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走過“燒錢大戰”,互聯網+醫療如何尋找新出路?

【獵雲網(微信:ilieyun)北京】7月2日

6月28日,“FUS獵雲網2019年度醫療健康產業峰會”在北京金茂萬麗酒店隆重舉行,近百位知名資本大咖,獨角獸創始人、創業風雲人物及近千位觀眾共聚一堂。本次峰會由獵雲網主辦,銳視角、獵雲資本、獵雲財經、企業管家、創頭條協辦。

複星集團星未來資本執行總經理蘇偉萍、德聯資本合夥人薑陽之、景旭創投創始合夥人錢庭梔、春雨國際創始人兼CEO熊娟、大姨媽App聯合創始人張相卓受邀出席《新技術如何賦能醫療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環節,共同探討如何利用新技術賦能大健康領域、從投資角度如何看待未來幾年中國醫療健康的前景。

基於“互聯網+醫療”挖掘新機遇、新需求

對於目前的醫療投資市場,景旭創投創始合夥人錢庭梔表示當前主要關注兩大方向,即專業級醫療和消費級醫療。

具體來看,一方面,整個公立醫療體系過去兩年有很多政策上的變化也為該行業帶來了市場活力,此外消費年齡結果的變化,用戶對於消費便利性的追求,以及消費習慣的改變也使得“消費級”醫療市場的機會凸顯。

德聯資本合夥人薑陽之談到,目前醫療方向主要關注於技術驅動領域的公司,醫療領域,這兩年國內政策變化很多,包括新藥領域,新藥研發本身就是技術驅動型的細分市場,免疫技術、細胞技術等新技術的層出不窮。此外,精準醫療領域,算法技術,逐漸出來一些符合臨床需求能夠商業化的產品。

2011~2016年,互聯網醫療走過新興行業的野蠻生長時期。經過幾年的起伏和調整,行業逐漸進入理性發展階段。對於醫療行業來說,互聯網主要起到的是提高效率的作用,並不能單獨解決醫療的問題。其價值需要輔以不斷的技術突破,以及老百姓和政府在意識上的轉變、政策上跟進。

資本市場以及創業者又如何看待互聯網“線上”+“線下”的結合?

錢庭梔分析稱,互聯網對於醫療服務來說始終是一個輔助決策的工具,從輔助決策到最終的決策,原有的線下體系依然是相對完善的,“線上”領域需要關注增量市場,但由於受政策影響較大,因此還有待觀察。

同時他認為,在生物醫藥領域,創業公司做出完全顛覆性的創新的確很難,國際巨頭的開發系統等均有多年積累,小型公司難以匹配。因此,他建議做改良型創新,這其中可以注意,一是專利體系的建設,二是產品穩定性,三是創新。

“中國市場有一個特點,有機會的地方就會有人,行業擁擠程度會快速集聚。”錢庭梔建議,對於企業來說,持續性創新能力包括基於單一產品線擴展到完整產品線。

薑陽之的觀點認為,“互聯網+醫療”突破的重點就是需要找到商業化的場景和產品。

他表示,目前來看市場的渠道和效率已經建立起來,關鍵則是創業公司如何在確定下來的、已有的優勢裡面找到可商業化的場景,比如分級醫療。

大姨媽App聯合創始人張相卓結合公司原有的業務模式分析認為,“互聯網+醫療”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方式並不在線上,線上只是給用戶提供了一個更高效的尋找渠道,而在醫療技術部分依然需要仰仗於傳統醫療機構的技術革新。

春雨國際創始人兼CEO熊娟通過舉例一家南非做保險配套健康管理的公司,表示“互聯網+醫療”在醫療和保險領域的生態機遇。

她認為,互聯網醫療對於創業公司來說,“走向線下”未必是唯一出路,還有很多其他方式例如跟保險、區塊鏈行業的結合,都有可能出現現象級的場景。

技術創新是醫療健康行業發展的“原動力”

從醫療的角度出發,如何運用能夠降低總成本的新技術,滿足人們對各類疾病的就醫要求,提高護理效率讓百姓受益,是醫療大健康發展的重點。

新技術跟醫療健康產業的結合將在哪些具體細分領域獲得資本的青睞?

