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好電影不該被自殺式宣傳埋沒了

最近的電影大盤很有意思。

之前《複聯4》嚇走了不少國產片——

原本定檔五一、張晉主演的《九龍不敗》發布海報“擇日再鬥”;

夏雨、張靜初、胡軍主演的《東北往事之二十年》和小成本文藝片《過昭關》等華語片都選擇換擋、退檔

《複聯4》已經上映24天,票房卷了41億,後面的皮卡丘進攻溫和,就導致其他沒那麽好萊塢爆米花的電影們,終於有了點呼吸空間。

但有趣的是,呼吸得最順暢的還是《何以為家》,印度犯罪片《一個母親的復仇》緊隨其後,上座率都很高

這兩部都不是傳統預期中能打出水花的片子,語種偏,沒明星,沒大場面,也不合家歡。

那麽哪一部是呢?

上面這張長圖墊底的,《羅馬》

爛番茄新鮮度96%,豆瓣評分8.2分——這部電影去年獲獎無數,雖然在奧斯卡錯失最佳影片,也至少捧回了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三項大獎

怎麽看,口碑與獎項上都有天然優勢。

但現實是,除了影迷,它在大眾眼中基本是查無此片的狀態。

注意,不是不看、不好看,而是查無此片。

上映8天,票房剛剛破400萬,官微只有118個粉絲

那就不是電影的問題了,

是宣發的錯位

最重要的海報,直接漢化,宣傳語也是電影台詞中挑了一句:“女人,總是孤身一人”

一,這句話和你的海報搭嗎?能結合出什麽內容來嗎?

二,作為宣傳語,它也太沒有力道了吧?

因為影片中,身處社會底層的女傭和中產階級女主人,都被男人拋棄。所以宣傳主打女性視角,說女人最終都必須自我強大

正好碰上母親節,繼續“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女性史詩”確實可以好好做,但這個點它又沒有再深入,結果就是毫無共情效果。

而好不容易找到的幾款視頻物料,居然走的是複古土味風格???

以懷舊金曲的方式打開《羅馬》

以及出了一版社交指南

……這種大學生都能套著模板出的宣傳方案,真的沒必要

路人都操碎心了,片方是怎麽想的呢?

在東西娛樂的採訪中,負責《羅馬》院線宣發的卓然影業的CEO張進,認為藝聯那些票房表現不錯的影片,“某種程度上已不能算藝術片,只能說是藝術水準比較高的電影,但《羅馬》是典型的藝術片。”

所以他們對影片票房沒有什麽預期,也不是以商業回報為前提,而是將其作為“電影公司的本職工作”——

“我覺得如果有一批人在大銀幕上看完之後會有新的觀感,就達到我們的目的了。”

意思是,這部電影就是為了讓影迷能在大銀幕上再看一遍引進的。

哇。

這也太自我感動了吧?

因為《羅馬》是“典型的藝術片”,所以他們給票房套上了枷鎖,自覺很難獲得大眾層面的追捧,“藝術片票房合理範圍就是幾百萬,最多可能一兩千萬”。

於是,弱敘事、弱情感的黑白片,就被主觀上放棄了宣發?

這是什麽道理?是識相?

就算片方自認為是識相,那他們也真的是不識相典範了——因為這部電影根本不難懂啊,甚至故事還講得蠻好看的。

“羅馬”是導演小時候生活過的一個在墨西哥城的中產階級社區,整部電影其實是他對童年的回顧,充滿了私人情感

但,不用被它那些閃亮的頭銜嚇跑了。

《羅馬》並非是影迷專屬,一般觀眾看,既有視聽觀賞性,也能對故事與情感有所觸動。

豐富的布景細節,還原了70年代的墨西哥

逼真細膩的音效,狗叫聲、飛機聲、海浪聲、叫賣聲、汽車聲......全是有方向感的。

特別是最後驚心動魄的那場海浪戲,只有在影院裡,才能體驗到四面被巨浪轟然包圍的窒息感和緊張感

而街頭暴動槍戰、森林救火、溺水營救這些大情節穿插在日常生活,也不會覺得枯燥

總之,就是大聲地跟我念一萬遍:不無聊!不平淡!不是自言自語!

劇情方面,卡隆在還原童年時自己感受到的一切,它私人,但不單薄。講的不單單是兩個被拋棄的女人的故事,也不僅僅是跨越階層的姐妹情。

女主人在被拋棄後,有母親、孩子的陪伴,有女傭依靠,有親朋好友傾訴,換工作、換新車後她很快跳出困境繼續生活。

然而,女傭懷孕後被渣男拋棄,按照當時的墨西哥法律也禁止墮胎,她沒得選。家裡的土地被征用,孩子胎死腹中,還要承受女主人的剝削,這些痛不會消失。

卡隆冷靜溫柔地通過一個普通家庭遭遇的變故,折射出那個時代的變遷。

這部電影確實是藝術,但它也是有共情的。

但藝聯的人說現在的困境其實是怕觀眾聽到“藝術電影”四個字就覺得沉悶,拒絕來看了,沒想到《羅馬》這邊是主動拒絕路人盤,提倡影迷自嗨。

這也太浪費這部電影了。

直到最近快下映了,才看到真正符合《羅馬》調性的推廣:和nomo合作了一款相機

首先電影是黑白色調,很有辨識度

再來,因為卡隆親自掌鏡,電影攝影非常強大。

即使黑白影像都很有層次感,隨便一張截圖都是大片

所以這個推廣的結合點也是個極強的安利,才真的“打動人心”

