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Ella陳嘉樺自曝產後尿失禁!「生育後遺症」揭開媽媽們的難言之隱

播放GIF

前幾天,在我們普天同慶「母親節」的時候,Ella陳嘉樺發了條動態來訴說自己當媽生產後的一身毛病。

如:無論是打噴嚏、原地跳躍、還是跑步,都會尷尬的尿失禁,而且情況嚴重到褲子都會濕掉。

還有膀胱脫垂二級,需要做手術來改善。

估計很多媽媽看完微博,還沒開始漏尿,就已經要被嚇尿了。甚至還有媽媽表示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幾乎所有女的生完孩子後都不能跳繩,因為一跳繩就會漏尿。

播放GIF

作為在醫療部門上班,曾經又是漏尿一員的我,感覺是時候不要臉皮的站出來現身說法了!

1.你不是一個人在鬆弛

我在懷二胎的時候就尷尬的發現:但凡一用力咳嗽或者大笑,我的身體就會配合的漏點尿出來助興,即使那段時間護墊不離身,也經常會發生「尿」濕衣襟的情況。

官方來說,我和Ella一樣得了壓力性尿失禁,通俗來說,就是……鬆了。

SO,為啥我和Ella成年女性會出現所謂的「壓力性漏尿」,甚至是「膀胱脫垂」呢?

正經的說,因為我們女性盆底有個肌肉群叫「盆底肌群」。

這個盆底肌群就像個吊床,緊緊吊住我們的尿道、膀胱、陰道、子宮、直腸等臟器,並參與著控制排尿、排便、維持陰道的緊縮度等多項生理活動(請給能乾的盆底肌肉點個贊)。

所以,盆地肌群的彈性好不好,直接關係著我們的排泄和「性」福生活,可以說是「一松俱松、一緊俱緊」。

我們在懷孕的時候,腰部向前突,腹部則同時向前、向下突出,重力軸線向前移。腹腔壓力和盆腔臟器的重力指向盆底肌肉,加上子宮重量日益增加,盆底肌肉也就處於持續受壓中而逐漸出現鬆弛。

播放GIF

(所以,盆底肌肉鬆弛並不取決於你是順產還是剖腹產,只要懷孕,就有可能發生。)

輕微的鬆弛會引起漏尿;嚴重的,則會在漏尿的同時,伴隨膀胱、陰道等臟器脫垂,肛門失禁,性生活質量差等。

例如Ella提到的「壓力性尿失禁+膀胱脫垂」,就是盆底肌群鬆弛情況較為嚴重,不光兜不住尿,連膀胱都兜不住了下垂了...

太學術看不懂?沒關係,你把你的盆底肌肉想像成你的眼睛,曾經雙眸閃爍可以讓「眼淚在眼眶裡打轉」,現在則眼角鬆弛下垂,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流。

播放GIF

而且下垂程度還有「輕、中、重」不同級別,Ella的「膀胱二級脫垂」屬於中度,如她微博寫的那樣,在經歷保守治療無果的情況下,需要通過手術進行根治。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鬆了?

當你大笑、打噴嚏或運動的時候,如果發生尿液不由自主的從尿道漏出的情況。那麼,恭喜你,we are family~~~~

而且不必要害羞,因為這個family的成員其實一直都很壯大:

女性人群中23%-45%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7%左右有明顯的尿失禁癥狀,其中約50%為盆底肌群鬆弛引起的壓力性尿失禁。

也就是說:全國7億女同胞,有8千多萬至1.6億左右都是我們的隊友,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2.哪些人的盆底肌容易變鬆弛?

Ella微博一發,很多「女性生育後遺症」之類駭人聽聞的文章就跳出來蹭熱點了。

但作為一個有良心的公眾號,我們要特彆強調:真不是每個生過孩子的女性都會導致盆底肌肉鬆弛,更不是你一跳繩想它漏尿,它就會漏。

例如為什麼我一胎的時候沒出現這種情況,二胎的時候就發生了呢?

一本正經的說,因為盆底肌群鬆弛,和女性生育次數、初次生育年齡、生產方式、胎兒大小都有關聯。此外影響因素還有肥胖、種族和遺傳、雌激素下降、子宮切除術、吸煙、高強體力活動等。

不正經的說,可以概況為以下幾點:

——長輩叫你生孩子要趁年輕,從生育角度來說,是正確的。因為年輕時候肌肉彈性好、恢復能力較強,生完還能緊的你不要不要的,二期比較不容易產生妊娠紋。

——懷孕的時候麻煩管住你那張吃貨的嘴,控制好胎兒的體重。否則你想像下一個小西瓜從你鼻孔裡蹦出來,我就不信你還能恢復了?