對此,薑陽之表示,在硬體部分,能夠輔助醫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新技術備受歡迎。德聯資本目前主要關注細分賽道裡能夠實現商業化的產品,解決臨床的痛點和需求。

錢庭梔認為,生物醫藥領域完全顛覆性還比較困難,小型創業公司不具備競爭優勢。因此他建議創業者做“改良型創新”,並同時注意產品在專利、穩定性、以及完整產品線方面的積累,同時注重資源的合理配置。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醫學技術的進步,醫療行業中的隱私問題也日益突出。

對於這個問題,薑陽之談到,數據安全可以通過技術性的方式進行解決,比如文檔加密、雲端安全數據的保護等,此外,解決這個問題,還要從創業公司本身的主觀意識和外部政策等客觀手段結合來完善市場。

熊娟表示,安全和效率對於醫療行業來說肯定是首選“安全”,而新晉的公司往往為了追求效率而忽視數據安全的保護。

在她看來,這首先涉及到企業自身品牌的打造和自律;其次,行業監管也勢在必行。此外,新技術的迭代也將更好地解決數據隱私的問題。

張相卓認為,隱私保護並非是一個“高門檻”,而是從過去“粗放發展”到今天“回歸正常”的心裡預設所帶來的,“是大家都應該轉變思維一開始就要注重的事情”。

2019年,獵雲網以發現產業獨角獸為初衷,全面開啟“FUS(Future unicorn Summit)未來獨角獸峰會”品牌。本次大會以尋找產業獨角獸為初衷,圍繞“科技攜手資本賦能大健康產業 ”的主題,對新時代下的醫療健康進行解析,分享投資人視角下的產業新機會,共同探秘醫療健康領域未來獨角獸的機遇與挑戰。

以下為圓桌實錄,獵雲網整理刪減:

蘇偉萍(主持人):大家好,很高興跟大家在這裡探討新技術如何賦能醫療健康行業,我是蘇偉萍來自複星集團。我主要看的方向也是數字醫療互聯網醫療、醫療高科技,待會兒希望有很多跟大家探討和分享的地方,下面有請台上的幾位專家也做一個自我介紹。

薑陽之:大家上午好,我是薑陽之,來自德聯資本,德聯資本目前主要投資的是科技和醫療兩個方向,我在公司主要負責醫療方向的融資。

熊娟:大家好,我是春雨國際的創始人兼CEO熊娟,春雨國際是國內目前領先的一個國際醫療的健康管理平台,致力於為中高端客戶做國際性的健康解決方案。

錢庭梔:大家好我是景旭創投的錢庭梔,景旭在國內主要從事醫療行業的投資,主要投器械、診斷服務以及新藥的研發,目前在國內投了將近40家企業,科技和醫療之間的結合一直是我們非常重要的關注點,我們也希望在未來的時間點在中國能夠找到這樣的企業,幫助企業快速成長。

張相卓:大家好,我是張相卓,我們一直專注於女性的生理健康周期的管理,這幾年把重點放在給女性在整個生理期包括經期的疾病、被動懷孕,給予更多的管理和服務。

蘇偉萍:錢總跟薑總都是比較資深的投資人,都有十幾年的投資經驗,錢總也是複旦大學生命科學院專業背景出身,也在大藥企谘詢公司在投資行業也做了很多大型的並購,在我們複星算是一起老東家,做過很多的大項目,我想先請問一下錢總,現在整個醫療健康行業過去幾年可能“互聯網+醫療”的概念有點慢慢淡化了,還有新技術,去年整個投資圈大家的浪潮並沒有那麽高,現在是不是有所改善,想請錢總分享一下自己對於大方向的看法。

錢庭梔:這一塊我們一直關注兩個方向,第一個把它歸類為專業級醫療,主要基於整個公立醫療的體系。整個公立醫療體系在過去兩年有很多政策上的變化,上一波互聯網醫療大體上是想切這塊的蛋糕,確實從政策角度來說,並沒有跟上很多企業創業的熱情,有很多企業也接受了很多的波折,我自己覺得在另外一個領域,我們目前也在探索消費級醫療,它跟整個消費行業的周期以及消費年齡結構的變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注點。

原有的我們看醫療體系,50,60後是一個主要的消費群體,隨著年齡的增長,未來70、80、90後,在他們整個消費格局改變的過程中對於真正的我們現在所說的未來一代互聯網醫療,或者是整個消費醫療改善格局上會有很大的變化。

