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興“狙擊”程維,網約車戰爭又要打響了?

作者| 黃小芳

編輯| 徐偉

過了很久,程維依然記得Uber創始人卡蘭尼克帶來的壓迫。

卡蘭尼克找到程維,告訴他要麽接受Uber佔股40%的投資,要麽正面開戰被打死。那時滴滴和快的剛合並不久,程維沒有理由接受這樣的提議。

雙方補貼戰況最激烈是2015年,僅在杭州一地,滴滴一周就要燒掉一個億。“請全國人民計程車”的盛況再次出現,Uber宣布降價 30%,滴滴就把每公里的價格降到四毛九。各種優惠券滿天飛,短距離計程車比買菜還便宜。

那場補貼狂歡隨著滴滴和Uber中國的合並戛然而止。“那時計程車不要錢”也成為記憶裡的一句感歎。

5年後的今天,美團準備再次掀起補貼戰。據報導,用戶通過美團計程車的專享入口計程車,每一單可以獲得20%到30%的優惠。疫情中,滴滴也一改順風車事件後的低調,一邊宣布核心網約車業務已經盈利,一邊制定“0188”戰略。

一場網約車大戰彷佛就要來臨。

1

美團為什麽跟滴滴搶地盤?

王興早就看上了網約車這塊蛋糕。

從2017年2月的南京試水開始,美團計程車在杭州、溫州、上海等地開始和滴滴搶地盤,為了拉攏司機,美團采取抽取遠低於滴滴的傭金。

如此激進的打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以上海為例,美團計程車上線第三天,日訂單數就達到30萬。王興透露,美團計程車在上海“很迅速地拿到1/3的市場份額”。

美團創始人王興/視覺中國 好景不長,美團很快被上海多個部門約談,不得以低價擾亂社會秩序。滴滴方面,程維親自到上海督戰,並在司機端推出雛鷹和飛鷹計劃,和美團一樣對司機進行補貼。

王興攻城略地,給美團帶來了不少資金消耗。美團招股書顯示,網約車相關成本從2017年的2.9億元迅速增長到2018年的44.6億元。其中,2018年有過一個月就就燒掉3.7億元的記錄。

上市前夕,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表態“不會加大在網約車上的投入。”

在這一輪補貼戰中,美團沒能拚過滴滴。在同等補貼力度下,滴滴的規模和先發優勢決定了更好的用戶體驗。極光數據顯示,當美團停止補貼後,截至2018年6月30日,美團計程車DAU數據為16萬,和峰值相比下降超過41%。

隨著美團轉向上市,計程車業務也經歷了近一年的沉寂。

2019年4月,再出發的美團計程車變更了業務模式,由原來的自營計程車變成了聚合平台,接入首汽約車、曹操出行等出行服務商,用戶可在美團一鍵呼叫多個不同平台的車輛。

這不是美團的獨創,早在2017年,高德地圖就推出易行平台,將滴滴出行摩拜單車、飛豬等出行服務商作為首批合作夥伴接入該平台。聚合模式能夠迅速提升平台的運力規模,截至去年9月,高德地圖已接入近40家出行服務商。

出行行業分析師唐欣告訴豹變,“聚合模式的優點是模式更輕,不需要自己建立運營實體,只需要有流量即可。”這也正是美團的優勢,美團2019年年報顯示,其平台年度交易用戶已達4.5億。

出行行業分析師丁道師向豹變分析,聚合平台除了成本低,還幾乎沒有任何運營風險,實際的運營風險還是服務商來承擔。不過他也提出,由於聚合平台不是主要的服務方,就很難積累這個領域的行業的核心數據,“如果這個行業真的賺錢,還是人家服務商賺大錢,聚合平台只是獲取提供信息服務這塊收入。”此外,唐欣也表示,做聚合平台的把控力比較弱,車輛供應方可能隨時會關閉接口。

另一方面,對供應商來說,如果過度依賴平台導流,也會面臨被動局面。

即便如此,對美團而言,做聚合模式還是會比自己做計程車模式更輕。所以,美團計程車的自營業務逐漸退出,把重心放在聚合模式上。

美團做計程車的意圖很簡單:完善業務鏈條,讓吃喝玩樂行成為閉環生態圈。在美團,用戶需求的邏輯順序是:吃/玩什麽——怎麽去。增加計程車功能,其實是對用戶需求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這也是美團在整體生活服務體系上的價值延伸。

2

補貼戰真的會打起來?

