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大外科專家羅成華:腹膜後腫瘤對神經組織的損傷分析

腹膜後腫瘤原發於神經組織的有來自脊神經的神經纖維瘤和神經鞘瘤(惡性的為惡性神經纖維瘤和惡性神經鞘瘤),來自交感神經系統的有副神經節瘤(惡性副神經節瘤)。

良性神經纖維瘤比較常見,一般長得比較大才被發現。多數切除並不困難。但腫瘤的基部常位於椎間孔處,想較徹底地切除腫瘤就有可能傷及神經,但隻傷及一根神經,一般不遺留什麼癥狀。若傷及多根神經就可出現相應的神經損傷癥狀。

神經纖維瘤有時其基部在椎管內則須和神經外科醫生合做,先切除椎管外部分,再切除椎管內部分。神經鞘瘤和神經纖維瘤類似,切除也較容易。但惡性神經纖維瘤或惡性神經鞘瘤,切除的難度要大得多,神經受損傷的機會也比較大。

副神經節瘤生長較慢,但它位於中線,有時可包繞腹主動脈。切除難度就很大。

我院遇見1例位於上腹中部的副神經節瘤,3歲時就曾做過剖腹探查手術,因腫瘤在胰腺後,且部分包繞腹主動脈而未能切除。26歲時因懷孕數月做超音波檢查,發現中上腹部有巨大的腫瘤,CT和MR均證實此腫瘤將腹主動脈完全包繞,已無法切除。由於病人無任何自覺癥狀,任其帶瘤生存。

另一病人48歲,20年前在他院手術探查,發現右上腹有一巨大的腹膜後腫瘤,未能切除,活檢為副神經節瘤。1年來腫瘤增大迅速,出現疼痛等癥狀,檢查為副神經節瘤惡變,術中證實腫瘤已侵犯右腎及下腔靜脈,做了腫瘤連同右腎、下腔靜脈的切除。

位於盆腔的腹膜後腫瘤常可壓迫股神經或坐骨神經,肌源性的腫瘤出現神經壓迫的機會較大。

我院遇見多例股神經被嚴重移位的病例,在分離神經與腫瘤時,必須很輕巧,即使如此,有些病人術後也出現股神經受損的現象,約3個月後癥狀漸消失。

但有些病人腫瘤將股神經完全包繞,甚至神經從腫瘤中穿過。這類腫瘤不得不將股神經一併切除,造成股神經的功能完全喪失。術後股四頭肌不能收縮。病人須扶拐行走。但經一到兩年的觀察,有些病人可不扶拐行走。則不須進一步處理。否則可行手術將部分屈膝肌轉移為伸肌,可糾正不能伸膝的功能。

有的腹膜後腫瘤可從坐骨大孔向後方突出生長壓迫坐骨神經。手術時很易損傷坐骨神經,但一般只是部分損傷,很少會將坐骨神經完全切除。這類損傷會遺有足下垂。根據損傷的輕重,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復。

專家介紹

羅成華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大外科主任

羅成華,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黨委委員、大外科主任、普外科部副主任、腹膜後腫瘤外科主任,美國結直腸外科學會(ASCRS)International Fellow,知名腫瘤外科、肛腸外科、普通外科專家。

擅長疑難腹膜後腫瘤及複雜盆底、肛腸外科等疾病的外科手術治療。每年診治疑難、複雜腹膜後腫瘤及盆腔腫瘤病人達500例以上。曾被中央電視台2、7、10頻道,北京電視台、新華網、健康報等媒體廣泛報導。

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論文50餘篇,SCI論著10餘篇。舉辦中國腹膜後腫瘤論壇、中國肛腸創新論壇等大型學術會議。獲全軍醫療成果獎1項,國家專利4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行業專項及北京首發基金等項目,總科研經費達500萬元。

已出版《腫瘤專科醫師培訓教程》(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7)、《腹膜後腫瘤》(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原發性腹膜後腫瘤外科學-理論與實踐》(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結直腸腫瘤》(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便秘治療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痔治療新技術-LigaSure痔切除術(附手術操作DVD)》(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等專著,正主編《Retroperitoneal Tumors: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Springer美國出版)。

兼任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模擬醫學分會會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腹膜後與盆底疾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肛腸醫師分會腹膜後疾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醫師協會腹膜後腫瘤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肛腸醫學聯盟理事長、中國中醫藥肛腸分會副會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大腸肛門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醫師協會肛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解放軍醫學雜誌》及《中國微創外科雜誌》編委等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