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和艦芯片衝刺科創板遭終止 淨利潤連續三年虧損

每經記者:於垚峰 每經編輯:張海妮

7月2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官網顯示,和艦芯片製造(蘇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艦芯片)的審核狀態更新為“終止”。

和艦芯片是科創板上市申請開放之後,上交所受理的首批九家企業之一,3月22日獲得受理,之後進行了三輪審核問詢。保薦機構為長江證券,擬融資25億元。

這是迄今為止第二家終止審核的科創板申報企業。此前,木瓜移動在7月8日宣布終止審核,成為首家終止審核的科創板申報企業。

首批受理的九家企業中,和艦芯片是唯一一家淨利潤虧損的企業,且淨利潤連續三年虧損,2018年度淨利潤虧損26.02億元。

和艦芯片股東撤回申報材料

招股書(申報稿)顯示,和艦芯片主要從事12英寸及8英寸晶圓研發製造業務,其中本部主要從事8英寸晶圓研發製造業務,涵蓋0.11μm、0.13μm、0.18μm、0.25μm、0.35μm、0.5μm等製程;子公司廈門聯芯主要從事12英寸晶圓研發製造業務,涵蓋28nm、40nm、90nm等製程;子公司山東聯暻主要從事IC設計服務業務。公司為全球知名芯片設計公司提供中高端芯片研發製造服務,產品主要應用於通訊、計算機、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等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和艦芯片的淨利潤在報告期內連續三年虧損。

招股書(申報稿)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和艦芯片淨利潤分別為-11.49億元、-12.67億元和-26.02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為-1.44億元、7128.79萬元和2992.72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為-1.56億元、-296.22萬元和-1.46億元。

提到和艦芯片,知道的人並不一定多。但和艦芯片在台灣的母公司——台灣芯片製造商聯華電子公司(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oration,以下簡稱聯華電子),則是世界知名的芯片企業。

台灣是目前國際最大的晶圓產地,其中最為知名的企業有台積電(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和台聯電(聯華電子)。聯華電子是台灣最早的半導體公司,在全球市場佔有率排名前三。

和艦芯片終止科創板IPO之路,在7月21日已經得到了其母公司聯華電子的公告確認。

公告稱,經保薦機構長江證券與主管機構多輪審核問詢,對於和艦芯片申請於上交所上市事宜無法取得各方共識,保薦機構建議公司及和艦芯片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文件。

聯華電子通過旗下橡木聯合間接持有和艦芯片98.14%的股份。

聯華電子是晶圓製造公司,1985年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2000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UMC)。2018年,公司營業收入為1512.5億元新台幣,淨利潤為35.9億元新台幣。

在和艦芯片的審核問詢過程中,上交所曾針對和艦芯片與聯華電子之間客戶、供應商重合的問題進行問詢,並曾要求公司說明,聯華電子是否存在通過讓渡商業機會向和艦芯片進行利益輸送的情況。

曾希望於上交所主機板上市

申請科創板之前,和艦芯片也曾在2018年時試圖於上交所IPO,當時預計發行新股不超過4億股,總金額不超過人民幣25億元。此次在科創板仍擬融資25億元,在首批9家公司中金額最高。

作為晶圓代工企業,和艦芯片在2017年躋身中國集成電路製造十大企業榜單,在入駐蘇州工業園後,享受了諸多政策和人才優惠,也在當地建立起整套晶圓代工生產生態。

近年來,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本土半導體產業升級,帶來了廣闊的市場需求空間,大陸資本市場能給和艦芯片提供更多資金,促進企業有效擴張晶圓廠產能。而晶圓作為製造半導體芯片的基本材料,其生產技術的優化和突破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和艦芯片在招股書(申報稿)中提到,公司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本次募集資金合理擴張8英寸晶圓製造產能,在現有12英寸和8英寸先進和特色製程基礎上繼續進行差異化工藝研發,同時不斷擴大28nm和40nm等先進製程的產能,提高產品線的豐富程度,實現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有多家台資背景企業在A股上市,尤其是在2018年6月工業富聯(601138,SH)成功登陸A股之後。

目前台灣地區廠商在A股上市的公司還有日月光旗下的環旭電子(601231,SH)、亞翔旗下亞翔集成(603929,SH)、華映的華映科技(000536,SZ)和楠梓電的滬電股份(002463,SZ)。而規劃在A股上市的公司則有南僑、巨大機械、臻鼎及榮成等。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