心接到劉先生的電話。電話裡,劉先生情緒有些激動,「我去別的醫院檢查過了,說沒有癌症,你們怎麼搞的,檢查錯了……」

劉先生說罷就拿出了別院的檢查結果。該醫院對劉先生胃部原病灶處4個點位取活檢,檢查結果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另見炎性壞死及炎性滲出物,並沒有腺癌。

上海某醫院的初次檢查報告

好好的人,檢查出癌症來?

出現這種情況,浙醫二院國際醫學中心非常重視,專門請浙醫二院的多位病理學專家會診,會診後得出的結論仍是胃部腺癌。

為了幫助劉先生儘快確定病情,消除疑慮,儘早接受治療,國際醫學中心主動提出讓劉先生拿胃部病理切片到其他醫院做再次的檢驗。

當劉先生拿著切片到那家醫院再檢查,病理檢驗結果顯示:腺癌,Ⅱ級。

至此,一場長達十多天的「有癌還是沒有癌」的爭論落下帷幕。

上海某醫院的第二次檢查報告


病情確認,劉先生很快做了手術。這一場體檢、檢查、再檢查的經歷,讓劉先生和家人心驚肉跳、備受煎熬,幸運的是結果不算壞,因為癌症發現得早,劉先生的手術很順利,術後恢復良好。

病理檢查,結果為何不一樣?

至於結果的差異,直接與醫院的檢查設備、檢查技術手段和醫生的知識經驗等因素相關。

浙醫二院國際醫學中心內鏡中心負責人操和龍介紹,在胃腸鏡檢查時,經驗豐富的醫生會根據患者胃內病灶的具體情況,藉助特殊的染色技術或內鏡技術等,更準確地獲取癌變或有癌變可能性的病灶部位,進行活檢,從而確定病情。

因此,在體檢或做相關醫學檢查時,不僅要選擇正規的醫院或機構,也要盡量選擇經驗更為豐富的醫生,做更具針對性的檢查,以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性,以免延誤病情。


胃癌早期無癥狀不易察覺

高危人群最好每2年做一次胃鏡篩查


「胃癌死亡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的早期發現率非常低,只有不到20%的『幸運兒』能在早期發現,80%的患者發現時已處於進展期,其中近30%是晚期,甚至發生了轉移,失去了手術的機會。因此,胃癌的5年生存率僅為30%左右。」作為一名長期從事臨床工作的醫生,每次看到那些「滿目瘡痍」的胃和彷彿被下了「判決書」的患者,吳丹主任醫師都惋惜又無奈。


吳丹主任醫師說,胃癌的早期發現率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它的隱匿性強,早期無明顯癥狀,很難被人察覺;二是胃癌的早期篩查在我國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這一點我們的鄰居日本就做得比較好。」她介紹,日本也是一個胃癌發病率極高的國家,但5年生存率卻高達80%,這是因為日本人非常重視胃癌普查。據了解,日本將消化道內鏡的檢查列入了40歲以上國民的體檢項目中,每年總共約完成1500萬例胃鏡檢查,相當於每年12.5%的人都去做了胃鏡,5年中有62.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胃鏡。


而在我國,胃鏡的接受度仍然不高。很多人覺得做胃鏡又痛又難受,因此對它「避而遠之」,還有不少人認為自己的胃很健康,根本不需要做胃鏡。


事實上,現在無痛胃鏡已經廣泛開展了,睡一覺胃鏡就做好了,患者不會有任何痛感,因此完全不需要「談胃鏡色變」。

網路圖


另外,還有一種手段也能幫助發現早期胃癌,只要抽2ml的靜脈血,通過檢測就能發現胃黏膜病變風險。通過血清檢查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再結合幽門螺旋桿菌的吹氣測試,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


所以對於一般人來說,在體檢時最好做一個胃蛋白酶原的血液檢查和幽門螺旋桿菌的吹氣測試。


「高危人群最好每2年做一次胃鏡篩查。」吳丹主任醫師提到的高危人群具備這幾個危險因素:年齡在40歲以上;有胃癌家族史;居住在胃癌高發地區;長期吸煙;生活不規律;愛吃醃製品;有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史;患胃息肉、萎縮性胃炎等癌前疾病;出現不明原因的消瘦、便血、腹痛、腹脹、貧血等癥狀。

和所有的疾病一樣,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胃癌爭取好的療效甚至痊癒的關鍵。吳丹主任醫師表示,早期胃癌的治癒率高達90%,所以一定要樹立健康意識,重視篩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