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吾心安處即家園 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文化建設一瞥

海澱區人民法院“海法人”一周年紀念專刊。

海澱區人民法院今年新修葺的圖書館。

圖為西園讀書會現場。

在這個年審案超過8萬件的基層法院,不僅有“稻田蛙聲”,還有讀書會、菜園子、西園景色等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文化存在,它們是海澱法官們在喧囂都市、繁忙工作中的一片淨土,是全體海法人的精神家園

 本報記者   張雪泓

 本報通訊員 薑  楠

2017年歲末,一位筆名為“艾米米”的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法院法官在該院原創公眾號“稻田蛙聲”上發表文章《江湖路遠,各自珍重》。文中,“艾米米”用動情的筆觸追懷幾位離職同事的工作經歷,表達了對法官離職潮的感傷、對當下生活的困惑,以及對未來生活的展望,情真意切,憂思中帶著希望。

“稻田蛙聲”是海澱法院打造的六個運營穩定、功能各異的微信公眾號之一。它沒有明示法院身份,海澱法院更願意把它作為全院乾警陶冶情操、愉悅心靈的精神家園。事實上,在這個地理位置重要、年審案超過八萬件的基層法院,不僅有“稻田蛙聲”,還有讀書會、西園等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文化存在,它們是海澱法院法官在喧囂都市中的一片淨土,是全體海法人的精神家園。

講述海法人故事

發表《江湖路遠,各自珍重》一文沒多久,“艾米米”在文末留言區看到了院長焦慧強被點讚數“置頂”的評論:“全文寫得都很好啊,大家都說真話想說真話沒有任何問題!這是我們乾警的心聲,無論是離開的,還是堅守的,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一股暖流瞬時充溢“艾米米”心間。

海澱區位於北京西北部,在這塊前身為皇家園林的土地上,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幾十所著名高校,也坐落著百度、網易、愛奇藝等多家互聯網大企業。海澱法院位於毗鄰“中國矽谷”中關村的丹棱街12號。

坐在乾警面前,焦慧強時常回想起剛工作那幾年。他曾覺得自己在部門就是一個小小的、孤獨的個體,沒人關注,也沒有存在感。後來隨著閱歷見長,他接觸到了一些在基層工作二三十年的老同志,發現他們居然也有同感。“說得難聽點,覺得自己和部門就是‘兩個花’的關係——生病了一個花籃,去世了一個花圈,根本談不上什麽歸屬感”。

受到觸動之後,焦慧強對個人與部門的關係、部門文化建設有了更多的思考。因此,在創建公眾號這件事情上,他非常支持:“我們想通過推送法院和乾警的日常故事,讓每個人都對其他人有所了解,也關注每個人所關注的,讓任何身份的海法人都能站在聚光燈下,讓每個人都能有幸福感和獲得感,這就是我們的初衷”。

不久後,公眾號“海法人”問世。這個被全院乾警昵稱為“小海”的年輕平台,一年之內便迅速成為海澱法院文化建設、隊伍建設、時訊快遞的核心途徑,亦成為外界學習海澱經驗的重要窗口。“講述海法人自己的故事”就是公眾號創始的初衷。

一年間,“海法人”共推送原創文章334篇,推送了一大批普通法官、助理、書記員、司法輔助人員、法警、保安、陪審員的故事,而包括焦慧強在內的法院領導卻極少作為主角出現。事實上,在“海法人”講述的故事裡,副庭長以上的領導佔比都很少。在“海法留聲機”系列中,一段段音頻講述著法官的溫情故事,有人對妻子唱《我要你》大秀恩愛,有人為愛女朗誦的《兩百年後的世界》飽含父愛拳拳,還有少年法庭法官為被告人講述童話《幸福在哪裡》……

上情下達、下情上知。點看“海法人”成了海法人新的習慣——了解昨天的務虛會都談了什麽;查查足球賽戰報,看看哪個隊贏了球;而那些感動了自己的瞬間,就用筆記錄下來,給大家分享……

“我們的海法人,是給乾警看的,是關注其所關注的,也是獻給故事的主人公及其家屬的,是海澱法院全體乾警對他們的致敬”,在“海法人”一周年紀念專刊的扉頁上,焦慧強寫道。

喧囂都市的淨土

“入斯園且喜亭台水榭草木茂盛,出此門還憂黎民百姓眾生疾苦”。從喧囂的丹棱街進入海澱法院,如果在院裡停留,就一定會被辦公區西側如畫般的景致所吸引,這裡便是屬於海法人的“西園”。午休閑暇一刻、辦案法官臨時歇腳,甚至開個案件頭腦風暴的小會,西園便是最好的去處。