既然美團曾公開表態不會加大在網約車上的投入,為何會在這時再次掀起補貼大戰?這二者顯然是存在矛盾的。

星瀚資本創始合夥人楊歌向豹變分析,這次補貼不同以往。“上次是真的想搶業務,美團這次打價格戰有很大概率是為了滴滴的並購,就是在現金流充裕的情況下,把對方的利潤打到最低,讓你在這個事情上無利可圖,然後以一個稍微低一點的價格妥協,並購,完成最終的美滴大戰,我覺得這個肯定是核心原因。”

在他看來,過去幾年,由於美團的上市和業務延展做得比較好,滴滴已經和美團產生差距,而且二者業務又有重合。並且滴滴屬於“孤立島”行業,它的流量和優勢很難向外轉移。

但他也強調,並購需要靠戰略實現。沒有無緣無故的並購,無論是朋友還是競爭對手,議價是在所難免的,一定是一方有優勢,另一方有訴求,比如活不下去了,現金流不好,抱團取暖等,而想要讓這些訴求實現,就需要明面上的競爭來使這個節點出現。

不過,唐欣和丁道師都認為,並購不太可能實現,“滴滴體量太大,合並並不容易。除非滴滴的資本方同意折價。”

對此,楊歌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在他看來,不能單一的從產業上去思考這件事,2020年很特殊,單看滴滴的佔有率確實很大,但如果競爭對手就拚命地奪糧草,對滴滴來說也會致命。“兩人打架,一個人不計後果,那另一個人就要投降了,威不威脅這個事情,至少能威脅到你的現金流,很多投資者都認為滴滴的市場份額是難以撼動的,但不要忘了,打仗除了看兵的數量,還要看糧草,糧草沒了,其實也就離兵敗不遠了。”

滴滴創始人程維/視覺中國

唐欣認為這次補貼戰不會持久。美團的這次價格戰的象徵意義或者說傳播效果大於實際意義。更多的是讓外界了解到美團計程車業務的存在,這個平台聚合了很多網約車服務商。

美團的這次補貼,在楊歌看來,現在已經不太有效了。“補貼只是一個歷史階段下的一個形式,從2015年開始,補貼的有效價值在明顯下降,現在流量投放效率是非常低的,無論是轉化率,還是用戶存留率,忠誠度都是非常低,尤其是在互聯網下行的情況下,補貼只是大公司做最後的博弈的一個工具而已。”

提起補貼戰,程維在事後曾坦言打不打不由自己決定,而是由行業決定。在和Uber打仗時,程維每天都會開一次名為“狼圖騰”的晨會,他提醒員工:“如果我們失敗,結果就會死。”

活下來的滴滴很快就停止了補貼,確定合並的第二天,滴滴就向用戶發送了一份調查問卷,內容則是用戶觀看廣告才能獲得優惠券或直接減免。

補貼不是目的,補貼本身也並不能創造價值,“你並沒有因為技術的進步、效率的提高使得車費便宜,而是靠補了五塊錢的便宜,而這個便宜產生了錯覺,那自然你把這個好處拿掉,以後大家就會覺得你貴了。”

要想留住用戶,“不能只靠資本,還是要把服務真正做好。”這也是補貼戰不會再次打起的一個原因。

3

群敵環繞,誰能威脅滴滴

“中國主場的比賽結束,接下來滴滴要打客場比賽。”合並Uber的2016年,程維在烏鎮互聯網大會曾下此判斷,接下來滴滴要向華為一樣走出去。

後面的故事證明,國內的戰爭還遠沒有結束。

除了老對手美團,車企也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2015年11月,吉利集團推出B2C出行服務平台曹操專車,成為國內布局共享出行領域最早的傳統車廠。隨後,上汽、廣汽、一汽等紛紛布局專車。

去年7月,有著“網約車國家隊”之稱的 “T3出行”正式上線。T3出行是長安汽車、東風集團和一汽集團聯合騰訊、阿里、蘇寧等巨頭打造的網約車新勢力。三大汽車車企自身的生產力,解決了網約車常見的上遊運力不足的,以及車輛不達標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

唐欣表示,“曹操和T3,在資金和車源方面優勢比較大,給滴滴帶來了不小的威脅。我個人更看好背靠汽車企業的網約車品牌,會給滴滴帶來更多的威脅。”

滴滴順風車下線整改的400多天裡,也給了其競爭對手機會。

去年2月,背靠螞蟻金服的哈羅出行推出順風車業務。除此之外,創立之初就主打順風車的嘀嗒出行也在這個時期得到迅速發展。自2018年3月份開始,嘀嗒出行的用戶規模已躍居行業第二位,而根據第三方平台Trustdata的數據顯示,嘀嗒出行的市場份額從2017年底不足4%,躍升至2019年9月的14.8%

嘀嗒聯合創始人李金龍還表示,嘀嗒出行於2019年3月首次實現單月盈利,截止到去年12月底,嘀嗒的順風車和計程車業務都已經實現盈利。

此外,造車新勢力群體也紛紛宣布進軍這個領域,威馬汽車,小鵬汽車先後推出“即客行”和“有鵬出行”平台。

但短期來看,滴滴依然是網約車的霸主,無論是用戶量還是MAU,滴滴都以絕對的優勢高於其他競爭對手。

那麽,誰才是滴滴最大的威脅?作為先後合並快的和Uber的絕對贏家,滴滴是戰場上的勝利者,回顧滴滴過往的挫折,合規和資質問題,才是滴滴戰後最大的問題。

2016年,正當滴滴收購Uber志得意滿時,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公布的網約車經營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讓滴滴陷入迷茫。頒布的管理細則中,對網約車的軸距、排量,甚至是司機的戶籍都做了相關有求,這對滴滴的打擊巨大,有媒體稱,按照細則要求來計算,滴滴滿足條件的運力的比例不到10%。