特別是80後、90後在消費格局中對於醫保支付,對於傳統這些醫療的格局大家不是特別的在意,就像我自己本人我屬於70後的末端,我去年我看了一下我看了我自己的醫保單子基本上沒怎麽消費,很重要的是消費便利性的問題,時間以及消費習慣,我不能代表整個消費市場,從整個年齡結構來說只要能熬下去,未來會有更大的市場空間,特別是80後、90後消費更加多元化。另外一個角度喜歡的事情越來越多,只要能夠解決消費中的痛點,這樣的格局會越來越明顯,未來還是有很多的機會。

蘇偉萍:謝謝錢總,錢總從消費人群的角度去看整個人群結構的改變,通過互聯網技術,創業者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用戶人群的定位,這一點我們跟錢總觀點非常一致的。對於任何企業來說,互聯網技術、互聯網用戶一定不能忽視,這是你未來企業快速成長的基石。也想請問一下薑總,薑總算是經濟背景出身,跨行業進入醫療大健康,有沒有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薑陽之:德聯目前基本上專注於技術驅動領域的公司,醫療領域,這兩年國內政策變化很多,包括新藥領域,新藥研發本身就是技術驅動型的細分市場,免疫技術、細胞技術等新技術的層出不窮。

我們還關注精準醫療領域,算法技術,逐漸出來一些符合臨床需求能夠商業化的產品。

在醫療投資領域我們的策略是兩頭投資。一塊是偏早期創新技術驅動,具有全球視野、跨區域的特點,在這個領域,我們早期投資的十幾個項目裡各佔一半。科技創新型的醫療項目去美國看,無論是技術積累、專利儲備,還是投資價格,目前來說美國還是有些優勢的。我們在早期項目裡尋找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科學家。

國內更多的是看一些偏中後期的項目,在中國,一個行業如果沒有核心技術門檻很快會有很多人進來,像PD-1/PD-L1、細胞治療,這些創新技術,看起來即便有相當技術門檻,也很容易面臨非常激烈的競爭。

我們會尋找有相當高科技門檻的標的,在這裡尋找一些有科學家質素的企業家。我們是整個團隊互相配合來做的,我們的投資團隊裡有投藥的博士、醫學博士、生物學博士,也有一些有金融背景的同事。我們看創始團隊,尋找一些有領袖能力的企業家。

蘇偉萍:講到投資這一塊,我們也想聽聽創業者他們如何看待互聯網的顛覆。現場請到的兩位創業者都是非常知名的機構,春雨和大姨媽,大家手機上有很多人都有春雨跟大姨媽的APP,我也想請熊總介紹春雨國際還有您怎麽看待過去幾年互聯網醫療?隨著投資熱情的減退,創業者在這個時間節點上要怎麽把握?

熊娟:因為我們在這個行業裡面跟投資人接觸比較多,我們作為創業者確實能夠感覺到投資人對醫療大健康領域持續的熱情,好像一直都沒有降低過。經常有基金說,我們又有一個團隊看這個賽道,看這個方向。我們的感受是大家更加看重的是清晰的盈利模式和可預見的現金流。

醫療不同於純粹的互聯網行業,確實是慢流的行業,需要創業者和投資人互信的建立,要讓投資人對這個賽道有持續的耐心,這個是不同於其他行業的特點。

同時也對我們的創業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能光靠概念的東西,而是要靠可落地、可執行、扎扎實實的市場功力才能獲得投資人的親睞,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是合規性的問題,創業者不管是推進國際上先進的技術還是自己在國內孵化新的互聯網醫療的可能性,包括分級診療的可能性,我們都必須要跟政策和政府公立醫院做充分的結合,這是我們目前感受到的資本與我們這個行業互相磨合的結果。

蘇偉萍:謝謝熊總,您這個平台相當於把最先進的國外新技術賦能產品,引入到國內,同時又要做好國內用戶的服務。能不能舉個例子,我們的產品目前是如何來服務客戶的?