但從票房和排片看已經無力回天,今天《羅馬》的排片佔比只有0.1%,隨時下線。大概正滿足了片方“路人看不懂”的預想。

其實藝術電影的宣傳一直是塊還在摸索中的領域,度控制得不好,很容易脫靶。

2016年楊超導演的《長江圖》,就也是一樣完全幾乎不care大眾審美。

無論是物料還是輿論導向,始終強調自身的“藝術追求”和稀缺性,最終隻拿到300多萬票房

用力過猛的反例也有一堆。

《地久天長》被王小帥敗壞完的好感

《黃金時代》製作人程育海想弱化“文藝”給這部電影帶來的票房衝擊,於是採用比較商業化的手段提前半年就開始造勢,努力營造“大片兒”範兒的氛圍。

可沒想到,惡俗直白的海報行銷讓本片的第一閱聽人文藝青年瞬間反感——魯迅先生直接喊出“想罵誰,就罵誰!”

“接盤俠”端木蕻良喊著“想結婚,就結婚”,當時蕭紅肚子裡懷著蕭軍的孩子

而以為是商業片被騙到影院的觀眾,也對電影惡評如潮。

《黃金時代》的定位在文藝和商業之間糾結,還和杜蕾斯搞了個“黃金實戴”

最豪華的全明星陣容、最互聯網的行銷,投資7000萬,結果兩邊不討好,以5000萬票房慘淡收官。

和它類似的、翻車翻得更響的,就是去年底的《地球最後的夜晚》了。

在文藝電影和商業宣發之間,沒有平衡點嗎?

除了無視路人和把路人騙進電影院,就不能使他們成為核心觀眾嗎?

在我看來,今年幾部走藝聯專線的電影都做得很好啊。

《綠皮書》抓住頒獎季的熱度,動作迅速,並定位為友情+喜劇的現實題材劇情片。

邀請黃海大神設計了中國特別版海報,通過點映擴散口碑

之後為了更好地下沉“接地氣”,《綠皮書》進行了病毒式行銷,將一些宣傳片、二次創作的MV等集中傳播。

#看完綠皮書想吃炸雞#就很溫和嘛

除此之外,還提煉出“世界上那麽多孤獨的人,因為他們都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這樣的文藝slogan在全國投放,又補足了文藝片閱聽人

最終,票房4.78億。

《波西米亞狂想曲》呢,因為有一場非常特殊的皇后樂隊演唱會,“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被打在海報上作為宣傳語

直擊人心。

還上線了一個特別的“卡拉OK”版,觀眾可以跟隨電影參與表演

最終,票房近1億。

最直觀的是和《羅馬》同天上映的《一個母親的復仇》,也是一句“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但是這個後媽為女兒復仇的故事顯然爽得多,上映8天票房快7000萬了,是《羅馬》的十倍不止

宣傳,往簡單了說,就是找到最具社會共情的垂直內容,然後各自放大。

《愛樂之城》主打愛情,《荒野獵人》突出陪跑小李,《水形物語》強調奇幻。

《心迷宮》《白日焰火》《暴裂無聲》這種淡化電影的藝術屬性,強調類型化特質的影片。

再舉個栗子,楊明明自編、自導、自演的首部長片《柔情史》將在5月17號藝聯上映,這是部講母女關係的電影。

母親把一切可能性寄托在女兒身上,有極強的控制欲,又嫉妒女兒的幸福從中作梗。

女兒對母親是理解又抗拒,可自己也在日積月累中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母親的模樣。

這部電影去年我已經在香港電影節看過了,至少當時那個版本是很文藝片的敘事,對路人來說會很矯情,容易坐不住。

那麽看看它現在怎麽宣傳的——

#我和我媽 相愛相殺#

@張進,你過來坐著學。

挑出了那些扎心的台詞做海報傳播

抓馬母女在線battle,顯然,戳到了不少人:“內容過於真實”

要說在文藝和商業中平衡得最好的,在我看來就是《何以為家》了。

作為一部非常小眾的小語種文藝片,它在內地的票房居然破了3億

一方面是電影行銷成功打準了原生家庭的點

負責《何以為家》國內宣發的路畫影視CEO蔡公明表示:抖音短視頻的集中轟炸,和微博大V的點讚,成為這次宣傳的特點,大量“短平快”內容為票房做出了一定推動。

“生而不養”的原生家庭之過,“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人”的人生坎坷,成為推廣內容的集中要點。 BY 烹小鮮

既不會太騙人,也放大了共情點

另一方面,是它對於魔鬼檔期的鬼才操作——

“硬剛《複聯4》”

早期,多少人選擇《何以為家》都是因為“除了《複聯4》就沒什麽可看的了嗎”,這一類實則是對《複聯4》排片的吐槽。

抓住這個點的不止是它。

王家衛監製、萬瑪才旦導演的藝術片《撞死了一隻羊》,和張震、倪妮主演的犯罪懸疑片《雪暴》等,都用“硬剛”的宣發點來突圍太過慘烈的票房對比。

當時,我們看到了大量“別讓《複聯4》撞死了這隻羊”“敢正面硬剛《複聯4》,這部電影瘋了吧”的用詞和標題,暗示勇氣背後有好片

雖然無奈又尷尬,但至少刷了一波存在感吧,《撞死了一隻羊》票房也破千萬了。

《何以為家》是個意外,它卡中了社會的每一個G點。

而《羅馬》自憐自艾地選擇放棄,仿佛自己的宣發越敷衍就顯得它本質越高冷文藝。

好久不見這種郭敬明式的悲傷了。

其實,受損的是觀眾啊。

#賣力吆喝# #真的好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