從2017年到2019年這三年,滴滴經歷了三次架構調整。滴滴曾在公開信裡提到,新成立的車主服務公司,致力於建設一站式汽車運營和車主服務平台,全力為網約車安全、合規需求提供資源保障,並在原有維保、加油、充電等汽車後市場服務基礎上探索汽車新零售。

這意味著滴滴的模式正在逐步變重,這是滴滴必須要做的修正,2018年短短4個月內,滴滴順風車就發送兩起惡性事件,被行業看作是其一路狂奔的後遺症。

“短期來看,誰也打不敗滴滴,但在運力合規方面,滴滴會有一定的風險。”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豹變。丁道師在太原走訪時,快車司機告訴他,不要說你是乘客,就說咱倆是朋友。“另一層意思是,很多地方政府還沒有考慮清楚到底是支持網約車,還是限制網約車?這個痛點伴隨網約車成立出現,到現在還沒有很好的解決。

4

一家獨大,還是百家爭鳴

極光數據顯示,滴滴出行的日均月活用戶已達1300萬,是第二名的十多倍。在其和Uber合並時,其市場份額一度超過95%,目前也維持在90%左右。一個看似可以壟斷市場的存量,為何卻一直無法阻止其他競爭者進入?

互聯網網絡效應下往往會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但出行行業更講究的是規模效應,誰的運力更多,誰獲取乘客的能力更強,同時誰的產品體驗做得更好,誰就可以獲得更多更穩定的市場份額。

嘀嗒聯合創始人李金龍向豹變分析,微信等社交平台天然自帶網絡效應,“你在用微信,是因為你的朋友和工作夥伴也在用,你不用的話就沒法他們交流”。而在出行領域不像微信那樣受閉合的人際關係沉澱的限制,其模型和電商模型更為類似,都是供應端加上用戶端,再加上一個以規模為基礎而形成的綜合用戶體驗。

“決定你用不用一個出行平台,不在於你有沒有朋友在上面,而是在於平台上有沒有運力,效率快不快,體驗好不好。只要你想辦法獲取運力和乘客,並且抓住時機做大規模做好體驗,你就有機會贏,接下來只要跨越了規模的門檻,就可以很好地生存發展下去。

“正如淘寶天貓做大了,但仍然不能阻擋京東的崛起,京東做強了,他們也阻擋不了拚多多的崛起一樣,未來出行市場的格局不會一家獨大,而是會走向一超多強”。

美國的網約車行業驗證了李金龍的說法,Uber作為網約車的鼻祖,依然無法阻止後來者Lyft的崛起,2015年Uber在美國出行市場的佔有率一度高達92.3%,當時Lyft市場份額僅為7.7%。到了2019年,雙方已經是六四開了。

在滴滴獨大的這些年裡,網約車行業的內部矛盾也被凸顯出來。

對於乘客來說,計程車價格越低越好,而且以往的補貼戰已經讓人們形成網約計程車就是很便宜的印象,因此,平台一旦漲價就會面臨乘客流失的風險。對於司機來說,補貼越多越好,但企業也需要盈利,所以在滴滴提高司機的抽成後,司機端一度怨聲載道。早在2016年,就有司機因不滿滴滴補貼砍半,進行罷工。

如何平衡司機收入、乘客的成本以及平台的盈利,是每個網約車平台都將面臨的課題。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豹變,以往的計程車效率雖然較低,但依然能盈利,和其符合市場客觀狀況的合理定價有關係。如果想提高網約車方面的盈利,勢必要提升司機抽成,或者提升車價,但很可能會導致用戶流向計程車。

因此,要平衡這三方之間的矛盾並非易事,但這也給很多其他平台利用各方心理博弈而閃現出來的機會,進入這個市場。

被平台教育了幾輪的乘客和司機也明白,競爭者越多越好。“目前情況下,平台方的話語權還是最大的,要想保護乘客和司機的議價權,行業就需要百花齊放,不要被某幾家巨頭壟斷。”丁道師分析稱。

唐欣認為,“未來誰能夠進一步降低運營成本,誰才能獲得優勢。無人駕駛網約車會是行業的發展方向。”

5

結語

網約車誕生在互聯網補貼大戰最狂熱的年代。

那段時間裡,“融資——燒錢——再融資”這種打法持續了兩年多,一億元掉進網約車的熔爐裡,像是一滴水,迅速被蒸發。

燒錢實際上是很多傳統產業價格戰的翻版。不同的是,傳統領域的價格戰只是消耗利潤,互聯網的價格戰,實際是在直接消耗資本。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是從散落的競爭,走向集中的、寡頭的競爭。只是,這個過程在過去會耗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今天的互聯網,通過極端的燒錢大戰,大大壓縮了這個產業演化的過程。

從易到開始,國內網約車才10年的歷史,它打破了計程車的壟斷格局,給了乘客更多的選擇,將一個原本是賣方市場的服務轉變為買方市場。

但燒錢解決不了所有問題。網約車行業本質還是服務業,只有用心服務,讓乘客獲得更佳的出行體驗,這個行業的運力端群體才會有更為長遠的未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