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囧媽》看哭萬人:有多少人以愛的名義,操控他人的人生

文|愛拾光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

編輯|壞貓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麽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東野圭吾

2020年的春節很特殊。在這個特殊的假期裡,作為唯一的一部能在家就能看的賀歲片,《囧媽》,我們對它可能給予了太多的期待。很顯然,山爭哥這次的《囧媽》打破了之前“囧”系列的套路。觀影后大家都說:“今年的徐崢不好笑了。”“我怎麽看著看著就哭了?”

是的,今年唯一的一部賀歲檔,並沒有足夠出彩的笑點,而是更多的是帶給了我們一些思考。電影講述的是一段母子共伴的莫斯科之旅。徐崢扮演的兒子伊萬,大學畢業後第一次和媽媽相處這麽久。但期間伊萬有太多的不情願,太多的想要逃離,太多的抗拒和無助,原因是,家有“囧媽”。

什麽是“囧媽”?幻想操控別人的人生,其實是對自己人生的無望。

劇中主人公伊萬的媽媽蘆小花,就是其中的典型。

她們可能出生在一個不太幸福的家庭,有著不太幸福的婚姻,於是她們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孩子的身上。

整部影片,我們感受到的無形的焦慮,它來自被操控的伊萬,也來自於操控者——媽媽。劇中的媽媽戴著一頂假發,不知道帶了多少行李,坐上了一列要行駛六天的列車。

從電飯煲到泡腳盆,從各種豆子到取之不盡喂之不完的番茄,再加上臨出門時那把加上去的大鎖,無不讓我們感受到媽媽心中的不安。

這是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女人。所以她會在指紋鎖上再請電焊師傅再加一把大銅鎖。因為對外界太不放心,她幾乎像搬家一般地對待一次旅行。

然而她身上更大的特點就是操控

那一顆顆被喂進嘴裡的小番茄,一杯又一杯五顏六色的汁水,那最後一塊被蓋上的紅燒肉,都在訴說著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操控。

正如伊萬說的,媽媽在鍥而不捨地改造他,把他改造成媽媽幻想中的那個兒子。有時候自己更像是一只被媽媽養壞了的寵物狗,到處都是問題。其實不僅僅是兒子,還有丈夫。背井離鄉離鄉遠嫁的她,也如此的操控著丈夫,她甚至會對著大喇叭對兵團的所有人說不要去他家,不要去找他的丈夫喝酒。她不幸福。是的,沒有改造成功一個丈夫,也沒有改造好孩子,她更經歷過酗酒丈夫的家暴。“他不幸福我就幸福了?”面對兒子的指責時,她很委屈。因為孩子很早以前就已經是自己生活的全部。伊萬對他稍有忤逆,她哭著喊出:“你怎麽一點都不乖呀你!可是她卻忘了,伊萬已經不是那個孩子了,他已經長大,已經是一位成年人了。對丈夫的失望,讓她把所有的愛都轉移到孩子的身上。“媽媽都是為你而活。這句看上去深情的話,可是不知道媽媽有沒有想過,這句話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壓力。一個人的人生都已經如履薄冰,他又如何能夠擔負起媽媽的整個人生呢?

父母有多強勢,孩子就會有多頹喪。影片的一開始,我們就看到了一片頹廢:亂七八糟的房間,到處是垃圾的客廳,等待簽字的離婚協議,即將離開的妻子………伊萬的生活可以說是一片狼藉。影片中還有一些細節。妻子張璐要去美國出差,把貓送到他家寄養,卻把貓糧按份全部分好,並叮囑不要給它喂罐頭。罐頭哪裡來?一定不是專為貓而買。可以想象伊萬的生活有多麽的糟糕,離開妻子的他活得有多喪。

但即便是這樣,這樣的伊萬卻還想著去操控別人。有人說,為什麽伊萬身處於被操控的煩惱之中,卻又要讓自己去變成一個操控者呢?就像有一期的《圓桌派》中,周軼君回憶起自己的母親,會發現,成為母親後的自己越來越像母親,母親的所有模樣都會在自己的身上重現。因為孩子的許多行為和信念是通過對父母的模仿和認同形成的。每個人都有重複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不論這些情感是多麽痛苦又或者對自己有多麽大的傷害。這種熟悉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舒適感和整體的架構。伊萬沒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從出生到長大,他都一直生活在媽媽的掌控中。他處理不好工作,不知道如何去愛自己的妻子,他好像總能把事情搞砸。他讓我想起了我的一個朋友,有一次她曾經向我說起她的經歷:“我從來沒有感受過你們說的母愛,從小我就要學會看媽媽的臉色做事,我沒有選擇自己喜歡的衣服的權利,我只能盡我的所能去表現得更好一些。所以長大後,我有錢了,最大的願望就是買各種各樣好看的衣服。我找到的是一個能被我操控的丈夫,在家裡我說什麽就是什麽。可是,我不幸福。

