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媽,你能好好穿衣服嗎?」母不避兒,兒子的話讓媽媽面紅耳赤

文 | 幸孕姐

在中國的傳統禮法中,有一種說法叫:「兒大避母 ,女大避父」。隨著現在思想越來越開放,「母不避兒」 的情況越來越突出。

本文配圖均源網路,圖文均無關

「媽,你能好好穿衣服嗎?」

小麗(化名)今年23歲,兒子已經4歲。由於近期溫度大幅度回升,加上她在健身房揮汗如雨了2個月,練就了馬甲線和翹臀,於是乘著春光明媚,穿著露臍裝,露出大長腿,打扮得美美的,拍幾張照片發圈炫「腹」,途中還喊來兒子配合……

期間,兒子極度不配合,說了一句「媽,你能好好穿衣服嗎?」小麗依舊堅持,還笑嘻嘻地說:「有什麼關係嗎?別害羞啊!」

晚上老公下班回家,兒子就拉起老公說:爸爸,你能不能讓媽媽在家好好穿衣服啊,我在學校都沒有看到人家這麼穿。

婆婆聽後也添油加醋的說:小麗,我早就說過,在孩子面前穿衣服注意點,以前是孩子不懂,現在孩子已經長大了。媽媽聽後頓時臉紅耳赤,也在兒子面前道歉說:媽媽錯了,媽媽以後不這樣了。

其實,現實生活中這種「母不避兒」的現象極為常見。像上面穿衣服的還算是小事,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更加「過分」的行為,例如在孩子面前脫衣服、跟孩子一起洗澡、一起同床睡等。

超過這一年齡段,母親需「迴避」

也許在媽媽的眼中,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這些動作都無傷大雅,根本不會出什麼事,然而教育專家認為,兒子和母親是特殊的關係體,最早3歲、最晚6歲,母親就要有意識地迴避,不適合再做一些親密的舉動。

主要是因為孩子到了3歲以後,性意識開始萌芽;6歲左右,對兩性的認知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步入了性別意識潛伏期,這一階段孩子對兩性關係的認知關係到青春期乃至成年後的性心理能否健康發展。

「母不避兒」的危害

1、建立「畸形」的性觀念

據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後便會有「性好奇」,也就是對異性的不同身體機構有一種天然的好奇心。他們大概在三歲左右就已經形成最基本的性別意識,這個時候他們會有意識的關注「性」方面的知識,比如他們會問:媽媽你為什麼是女生?女生是什麼?等問題。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還不知道在孩子面前有所避諱的話,那將會導致他們建立「畸形」的性觀念,使其將來看到異性的隱私部位或者異性看到自己的隱私部位沒有什麼大不了,因為平時在家父母從不避諱。

2、隱私觀念薄弱

由於父母的隨意會讓他們建立錯誤的性別觀念,其中對外人隱私觀念薄弱是很重要的一點。

在2018年央視欄目組的《呵護明天》的這檔節目中指出:國內平均每天有7個孩子遭遇性傷害,其中熟人作案的佔88%左右,且相關犯罪心理學專家表示這個數據遠遠不止每天7個。

如果父母沒有做好良好的表率,而導致孩子的隱私觀念薄弱,認為被熟人"摸一下"或者「怎麼一下」都只是表達喜歡我與我親近的方式。殊不知這種不知的思想真是危險至極。

3、不利於性格養成

「兒大避母」的目的就是讓男孩子有陽剛之氣,有獨立的性格,有自己的思想,能擔當,如果「兒大不避母」難免養成懦弱、沒主見、不堅定的性格,甚至可能會進化成「媽寶男」或者演變為畸形的「戀母情節」。這些都不利於男孩性格的養成,特別是孩子長大成家立業以後,這種性格帶來的弊端顯而易見。

就像是勞倫斯的 《兒子與情人》和米蘭·昆德拉的《生活在別處》兩部來自不同國度的小說,都是描寫畸變的母愛使得兒子在本應屬於自己的生活天地中失去了自主性與獨立性,產生的人性悲劇。

該如何做?

1、孩子一般3歲就會開始萌生性別意識,因此最好3歲之前孩子與父母分床而睡。

2、平時穿衣打扮,言行舉止要把握好尺度。

3、平時通過講故事或者看漫畫的活動來給與孩子性教育,讓孩子建立自己性觀念。

由此可見,母不避兒引發的隱性危害實在太多,而媽媽想要避免這些「慘劇」也是極其容易,主要是要注重日常生活細節+良好的教育引導,這樣才助於孩子建立正確的觀念。(JPP)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