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快來看看三叉神經痛了應該怎麼辦!

47歲的趙女士, 右側面頰部抽痛, 尤其是在洗臉、刷牙時疼痛加劇, 痛如針刺或火灼,痛勢劇烈, 經一家三甲醫院的神經科確診為「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是頑固的神經系統疾病, 是一種在面部三叉神經支配區域出現的反覆短暫的劇烈疼痛, 但無感覺缺失等神經功能障礙。 有的患者常誤認為是牙痛, 甚至把痛側的上下牙都拔除掉, 但可想而知, 這樣做仍然是無濟於事。

三叉神經痛的癥狀表現

三叉神經痛是頭面部神經痛中最常見的疾病, 國內統計患病率為182人/10萬人, 年發病率為4 ~ 4.7人/10萬人。 三叉神經是頭面部的大神經之一。 之所以叫「三叉神經」,是因為這條神經有三條大的分支, 從上而下分布在前額、 面頰與下巴。 多數在40 歲之後起病, 以中老年婦女為多見, 發病前多無任何預兆。 常會驟然出現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針刺樣、 電灼樣、 刀割樣甚或撕裂樣的劇痛,同時還多伴有臉面肌肉痙攣, 面部發紅、 流淚、 流涎等, 隨著病情進展, 發作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 患者因而不敢刷牙、 洗臉、 上妝、刮鬍子、 進食甚至說話, 十分痛苦。 每次發作的時間因人而異, 嚴重者可持續數天或數星期, 然後也可數月或數年不發作。 三叉神經痛還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 就是它可以在某些情況下誘發, 例如無意中觸碰到面部的皮膚、 吃東西、 打哈欠、 刷牙、 面部吹到冷風等都可誘發。

國際頭痛學會, 將能夠明確由腫瘤壓迫、炎症侵犯、 多發性硬化等引起的三叉神經痛稱為癥狀性三叉神經痛 ; 而對所謂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 現在發現多數為血管壓迫所致, 故稱為「經典三叉神經痛」。

中西醫結合治療三叉神經痛

止痛西藥

1962年卡馬西平開始用於三叉神經痛的治療, 是現在公認的治療三叉神經痛的首選藥物。 此外, 痛痙平、 布洛芬等止痛藥物以及苯妥英鈉等也常應用。

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方法有多種。 在目前治療三叉神經痛最主要的外科手術方法有兩種 : 神經結阻滯和通過枕骨下部分顱骨切除術進行三叉神經顯微血管減壓術。 三叉神經痛的神經阻滯治療可採取 : 1.局部麻醉阻滯, 2.神經破壞性阻滯。 目前採取三叉神經結阿黴素注射治療的報導越來越多, 其療效可能比酒精或甘油阻滯要好。

需要提醒患者的是, 一般認為, 除非各種藥物治療失敗, 不主張採取外科手術治療,因為直到現在還沒有任何一種外科治療方法可確保根治三叉神經痛。

中醫藥治療三叉神經痛

研究表明,採用中醫藥治療三叉神經痛,對一般症情較輕的患者可以治癒。而對症情較重需要手術的患者,採用中醫藥治療可縮短術後疼痛時間,鞏固療效,避免複發。

中醫認為,三叉神經分布區主要是足陽明胃經所循行之地,陽明經多氣多血,一旦遭受風寒、風熱、風毒外襲,傳入經絡,火鬱陽明,熱伏經中不得發泄,風痰入絡,絡脈瘀阻,氣血凝滯不行,不通則痛。天長日久痰瘀互結,病情更加嚴重。三叉神經痛驟然出現劇烈疼痛的表現,正是風善行而數變、火熱上攻而侵襲絡脈的表現。根據以上認識,有人採用李東垣昇陽散火湯為主方,隨症加減,治療三叉神經痛取得了良好功效。主方是:葛根30克,升麻6克,柴胡10克,羌活6克,獨活10克,防風10克,黨參12 克,白芍12克,生甘草(或炙甘草) 6克,生薑4片,大棗6枚。痛勢劇烈難忍加徐長卿12 克以鎮靜止痛 ; 迎風誘發加白芷10克 ; 面部肌膚抽搐加全蠍粉 3 克(吞服); 流淚加桑葉 10克 ;唇麻加白附子10克;舌紅口渴加生地黃12 克、玄參10克 ; 熱重加生石膏30克 ; 大便秘結加大黃6 ~ 10克。

另有報導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經驗方 : 由桑葉、 菊花、 知母、 黃柏、 丹參、 僵蠶、 地龍、龍膽草、 夜交藤、 珍珠母組成。 筆者曾治療四例三叉神經痛患者, 多用上述二方合方辨證配方。 此外,黃芩、夏枯草、水牛角、赤白芍、川芎、 紅花、 膽南星等常隨症加減, 取得了比較滿意的功效。

另外, 還可配合針灸治療。

三叉神經痛患者調養與護理須知

1 保持平和樂觀的良好心態, 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2 生活起居要有規律, 保證足夠的休息與睡眠, 避免過度疲勞。

3 適當參加運動鍛煉, 增強體質。

4 嚴寒氣象要注意防風保暖, 防止冷風直吹面部。

5 一切動作宜慢, 要防止一切可引起誘發的因素, 洗臉、 刷牙、 刮臉等要輕緩, 用溫水洗臉和漱口, 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6 調整節製飲食, 飲食宜溫軟。 常因咀嚼而誘發疼痛的患者, 宜進流食。 盡量不吃煎炸、 海鮮以及過熱、 過冷、 辛辣刺激、 堅硬的食品。 可適當多吃些富含維生素以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

7 注意保護眼睛, 用點眼藥水等方法,防止角膜出現渾濁、 炎症與水腫。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零售價:RMB12元

郵發代號:82-654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雜誌所有,轉載、摘錄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葯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孫清廉

本文編輯:秀瀧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