熊娟:現在有錢人除了關注自己的財富,第二個關注的就是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很多頂級財富公司他們是在給有錢人提供專業的全球理財方案,而春雨國際是在全球範圍內幫他們尋找針對他們健康問題的全球解決方案,我們希望通過我們專業的服務取得客戶信任,獲得健康谘詢的費用。

蘇偉萍:我在美國的時候已經接觸到大姨媽平台了,大姨媽本質上更多的是為女性用戶服務的工具,它如何跨進醫療健康行業,想聽張總分享一下。

張相卓:從我自己這幾年的感受看,互聯網與醫療結合這個大方向肯定是沒有問題。尤其涉及到醫療健康這個領域的時候,非常依賴一些線下的應用,不管是機構也好,產品也好,服務也好,面臨健康的問題,真正能夠解決用戶問題的方式方法不在線上,線上可能是給你一個通路,給你一個更高效的渠道讓你去找到一個方法。你去執行這個方法的時候需要在線下機構落地。

談到互聯網跟醫療結合,尤其是對於像我們這樣比較偏互聯網的企業來說,需要用更開放的心態去找到更多的能夠切實提供解決方案的機構去合作。在合作中,大家各自貢獻自己的優勢和資源,像互聯網會有一些數據積累的優勢,是一種更高效的解決方式,但是對於醫療技術這些東西還是很依賴傳統的機構他們的技術革新。

蘇偉萍:您能不能分享一些大姨媽的用戶在醫療健康領域會有什麽樣的訴求?

張相卓:目前比較典型的案例是在輔助生殖。現在大家也提倡優生優育,我們感覺大家的壓力也大,懷孕難或者是想懷得好的這個事情越來越普遍,包括身邊很多朋友備孕了三四年都沒有懷上,或者是懷上自然流產的概率很高,很多朋友第一胎很用心地保胎還是會流掉。

現在很多人會選擇去做試管嬰兒,我們的用戶也面臨這樣的問題,他在網上直接搜這樣的機構,很難辨別真正好的服務,這個過程中,我們就起到很好的橋梁作用。我們找到比較好的服務機構,在中間做了很好的連接,這些機構也很難找到有備孕難問題的女性,而我們通過數據的分析能夠清楚地找到有備孕需求的用戶。

我們在中間,能夠做好很好幫助這些機構找到精準的用戶,也能幫女性找到真正靠譜的醫療機構,這是我們的作用,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嘗試,效果不錯。

蘇偉萍:張總談到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互聯網+醫療健康,互聯網平台還有醫療的產品。現在很多互聯網醫療企業比如丁香醫生也開始開自己的線下診所。很多我們知道的線上平台,都有自己線下醫院,想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過去很多企業都做出了模式的轉變,但是這個模式轉變之後,能夠真正把線上的流量或者是平台型流量導到線下的機構去承接住,線下醫療產品能夠跟線上用戶的流量做一個很好的結合,這樣的例子並不是很多。想跟在座的各位探討一下,大家對“互聯網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有什麽樣的看法,錢總這方面應該是看了很多的案子。

錢庭梔:醫療消費有一個特點,越大的消費等級,像手術肯定還是一個非常慎重的選擇,互聯網對於個人來說是輔助決策的工具,但是從輔助決策到最終的決策,現在原有的線下體系相對而言比較完備的,線上能夠提供的服務我們還是要去看一些增量,影響到的就是這麽幾個,像診斷,藥物的配送,再邊緣一點的像心理谘詢,真的把這個產業給串起來,現象級的公司我覺得我這幾年還沒有看到,正因為前幾年也有過,但是受到政策比較大的影響,這一塊確實也不容易,我們從這幾個方面來說還是再觀察。

薑陽之:互聯網和醫療的結合還是比其他的輕模式相對重一點,切入的都是從半醫療,院前院中院後,目前都還是在院前,過去幾年像大姨媽,春雨,他們都是做的非常好,在各自的細分領域確定了自己的位置,部分是互聯網醫療往院中的階段在切一些數據、患者的信息,現在對院前形成格局的剛才熊總和張總介紹到了,必須要找到一個可商業化的場景或者是產品,在今天看來是有一些優勢在的。

因為渠道已經建立,效率已經建立起來,怎麽樣能夠確定下來已經有的優勢裡面可商業化和場景,剛才咱們探討的就是分級醫療,在網上是不是已經沉澱了一些數據也好,能夠更精準、個性化分析用戶的畫像,這時候在給線下做競爭,從用戶角度會變的更精準一點,這是我現在的一些想法。

蘇偉萍:剛才薑總提到提到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創業熱潮從2B2C形成了自己的平台,他們更多的方式是通過切入醫院院前,尤其是三甲醫院流量比較大的入口,院前院中院後提高他們醫院的留存效率,同時把患者導流自己的平台。最近這幾年,我們也發現從醫院作為切口想要直接形成非常大的用戶流量平台並不是那麽容易,大姨媽本質是直接跑的C端,在C端切入進去已經吸引了大量的用戶上來,這樣的模式你們有考慮過去往線下或者是提供並不是這麽輕互聯網的服務嗎?

