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精美絕倫的唐代十二生肖俑,看到最後那頭小豬了嗎?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合而謂之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是我國傳統的紀時、紀月、紀年的方式。

作為隨葬品的十二生肖俑是研究我國古代民俗風情的重要資料。十二生肖俑,亦稱十二支神俑。古代人拿十二生肖與人的命格相結合,並將其神化為生肖俑,在墓葬中按一定方位排列作為隨葬陰器的十二生肖俑,一般為陶瓷製品,亦有少數為石製或金屬質,常見於隋、唐、 五代及宋墓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民俗文化特色。

十二生肖的起源不晚於西周,到漢代已形成完整的十二生肖配屬。從現有考古資料看,十二生肖俑最早作為隨葬品出現在墓葬中應是南北朝時期。山東臨淄北魏崔氏墓葬群出土有十二生肖俑,陶質,形象較為寫實。此時,生肖俑以獨立的動物形象被置於相配套的龕台中。

隋至初唐,十二生肖俑的常見形象已演變為坐姿的獸首人身像。此時隨葬十二生肖俑多出現在兩湖、四川等南方地區。如武漢桂子山隋大業年間墓葬出土的十二生肖俑,獸首人身,寬衣博帶,拱手盤膝而坐。重慶萬州唐代冉仁才墓出土的十二生肖俑,獸首人身,盤坐於方座上,身穿折領寬袖袍,兩手持笏板拱於腹前,通體施青釉,釉面布滿均勻的細開片,座底有一洞。造型製作精美、生動,為唐代青瓷中的佳品。

大致在唐高宗、武周時期,兩湖地區已出現站立的獸首人身、著寬袖大袍的十二生肖俑,並逐漸取代了坐姿俑。而在北方地區一直到了盛唐時期,隨葬生肖俑才為常見,且大多數為拱手站立的獸首人身文官俑,如陝西西安天寶四年韓森寨墓出土的十二生肖俑。

五代十國承襲唐代,在墓葬中仍然常發現有隨葬十二生肖俑的現象。到了宋代,因當時很多偶人明器皆用紙扎糊,北方宋墓一反唐代用大量陶俑隨葬的習俗,僅有少數碗罐之類,但四川、閩贛地區,其隨葬器仍以陶俑為主。此時的十二生肖俑多以人像為主,動物像退居次要地位,僅以較小的形象點綴於人像身體的不同位置。

生肖動物所處的位置也存在著一定演變規律,隨年代的推移而不斷地下移。最初,動物像塑於人像的頭冠或襆頭上。之後,生肖俑常表現為文官俑雙手捧不同生肖動物於胸前。這兩類表現形式的生肖俑,大都出現在北宋時期。宋代生肖俑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以生肖動物直接塑於文官俑的器座一側。

到了南宋晚期,生肖動物的形象逐漸消失,僅是在文官俑器座部位書寫“子”、“醜”、“亥” 等十二地支字樣來表現十二生肖,如江西臨川發現的宋墓就存在這種現象。南宋以後,儘管有些地區的元墓、明墓仍隨葬陶俑,但十二生肖俑作為隨葬品而出現的現象就極為少見了。

綜上所述,作為隨葬品的十二生肖俑自南北朝開始至宋末逐漸消失,其演變規律相當清晰。即從南北朝時期獨立的生肖動物形態,到隋、初唐時期的獸首人身坐姿俑,再至盛唐時期的獸首人身站姿俑,然後到北宋演變成生肖動物點綴於人像不同位詈的文官俑,終至南宋以後生肖俑消失。十二生肖歷經幾千年歷史的積澱,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承載著先人們無窮的智慧和美好的願望。

原文作者:王建平

原文來源:《藝術品鑒》2017年1月《十二生肖俑》

(因篇幅問題,原文有刪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