漫步在長長的木棧道上,兩旁是蓬勃生長的蒼翠大樹。到了花開時節,芍藥、牡丹、薰衣草、月季等競相開放,姹紫嫣紅,蜂飛蝶舞。在車水馬龍的鋼鐵叢林中,西園還種植有黃瓜、油菜、葡萄等瓜果蔬菜,仿佛一片世外桃源。

西園入口處,矗立著《園廊賦》碑刻。“園雖舊地,其命維朝;廊屬新製,其使為勃”“鬱草扶窗,諸曹之手植;紫毫驚鴻,群賢以申志”……一句句,訴說著這裡從一塊塊堆砌建築材料的荒地,成為全院乾警享受農耕之樂的綠色家園的過程。在采摘園裡按照庭審劃分的責任田裡,有人種了番茄、薄荷,有人種了辣椒。到了豐收時刻,全院乾警就能在食堂享受菜園裡長出來的勞動果實。從花園修整、到果蔬種植、筆落賦成,全都不假他人之手,這也是海法人對司法工作始終保持著昂揚朝氣的來源——既源於耕讀之間的快樂,又受惠於這和法庭一牆之隔的情操陶冶。

在不久前開展的西園讀書會上,20多名來自不同庭室的法官們齊聚西園,一起品讀朱光潛先生的經典名著《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暢談自己的讀書心得和人生感悟。法院組宣處處長楊炎輝在分享心得時很動情,他說:“曾不止一個人問我,你們法院不論平日還是周末怎麽總有人自覺加班,你們院的先進典型一個接一個,為什麽層出不窮?我總是淡淡地回答說,這就是我們海澱法院的特點,是一種獨特的精神使然。儘管這話多少顯得有些俗套,似乎也不足為外人道,因為如果不曾在丹棱街12號這個集體工作過,是決計不能體味這種微妙而又深刻的力量的。”

時至今日,西園讀書會已經舉辦了三期。今年五月,新修葺的圖書館落成開放。整修一新的圖書館藏書豐富、窗明幾淨,承載著海澱法院不斷進步的決心:這裡不只是法院,也是法學院。

每個人都是主人

在海澱法院,兩個名為“海法一家人”的微信群囊括了從院長到物業人員的幾乎所有工作人員,絕大部分的日常事務性工作都在群裡開展:不滿意食堂夥食,群裡“@人”;信息系統出現問題,技術群內回復;工資、人事上的疑惑,也在群內討論……

在海澱法院黨組看來,這種以“共同管理”理念構建的新型人際關係,突破了傳統的層級匯報模式,實現了重大事項即時告知、重大事件集體商議、問題解決全員響應,與近年來在創新行業中倡導的“去中心化”“扁平化管理”不謀而合,也讓司法改革中倡導的新型審判團隊作用真正得以發揮。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紀格非回憶起在海澱法院掛職的日子,總是感慨萬千。“記得第一次參加院務會,我感覺很驚訝。堂堂法院院長事無巨細都要知道,大到案件總量、結案率,焦院長的記憶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重大敏感案件,每件都要心裡有數。小到去哪裡找一些健身器材,怎麽解決乾警看病難的問題,事事都要關注。工作的強度和壓力、責任與風險,可想而知。”

而在第三屆“海法杯”足球賽上,為促進乾警交流,采取了嶄新而“刺激”的賽製。隊伍不再以庭室為部門,而是由黨組帶隊、自由組合、點兵點將,最終,有庭長被黃牌罰下,有副院長被吹違規,院長代表隊“含恨敗北”……

每個海法人,都是海澱法院的主人,這不只是說說而已。大膽新銳、不拘一格、開明多元,在海澱法院這片土地上,文化的浸潤正發揮著最大程度的作用。時代先鋒宋魚水、法官媽媽尚秀雲、2017中央電視台年度法治人物陳昶屹、“降訪高手”王志勇……一位位全國先進典型從海澱法院走出。全國優秀法院、全國模範法院、全國文明部門、全國青少年自我保護教育基地、全國人民滿意好法院、集體一等功……沉甸甸的榮譽,掛滿了院史館的陳列牆。

正如同年輕的海法人在《園廊賦》中所寫,“非著我名無以史,飛卷帆虹濟海澱。”這座位於中關村的法院談不上“年輕”,卻正與所在區域一道煥發出銳不可當的活力。她是如此厚重,又如此輕盈。

圖片均為李森 攝

來源:法制日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