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慶豐收|浦江人的「小團圓」 在一筆一畫間

「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再讀魏晉樂府裡的這首《秋有月》,讓這份寄情不只有千里,還有千年。

中秋小團圓,正是相思時。與別地以現代化手段,常以微信寄相思不同,浦江人的相思多了幾份古韻,他們的相聚或是吟詩作賦,或是寫字作畫。中國古人的文藝範兒,在這裡並沒有消退,而是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改善,越加地濃鬱。

中秋後兩天,浦江的第11屆書畫節即將召開。這個有著23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38位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省、市、縣美協、書法會員成百上千的的小縣城,已經進入了書畫時間,街頭巷尾張貼著書畫展的資訊,在外的遊子也趁此機會,借中秋團聚時,不忘切磋一番。

浦江人把自己的書法傳統追溯於北宋。當時,浦江人於正封的《左溪山碑》,堪比顏真卿。後來,其真跡被收入清朝乾隆皇帝的《三希堂法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三件希世之寶收在了一起。然此,還不足為奇。中國古代文人本擅長書畫,「三王」的「三希」就是例子。

浦江人張書旂畫的《百鴿圖》,是美國白宮懸掛的第一幅中國畫。

令人驚嘆的是,近百年來,浦江書畫未受時代大潮的影響。無論是炮火連天的戰亂時期,還是經濟浪潮之下,浦江書畫一脈相承,生生不息。上世紀20年代,由張書旂、吳茀之、張振鐸等書畫名家,創造了一個縣域在中國書畫界的奇蹟。張書旂與徐悲鴻、柳子谷並稱「金陵三傑」;吳茀之畫印俱佳,為「浙江畫派」承前啟後重要人物;張振鐸稱「南天一柱」,與齊白石的弟子李苦禪並稱「北李南張」。建國之後,又是方增先、吳山明、柳村等,延續文脈。方增先是「新浙派人物畫」的奠基人與推動者。 吳山明是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教學督導,中國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柳村師承吳茀之,又得潘天壽教益,擅長花鳥。

這些書畫名家如一面面旗幟,飄揚在浦江的上空,引導著後來者追逐著他們的足跡。即使在改革開放的經濟浪潮之下,這裡的農民依然保留著祖先耕讀傳家的傳統,放下鋤頭就能吟詩作畫。1995年,正值浦江1800周年,該縣舉辦了首屆書畫節暨招商貿易洽談會,並修建了吳茀之紀念館、方增先書畫碑刻院、山明美術院、浦江美術館和浦江博物館,首次以政府的力量,推動書畫的發展。這也作為一個風向,也堅定了浦江人保留古風的生活方式。

在浦江縣城東街的一戶人家裡,居民在書畫創作中。

記者常在浦江老城的小巷子裡穿梭,從敞開的大門裡,都能可見家家戶戶堂前掛著的書畫作品。許多都不見裝裱,只是用夾子夾著,固定在幾條繩索上。看到好的,敲門進去讚美幾句,主人都會喜笑顏開,告訴你哪幅是自己的、哪幅是兒女的,哪幅又是孫輩的。

晚清名臣李鴻章曾言彼時的中國,面臨著「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就在這一百多年間,中國的變革是巨大的:新中國成立了,告別了被欺辱的時代;改革開放了,人們生活富裕,錢包鼓了。與此同時,常有人感嘆傳統文化的遺失和消逝,並把此歸結於時代造成的不兼容。如白天與黑夜不能共存一般,似乎傳統詩意地棲居的生活方式與經濟發展水火不融。然而浦江綿延相續的書畫傳統,提供了另外的可能性。

鬥轉星移,已是23載。浦江的書畫節已成功舉辦了10屆,第11屆書畫節在將在今年9月26日舉辦。如果你有空,不妨去看看,親臨現場去感受浦江人堅持書畫的美感和詩意。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