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花巨資不只為看月球 為啥富豪都愛砸錢給太空?

中新網10月15日電 據英國《華聞周刊》報導,本月初,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一篇論文顯示,研究人員發現了太陽系外恆星系統中另一顆“月球”的蹤跡。因它距地球約8000光年,實在是太遠了,科學家也無法直接觀測。但據科學推測,它體型巨大,直徑與海王星差不多,約5萬千米。

據報導,這顆衛星的發現者之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天文學家基平說,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這顆“月球”的存在。雖然後續觀察還需要進一步確認,但該新聞一出,就引起了大家熱烈討論。有網友感歎稱“人們對宇宙真的知之甚少,太渺小了。”

資料圖: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裡程碑。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了月球。“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1969年,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踩下深深印記,這個印記代表著人類首次成功登月。從1969年到1972年,人類共完成6次載人登月,將12名航天員送上月球。但此後46年,由於美蘇關係逐漸緩和等多種原因,全世界再也沒有開展過載人登月活動。

進入21世紀後,更多國家和新技術都投入到太空探索中。但現在的探月將科學探索和經濟利益相結合,以探測月球資源為主,為未來月球資源開發、利用打基礎。不少科技巨頭都嗅到了商機,打起了太空的主意。

【日本富翁斥資2.5億美元看一眼月球】

上個月底,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宣布了登月計劃的第一名乘客——日本億萬富豪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8年10月9日,日本東京,SpaceX首位環月乘客前澤友作出席新聞發布會,展示宇航員頭盔。(Yusaku Maezawa),這也就是說世界上第一個私人太空繞月旅客誕生。

之前SpaceX宣布,首個私人繞月旅行最快將於2023年啟程。來自日本的企業家,42歲的前澤友作是日本最大的在線時尚平台“走走城”(ZOZOTOWN)的首席執行官,《富比士》雜誌將其列為日本第13大富豪,估計其財富為28億美元。

在消息公布後,他第一時間在社交網站“推特”上稱:“我要去月球了,和藝術家們一起。”登月一直是前澤友作的一個心願,他隨後發布DearMoon項目並表示,“到2023年,我希望邀請全球的6至8位藝術家,一起參與登月計劃。”據說,他已包下了此次旅行的所有座位。

在10月9日於日本東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前澤友作說他現在也不知道啟程前具體會做哪些訓練,但馬斯克說應該不太困難。馬斯克是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執行官,他沒有透露月球之旅的具體金額,但表示:“我想他會為此支付一大筆費用。”據了解,這“一大筆費用”很可能超過2.5億美元。

【太空旅行混戰誰能打響第一槍】

太空旅行似乎是“太空商業戰”的入門。據英國《每日郵報》數據顯示,2017年世界500位最富有的人中有16人在太空企業投資。比爾蓋茨投了衛星通信創業公司Kymeta,“臉書”祖克柏投了外星人探索計劃……私人太空公司的數量在最近這些年飛速增長,在這裡先介紹世界性領先的三家公司:

資料圖:當地時間9月17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左)與該公司繞月旅行項目的首位簽約乘客、日本富商Yusaku Maezawa一同亮相。

特斯拉汽車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

大家可能對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有點陌生,但對它的創始人馬斯克估計不陌生。馬斯克同時也是特斯拉汽車及PayPal兩家世界企業的創始人,據說《鋼鐵俠》是以他的故事為藍本。這位“矽谷鋼鐵俠”在2002年創立了這家私營的航空航天製造商和太空運輸服務公司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全球商業航天企業處於領先地位,業務包括國際太空站的補給,研發航天器和發射器等。技術上也創下了很多第一,包括在2017年,有史以來第一次使用一枚回收利用的火箭成功發射衛星。他們的最終目標是:讓人類能夠在其他星球上生活。

馬斯克也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談論在12年宣布的殖民火星的計劃:在未來15到20年,計劃將8萬名地球人送往火星殖民,他們將在火星上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並在火星上休養生息,繁衍後代。並在今年9月份的時候發布標題為“火星基地阿爾法”的一組照片,雖然沒有更多細節,但他在推特寫道”可能是2028年建造的基地”。

維珍CEO理查德·布蘭森——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

67歲的維珍CEO理查德·布蘭森也不甘示弱,這兩天宣布自己2004年創建的維珍銀河“將在幾個星期內進入太空,然後我自己將在幾個月而不是幾年內一起進入太空”。這兩個“是…不是…”的特別強調似乎是要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進行“時間賽跑”。

維珍銀河一直在投資太空旅行,並在今年完成了多次成功試飛。據CNBC報導,維珍銀河的太空船二號門票並不便宜,約為25萬美元。雖然預計維珍銀河的太空商業旅行成本近期內不會降低,但布蘭森表示希望在未來十年內價格降至四到五萬美元左右。且他在今年早些時候承認,維珍銀河正與亞馬遜首席執行官貝索斯展開激烈競爭,雙方爭相要將第一批付費乘客送入太空。

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藍色起源(Blue Origin)

藍色起源是貝索斯旗下的一家商業太空公司,成立於2000年。藍色起源將在2019年前向太空發射載人飛行任務,並會出售太空旅行的機票。

月球是貝索斯關注的焦點。藍色起源正在與空中客車公司,歐洲航天局等公司合作推出一個非盈利組織,共同探索如何在月球上殖民。用他的話來說,殖民月球很容易實現,使用合適的火箭只需幾天就能到達那裡。而且科學家們已經確定,月球兩極附近有水冰,可以轉化為可飲用的水、可呼吸的空氣和火箭推進劑。

資料圖:國際太空站上兩名宇航員出艙太空行走,更換檢查兩個外置冷卻箱。(影片截圖)

太空商業帝國】

隨著航天科技的不斷發展,太空對於人類來說變得越來越“觸手可及”。除了私人太空旅行外,航天器和衛星發射行業也正在變得更加商業化和全球化,一個龐大的太空商業帝國逐步建成,美國銀行美林公司去年年底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未來三十年太空行業至少價值2.7兆美元。

據投資公司Space Angels的報告,去年創紀錄的120家風險投資公司在私營企業中投資超過39億美元。商業化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政府縮減這方面的預算:美國航天局九月發布了一份報告,表示決定將國際太空站商業化。因為美國可能會在2025年之前取消對國際太空站的資助,以後將由私營公司接手。

除了太空旅行,太空製造、太空農業、太空采礦、太空能源、太空醫學等新產業也在逐漸興起。包括著名天體物理學家泰森(Neilde Grasse Tyson)在內的一些專家表示,月球和大約16000顆近地小行星,存在大量可用寶貴資源,完全可以誕生世界第一批兆富翁。

探測、旅行、采礦甚至殖民,這些太空“大佬”們似乎已經將未來的宇宙藍圖擺在大家面前。那麽究竟誰能贏得這場太空競賽,誰先把構想變為現實,讓我們來拭目以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