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澳門沉默的爛鬼樓巷,歷史上華人被當豬賣走,如今遊客不知其歷史

每一棟殘損的建築,都自有一段悲傷的歷史,澳門的大三巴也不例外。澳門的標誌性建築就是大三巴牌坊。“三巴”這個貼地氣的名字是由廣東方言“聖保祿”音譯過來的。這個大三巴牌坊的前身是聖保祿大教堂,後來在戰火中多次歷劫,歸來時只剩下教堂的正面前璧。外形像中國的牌坊,所以被稱為大三巴牌坊。【攝影:黃沛然|(台灣)環球旅行攝影師|來源:去驢行】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著名的八景之一,幾乎所有前來的遊客都會到這個地方打卡。但是在這個牌坊旁邊眾橫交錯的街道裡,隱藏著一條鮮為人知的“鬼”街。這條街距離大三巴牌坊不過一百米的距離,在過去卻無人問津。如今,就算有遊客途徑,卻也不見得知曉它的故事。

這條街被稱為爛鬼樓巷,在聖安多尼堂區西南邊上,寬約5米,全長不過100米。它的前身是一棟西式洋房,名為蘭桂樓。在19世紀由華僑楊若嚴建立。過去漂亮的騎樓,精致優雅的門窗,如今早已破敗不堪。誰能想它曾經是片富人區。

楊若嚴在居住幾年後就回到了美國,這片街樓便轉賣給了一名商人。當時,該名商人將華人販賣出國充當廉價勞動力的“賣豬仔”生意非常興盛,而這條巷子便是其中最主要的街區。

這商人經營的正是這種“賣豬仔”生意,他將華人囚禁在這個蘭桂樓裡,準備販賣至古巴。然而,一日,蘭桂樓突起大火,三十名華人與富麗堂皇的蘭桂樓一起葬身火海。此後,蘭桂樓一路破爛,成了“爛鬼樓”。

在以後的歲月裡,爛鬼樓成了魚龍混雜的二手社區,僥幸逃過大火的騎樓也因為年久失修,人群搬離,爛鬼樓被遺棄了。不過經過附近居民和政府的努力,危樓被修複,市集和店鋪重新開業。這裡被開發成一個可以邊吃邊逛的專屬集市。

相比於大三巴牌坊,這條重建後的大三巴街顯然更受遊客歡迎。但隱藏在大三巴街中,爛鬼樓的興衰故事,顯然遊客知之甚少。而這段歷史其實是值得每位遊客知曉,因為那是中華民族最冤罪殺機的往事,值得後人銘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