張相卓:我們在做具有知識產權的醫療設備,我們做的目的,一方面幫助用戶更好的獲取自己的健康數據。第二個預留了一個口子。隨著未來醫療行業的政策改變,看看有沒有可能,作為CFDA審批器,他的數據在臨床上有一些意義。

在政策允許的角度下去跟醫院做一些互通,在未來的慢病管理可以帶來一些效率上的提升,尤其對於交通不便的地區或者是自己行走不便,像孕婦這樣的群體,你讓她一大早去醫院排隊只是做一個簡單的檢查,是蠻辛苦的事情,是不是有可能通過小型化家用設備進行遠程的跟醫生進行互動,未來這可能會是一個機會點,我們也在這些方面也有一些布局。

但這個還是得看大的政策方向,也得看線下的機構怎麽看待這個方面,他們對數據的有效性,診斷結果,診斷風險多多少少會有一些顧慮,大方向還是有很多的機會,還需要不管是醫療機構也好有更多的探索和嘗試。

蘇偉萍:春雨國際我發現也有幾家線下的國際醫療服務機構,這樣用戶體驗可能會更好一些,因為會請一些外國專家到中國本地就診,直接在醫療機構裡面服務了,春雨國際在這一塊有什麽樣的設計?

熊娟:我非常認同錢總談到的,在目前互聯網醫療這個賽道裡面,線上和線下結合非常完美的現象級公司現在還要再等待一段時間。春雨醫生是2011年開始的,在這十年移動互聯網醫療砥礪前行的過程中,我們確實需要肯定互聯網醫療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性。我現在家裡人和小孩看病第一落點可能不是去醫院,而是隨時隨地在我的平台上問我的醫生。

我凌晨兩點出差的時候,可以在我的平台找到三個可以解決我問題的醫生。可以肯定這幾年互聯網醫療給人們的健康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接下來路應該怎麽走?我看到有一家有意思的線上線下結合的公司是南非的公司,他們是做保險配套的一家健康管理公司,他們把互聯網化的應用跟保險結合的很緊密。

每個人根據他在APP上的運動量、飲食、每天被接受管理的程度可以直接決定他商業保險的價格。甚至在南非的超市裡面還有專門品牌的營養品和相關的產品,如果吃他相應的營養品還會有積分兌換的優勢,形成了非常完美的互聯網醫療和保險相結合的生態,我們未來中國的健康險也會走向這個趨勢。

目前從互聯網醫療這個角度來說,不是走向線下就是唯一的出路和破局之道,很有可能是跟保險的結合,也有可能是跟區塊鏈的結合,這都是未來我認為互聯網醫療也能出現現象級的可能性。

蘇偉萍:我們的題目是《新科技如何賦能醫療健康行業》,醫療健康在大家眼裡是相對傳統的行業,很多就是製藥公司或者是線下的醫療機構。新技術是新的科學技術或者是新型的醫療服務的模式,在服務這一塊,新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如何跟傳統醫療大健康去做結合,這個方向確實很不容易。

線上線下結合一開始不管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一股腦認為找到了一個爆發增長的方向。但後來整個市面上的創業公司也有很多家做了驗證,發現並沒有那麽成功。我們在某一些細分領域裡面看到的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比如自閉症領域,它會做一個媽媽的社群,因為是用戶黏性非常強的產品,如果你導流到線下一個月在線下機構裡消費就是兩萬的模式,不需要非常大量的用戶,但是它因此長期的黏性和高客單價,線下服務機構開展的還不錯,我們看互聯網+醫療健康在很多細分行業還有各種探尋的可能性,也是希望有更多的創業者做嘗試,也可以跟保險、區塊鏈的結合不同的領域。

新技術賦能醫療健康行業還包括在新藥研發上面,或者是新的醫療器械怎麽在這個方向上尋找更好的標的,和醫療健康行業結合在一起,我也想跟薑總探討一下,您的機構主要投資的方向就是醫療器械跟新藥,想請您分享一下您如何看待新技術跟醫療健康產業的結合?