正如德國心理治療師海靈格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著許許多多這樣被管束著的孩子。他們只能按照父母希望的樣子去生活。在他們的人生辭典裡,有的只是如果我做好了,媽媽會開心。而從來沒有過:我想這麽去做。這是我要的生活。他們不懂得什麽是真正的愛,他們缺乏擔當,沒有責任感,不能直面自己的情感,總是在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懲罰。然而,一切真的是他們的錯嗎?該道歉的真的是伊萬嗎?

沒有勇氣直面父母的錯誤,也就拒絕了自我救贖。在中國,孝道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優良傳統。所以在很多人的心中,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所以即使明知道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是不對的,孩子也只能選擇接受。劇中俄羅斯小姑娘娜塔莎對伊萬進行了靈魂三拷問:“你為什麽要和媽媽一起坐火車?“難道就是為了你要孝順嗎?“你為什麽不能選擇逃離呢?伊萬竟無言以對。雖然面對媽媽的操控,伊萬說:“我討厭死了,我煩死了。而當娜塔莎問伊萬,敢不敢把他心裡話告訴媽媽時,伊萬冷笑了幾聲,快把頭搖破了,連聲說:“不敢,不敢,絕對不敢。

生活在戰鬥民族的娜塔莎一定很難理解。面對這樣一份讓自己不喜歡,討厭的情感,為什麽不能說不呢?是的,這也是父母與孩子情感之間的特殊性所在就像我們明明知道手心裡扎上了一根刺,卻不能拔掉。等到過了很多年,表皮看上去完好,但刺一直都在,痛也一直都在。我們好像可以忍受一直和父母之間的這種爭吵亦或是疏遠,卻很難去正視一段不正常的關係中有過錯的一方究竟是誰?坐在莫斯科郊外的母子倆,難得的心平氣和地交談。

但結果卻是,伊萬在道歉。因為他害怕失去媽媽。他第一次知道了,爸爸曾經那麽地愛喝酒,甚至打過媽媽,他好像理解了媽媽所有的行為,都有著自己不得已的苦衷,所以最後的結果,是自己錯了。伊萬真的錯了嗎?媽媽的不幸福是伊萬的錯嗎?在媽媽的操控下,伊萬從來沒有自己的生活,也都是伊萬的錯嗎?這也是這部電影特設的溫情其實並沒有多麽打動人的原因,因為它太過於牽強。我們甚至在伊萬道歉之後,看到了媽媽嘴角的上揚。是的,她又贏了。在這一場母子的博弈中,其實弱者一直是孩子。是父母在他們面對所有未知的時候,給了他們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好的父母給予孩子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在伊萬和媽媽的關係中,其實需要的並不是一句對不起,也不需要原諒。我們需要的是直面父母,去告訴自己,錯的不是自己。先明白了這一點,伊萬才能停止自我否定和自我懲罰,才有可能去解開媽媽的枷鎖,開始一段新的人生,一段屬於自己的人生。當我們拔出手心的那根刺時,並不意味著要和父母絕裂,而是等傷口好了之後,也能勇敢地告訴父母:我的人生可以用我的雙手來創造。影片最後的片段,讓我們有一些欣慰。媽媽終於開始了自己的人生,她的生活中,不再只有伊萬,還有她的夢想,屬於她自己的快樂。在伊萬關上房門後,她喃喃著:“影片中的伊萬是個小男孩,我的伊萬現在是個大人了。

有一種情感,叫做放手。需要放手不僅僅是不愛了的情侶,還有父母。因為你的放手,才能讓孩子擁有屬於他的人生。做為父母,也一定要相信,你的孩子,能過好屬於他的人生。因為他的人生,他說了算。

【排版 | 沐漪】

【每日話題】關於《囧媽》你有什麽想說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柴叔愛聽~(歡迎關注,文章版權歸砍柴書院平台账號所有,任何媒體平台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