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詩風詞韻 :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宋]陸遊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注釋

三萬裡: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河:指黃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部門,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大約二十三厘米。嶽:指五嶽之一西嶽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佔領區內。一說指北方泰、恆、嵩、華諸山。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摸。

遺民:指在金佔領區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治的人民。淚盡:眼淚流幹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胡塵: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南望:遠眺南方。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譯文

三萬裡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雲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鑒賞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便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出來了。奇偉壯麗的山河,標誌著祖國的可愛,象徵著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留下豐富的想象太空。然而,大好河山,陷於敵手,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擴大深沉,對仗工整猶為余事。

下兩句筆鋒一轉,頓覺風雲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一詞,千回萬轉,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早已盡了。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受折磨歷程的長久,期望恢復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

創作背景

這首愛國主義詩篇作於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陸遊當時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南宋時期,金兵佔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於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心頭棖觸,成此二詩。

作者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製。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歡迎下載【文藏】手機客戶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