薑陽之:剛才主持人提到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科技是最大的生產力,科技來了以後會對生產關係有一個大的促進,還有一個例子飛秒技術,對近視眼治療的改變,這都是有了技術帶來的市場,從而帶來了患者,消費者用戶的體驗,這些都是大家能夠密切感受到的項目。

在治療領域,新藥研發,小分子的發現,最近大家在DNA編碼技術,抗體篩選技術,單細胞技術以及創新治療裡面細胞治療技術,基因編輯技術進步都是一日千里的,這些技術一旦突破,形成有臨床競爭優勢的數據以後對原來治療方式的改變都是有非常巨大的生命力。

很多人談癌色變,很多治療的方式,包括新藥,就是讓患者延長兩三個月的時間都獲得了很好的市場表現。最近隨著精準醫療,測序技術的進步,免疫技術的進步,很有可能讓癌症治療變成慢性病,對有一些新抗癌技術不斷的發現,好像腫瘤治療這麽多年下來,這些新技術的進步有點在敲我們腫瘤治療的門,對於醫療器械它本身是一個交叉型的技術,是軟體、硬體、工程技術結合在一起的。

這裡面軟體存在著大數據怎麽來的,數據怎麽分析,硬體領域裡面,機器人技術,自動化技術的應用,工程技術,如何讓產品更精準,成品率更加的提高,這是多項技術結合在一起的由來。

前幾年大家遇到一些結構性心髒病都是需要開胸的,現在有一種微創技術不用開胸治療了,原來有一些高齡的病人或者是風險非常高的併發症非常高的病人也可以進行治療,包括現在目前咱們國家也在談醫療資源,醫療機器人在整個臨床的應用,不僅僅能夠替代一部分的人工,與此同時還比醫生有一些地方看的更準。

機器人是四臂的,可以從更多的角度實施手術,像自動化人工智能約片,如果用CT做早篩,從勞動力方面是沒法實現的,從人工智能可以低成本解決患者或者是消費者的需求。新技術在今天還是會層出不窮的在器械、精準醫療等不斷的進行進步,德聯目前是在細分賽道裡找到創業者做出商業化的產品,解決臨床的痛點和需求。

蘇偉萍:薑總提到了一個技術來顛覆醫療服務的例子,比如說我們雷射飛秒,這一塊我們之前也做了研究,看了國際上很多的項目,發現國際上有很多創新的方式,它可以更個性化的做雷射波長,可以做更個性化的治療,幫你的近視調整的更準確,後來都發現從技術到商業落地的時候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對創業者或者是投資人來說,大家對一個新技術的發展從他的發展到落地應用的時候也是要做更多的思考,尤其是市場化的需求,像大姨媽在做的家庭物聯網產品可以直接觸達C端,不會碰到類似前面已經有壟斷性的前端渠道的公司在,我也想跟錢總請教一下,如何看待新技術在發展過程中與巨頭或者行業領軍企業的競爭,你要怎麽做或者是在做投資的時候怎麽去看這個問題?

錢庭梔:完全顛覆性的創新,特別是在生物醫藥領域這幾年還是比較困難的,雖然大家都說顛覆,不管是生物製藥還是醫療器械國際巨頭他們在研發,開發系統都是有一些多年積累,小型創業公司很難去匹配到的,我們一般建議創業者是做一個改良型的創新,也比所謂的顛覆性要成功的幾率更高一些,在做改良的同時也是要注意幾個事情,一個整個專利體系,我們非常強調專利,特別是在中國,中國已經有了中國製造,未來2025,不僅僅是激勵用戶,現在立足於中國市場,把產品推向整個世界,這個對於企業的專利體系還是挺高的。

第二個產品的穩定性,製造的穩定性,我們看很多的公司確實在實驗室會有一些創新,國內創業者本身也是在屬於科研端,包括臨床,未來的生產製造方面還是需要大量的外包服務商的合作,這一塊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個從創新,從人的角度來說,中國市場有一個特點,有機會的特點就會有人,行業擁擠程度會快速的集聚,不管是醫療器械也好,植入也好,只要有一個創新性的產品,在六個月就會有其他的產品追上來,對於企業來說持續性的創新能力包括基於單一產品線擴展到完整的產品線,當然早期沒有足夠多的資源,前期只是一個願景,在願景當中怎麽平衡自己的想法和資源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看到創業者想法非常多,但是資源有限的時候,這是一個時間選擇的問題,企業能不能做好,做的起來,這裡面也是一個關鍵點。

蘇偉萍:還有一個問題是醫療服務質量的過程,如何更好的把控,這幾天最熱的話題就是平安好醫生,往電商平台上傳狗的照片也能拿到處方,錢總怎麽看待這個現象?

