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宮內節育器會導致痛經嗎?

魯網德州3月9日訊 案例1. 李女士,36歲,G1P1,14歲月經初潮,有原發痛經史,後逐漸自行緩解。27歲足月順產1次。產後10個月放置宮型節育器避孕,痛經複發,經常需要藥物緩解,婦科檢查未見器質性病變。堅持3年後,取出避孕環,痛經未再發作。

案例2. 趙女士,41歲,G1P1,34歲足月順產1次。產後1年放置T型節育器避孕,繼而發生痛經,需要用藥緩解,婦科檢查未見器質性病變。堅持使用1年後,取出IUD,痛經癥狀消失。

從上面個案報導可以理解為李女士、趙女士繼發的痛經癥狀確實與節育器有關,因為她們放置節育器後發生痛經,取出後便癥狀徹底消失。

由於放置宮內節育器(IUD)後發生痛經的病例很少見,同時,痛經並不是一種疾病,因此,有關使用IUD育齡婦女痛經的報導也少能檢索到,其影響因素的研究也未見過較全面的報導。

記者在德州市衛健委葯具管理站獲悉,痛經,準確的說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組症候群。凡是在月經前、中、後期發生腹痛及其他不適,以至影響工作和生活,需經醫治者稱為痛經。

痛經分為原發和繼發兩類。原發者,多為功能性少為器質性原因;繼發者相反,多為器質性少為功能性,比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症、盆腔炎等器質性病變會導致繼發痛經。當然,有器質性病變者需要針對疾病進行治療。

放置IUD後的痛經應屬於功能性範圍(也就是說子宮沒有發生組織結構異常變化)。引發功能性痛經的確切原因至今沒有一個理論能全面解釋。

中醫常用「經血瘀滯」「不通則痛」解釋功能性痛經。看到年輕女性痛經,會告訴她結婚生過孩子就好了,道理在於生過孩子,子宮頸口鬆弛了,經血可以通暢快流出,自然就不痛了。而這種說法則難以解釋放置IUD後的痛經。

西醫對痛經的研究認為,子宮內膜和血液內攝護腺素(如PGF2a)、白細胞介素(IL)含量過高時,可引起子宮平滑肌過強收縮,血管攣縮,繼而子宮平滑肌缺血,從而導致痛經。此外,痛經還會受到精神、神經因素,婚姻狀況、生活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表現出癥狀的輕重不同。也就是說痛經的發生與否以及癥狀輕重,除去化學介質的影響因素之外,個人主觀感受也佔一定比例。

我國有1.4億的婦女使用宮內節育器避孕,目前使用率仍呈上升趨勢,了解放置避孕環婦女痛經的主要相關因素,可進一步提出緩解及預防痛經的方案。

目前觀點一致認為,放置IUD後痛經都是「攝護腺素」惹的禍。IUD可刺激子宮內膜攝護腺素分泌量增加,繼而引起子宮不協調收縮,宮腔內壓力增加,血管血流阻力增高,子宮供血不足,厭氧代謝產物堆積,炎性細胞因子聚集,子宮肌纖維對疼痛的敏感性增加,導致痛經癥狀的產生和加重。

因此,如果放置IUD後發生痛經,治療方案可以給與攝護腺素拮抗劑:如消炎痛、阿司匹林服用緩解疼痛。少數頑固性痛經,可口服短效避孕藥,通過抑製排卵而抑製攝護腺素合成,從而止痛。有經驗認為,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對緩解痛經有「奇效」。

另有一項調查分析顯示,妊娠次數、人工流產次數、子宮位置、婦科炎症4個因素對使用IUD育齡婦女痛經有統計學關聯。

其中妊娠次數為痛經的保護性因素,即多次妊娠,痛經發生率低。

而人工流產次數的增多,痛經的危險性增高,考慮與多次宮腔操作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症及子宮腺肌症的發病率增加有關,抑或引起局部炎症使子宮敏感度增加有關。減少人工流產次數,可以減少痛經發生機會。

子宮位置為後位的女性發生痛經的可能性大,分析其原因,子宮後位可能導致經血流出不暢,而多數後位子宮都有各種因素(如子宮內膜異位症、慢性盆腔炎,子宮術後瘢痕形成等)引起的狹窄與粘連。

各種婦科炎症是使用IUD育齡婦女痛經發生的危險因素,因此積極治療婦科炎症、減少宮腔操作及婦科手術、適時合理使用抗菌消炎藥物,減少機體局部及全身性炎症因子水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痛經的發生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