——生的個數越多,松的概率越高,不管是雙胞胎,還是二胎、三胎。

——你媽漏,你也有很大概率會漏。

——最後就是,你是胖子,你不肉(漏),誰肉(漏)?

一句話概括:只要是單胎、胎兒和母親孕期體重控制合理、且不是高齡產婦,盆底肌受損的概率就很低,而且即使輕微受損,也可以通過訓練快速康復。

我一胎二胎不超過6斤,雖然偶爾會漏幾滴,但還不至於松到靠尿不濕度日。

我閨蜜就厲害了,一胎8.6斤,二胎還8.6斤。所以我有充分的理由懷疑她曾經漏的洋洋灑灑。不過她在這方面早有真知灼見,產後42天,就去產科進行了「盆地肌收縮功能檢查」

3.鬆弛,你還可以再救一下

礙於情面,盆底肌肉鬆弛引起的漏尿等癥狀在生理上總讓女性難以啟齒,但在醫學上,因分娩引起的鬆弛大多是可逆的。

即便你漏尿不嚴重或者暫時沒出現漏尿的情況,還是建議產後42天的媽媽們在複檢的時候,為自己的盆底肌肉進行一個檢查評估,醫生一般會根據評估情況安排訓練。

有些訓練是可以在家做的,有些訓練則是必須配合專業的醫療器械,做到早治療早恢復。

對於網路上比較火的凱格爾(Kegel)訓練法,還是建議在醫院專業盆腔檢測設備的監測下,由醫生指導怎麼做。那個設備可以監測你肛門收縮的方式對不對,等掌握以後再回家自己每天堅持練習。很多女性百度以後自己在家做,但其實容易做錯導致收縮方式不對。

日常,我們還可以通過針對尿道括約肌的肌肉訓練,減少「漏尿」的發生。具體做法就是主動收緊肛門和會陰那一部分的肌肉,每次收緊5秒之後再放鬆,逐漸地延長到10秒,這樣反覆收縮放鬆地鍛煉。

播放GIF

最好從年輕時就開始,至少是從懷孕就開始做。因為懷孕之後,骨盆底部的肌肉會因為過度拉伸而彈性減小,如果進行提前訓練,對肌肉的鍛煉效果是個很好的蓄積。

4.醫學名詞不存在「生育後遺症」

作為一名在醫院上班十餘年的中年婦女,看到這兩天滿屏的「生育後遺症」名詞,內心對網路的「造詞」能力充滿了敬佩,寥寥5字嚇得一眾育齡婦女瑟瑟發抖。

講真,和我見過的婦科腫瘤、子宮破裂出血、羊水栓塞、黃體破裂等疾病比起來,生孩子生到屁滾尿流、痔瘡發作,真的是小事一樁。

因為這些真的不是啥不治之症,只是懷孕及生育過程造成的一些現象而已,嚴格意義來說,都算不上是「疾病」。

先說說「順產順出痔瘡」這事。婦女在妊娠期,由於盆腔靜脈受壓迫,妨礙血液循環,因此常會發生痔瘡。當準媽媽選擇順產時,寶寶胎頭下降壓迫直腸,這時候就容易造成痔瘡的急性發作。

所以媽媽們與其懼怕痔瘡,不如在懷孕期間多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多吃粗糧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秘,降低痔瘡發生率。

而且,因分娩產生的小痔瘡,一般會逐漸消失(當然,也有像我這種常年與痔瘡為伴的媽媽,如果長期疼痛出血,麻煩及時到醫院報導,完全可以治癒,算不上後遺症)

至於側切,是在產婦會陰條件不佳、胎兒窘迫需儘快讓胎兒娩出或早產兒需盡量減少壓迫等情況下採用的辦法,並不是所有的產婦都會給你來一刀(我二胎就沒切呢)。

並且,會陰側切不會影響到產後「性」福,相反還有助於在產後儘早地恢復「性」福生活。

我覺得上帝一定是個直男癌,給女人安上個子宮,還要經歷懷孕和生育帶來的身體痛苦。

但我想正是因為切身經歷過,才讓我們能夠拋棄生活的脆弱,樹立起母親的堅強,也更加配得上孩子的一句「媽媽,我愛你」。

最後,要感謝Ella的「爆料」,讓我們有勇氣直面「盆底肌鬆弛」這個廣泛存在於我們女性群體、卻又少有人願意提及的癥狀。

這個社會,對女性生育的了解還太少,出現了癥狀不是「忍過去就完事了」,也不是自怨自艾被人當作「矯情」,而是面對它,用科學的方式解決它。

生孩子從來不是容易事兒,沒那麼簡單,但也沒那麼可怕!做好準備,再決定迎接你的小天使吧~

也希望我們的廣大婦女盆友們,除了找對人結婚,還要關注自己的身體,做到張弛有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