錢庭梔:這個也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的事件,互聯網增長的技術和傳統醫療在原有的狀況下管理的方式不是完全匹配的,包括企業人員的培訓,企業內部的SOP,包括SOP執行以及方法還是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國內,不管是行業頭牌的企業,大家在這個時間積累也就是幾年的時間,很多企業本身創始人自己都沒有做過SOP。

你讓他教下面的員工也就是海外有什麽企業,我買一套或者是找一個谘詢公司給我寫一個方法論,執行起來還是要花很大的功夫去做的,曝光行業存在的問題,這並不是對於行業發展特別大的阻力,我們碰到這些問題企業怎麽把這個事情做好。

剛才幾位嘉賓也提到的對信息安全,隱私,包括質量怎麽管好,大家不要片面的說只要客戶數量有多少,我每年的營收有多少,就能做的很好,還是要每家企業的方法自己來把握,我就說這麽多。

蘇偉萍:我們討論了很多新技術賦能醫療健康產業的機會還有我們的期望。在賦能的過程中,碰到比較大的挑戰是醫療健康行業對醫療質量安全還有數據隱私的要求非常高,這一塊也是主辦方想讓各位重點討論一下,如何看待醫療質量的監管跟用戶隱私監管這兩個大的挑戰,對醫療健康的從業者,投資人員是怎麽思考這個問題的?

薑陽之:這個跟我們國家整體的環境有關係,在美國大家非常重視患者隱私,中國你跟醫療機構合作很容易獲得很多數據,有人說中國在醫療科研方面的優勢,針對數據安全有兩點吧,第一個大家要非常重視,這是屬於每個人個人隱私的行為,這是從意識形態要有足夠的重視。

第二個客觀要防止安全事件的發生,我們重點關注的是科技,科技有一個叫前沿科技的方向,前沿科技方向重點關注的是人工智能,數據安全,從數據安全這裡面有很多技術性的方式解決它,比如文檔加密,雲端安全數據的保護,數據庫大數據數據通過一些結構性技術的安排可以進行保護,解決這個問題,要從主觀意識和客觀手段來結合。

蘇偉萍:春雨國際在這方面做了哪些保障?

熊娟:您剛剛談到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平台在效率和提供安全服務方面的把握。因為安全和效率在醫療行業裡面肯定是首選安全,效率第二,對於互聯網長期思考效率的人是很大的警示,我們在安全第一遊戲規則的前提下堅守下來了就形成我們的品牌價值,後來新晉的追求效率公司反而很難沉澱他們的品牌。

所以我認為面對這兩個挑戰,第一是企業自身品牌和自律。第二是行業監管一定要更加的嚴格和標準化,包括最近曝的處方藥的問題,都在警示我們行業監管的必要性。第二個數據隱私的問題,未來還是要有新的技術解決這個問題。現在區塊鏈的算力對醫療數據有一個顛覆式的改變,未來這個賽道還是會有很多很好的技術應用,很多行業的從業人員也在把傳統的IT架構往區塊鏈做一些遷移,這個可以更好地保證大家的數據安全。

張相卓:這幾年,大家覺得提倡隱私保護是一個高門檻,我覺得不是,它不是高門檻,是大家都應該轉變思維一開始就要注重的事情。這些年,互聯網醫療發展比較粗放,大家習慣了便利地獲取用戶隱私,現在是回歸相對正常的狀況,而不是突然變高了。

現在網絡安全法也在越來越強調,你不能超採用戶的數據,使。這個需要我們大家自己轉變心態,不是現在門檻變高了,而是之前一些沒有做好的事情大家現在要做好。

在開發平台上,我經常跟用戶交流,大家對很多社會健康的話語數據信息還是很在意的。我們溝通的時候都會非常注意這個問題,有一些信息一定會做到脫敏,保證你看到的是一群人可能呈現出的一個狀況,而不是具體某一個人會有什麽樣的情況。跟客戶產生一些互動的時候,會在獲得授權後再獲取數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