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傳染病B肝:了解B肝才能消除歧視

國家有關部門規定:入學、招工等體檢項目不再包括乙型肝炎(簡稱B肝)病毒相關標誌。雖然此規定對於避免B肝歧視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仍有不少人對B肝病毒攜帶者或者B肝患者「退避三舍」,甚至發生大學生因不堪種種壓力而自殺身亡的事件。在為花季生命萬分痛惜的同時,深感要真正消除人們對B肝的歧視,關鍵還是要了解B肝,消除對B肝的恐懼。

目前人們對B肝的恐懼主要集中在二方面:傳染與後果。

不可否認,乙型肝炎是一種傳染病,對周圍人群有一定的傳染性,但是B肝的傳播與我們平時所說的「病從口入」並不相同,它不通過消化道傳播,更不會通過空氣傳播,它主要是通過多種方式導致的血液傳播,即帶有B肝病毒的血液必須進入另一個對B肝病毒無免疫力的人體血液內才能形成傳染,如輸血(目前已極罕見)、使用未經徹底消毒的醫療器械進行有創性操作,如手術、注射、牙科治療等,無衛生條件保障的皮膚黏膜損傷性行為,如穿耳孔、紋身和一些所謂美容手術以及共用刮鬚刀等,而在我國,最常見的還是通過母嬰傳播。在皮膚黏膜無損傷的情況下,一般的生活接觸,包括握手、擁抱、共用辦公用品以及共用餐廳等均無傳染的機會,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上世紀80年代上海市傳染病醫院曾作過調查,全院職工B肝表面抗原攜帶率與全國人群總體攜帶率相同,並未因長期接觸B肝患者而增加。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明確指出:對慢性HBV攜帶者及HBsAg攜帶者,除不能捐獻血液、組織器官及從事國家明文規定的職業或工種外,可照常工作和學習。所以,因懼怕被感染而將B肝患者或病毒攜帶者拒之三尺之外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在很多人之間有一些誤傳,似乎感染了B肝病毒就一定會發病,得了B肝就無法治療,好像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是鐵的規律。其實,人體感染B肝病毒後,由於感染病毒的數量、亞型、感染時的年齡、機體的免疫狀態等各不相同,其結果也可以完全不同。有的可以被機體直接清除,並獲得免疫力。有的可以發生一次急性肝炎(多見於成年期感染)後清除病毒並獲得免疫力。當然部分人特別是圍產期感染者,可以成為B肝病毒攜帶者,其中部分人可以成為慢性B肝患者,後者確實可以對人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甚至可以發展到肝硬化或者肝癌;所以這些患者應該重視,需要進行積極的治療,而現在由於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廣泛使用,大多數慢B肝患者可以達到病毒被持久抑製、肝功能長期維持正常,肝纖維化也可以穩定、減輕甚至消除,已有病理資料顯示,經過長期有效抗病毒治療後,肝硬化特別是早期肝硬化也可以逆轉,少數人還可以達到表面抗原轉陰、表面抗體轉陽的最接近臨床治癒狀態,從而大大降低肝硬化肝癌的發生率。

總之,乙型肝炎可防可治,並不像傳說中那樣可怕,更不是不治之症,對於B肝患者或者病毒攜帶者,應給予更多的關愛和尊重,使他們有一個與周圍人群和諧相處的環境,這不僅是社會穩定的需要,對於他們可能是一種比物質援助更為重要的精神援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