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收購渤海信託折戟 海航旗下渤海金控「瘦身」變回原名

導讀:部分民營上市公司發展策略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從瘋狂進行外延式擴張,轉型「金融控股」集團,到逐步「瘦身」,回歸主營業務,「去金控化」似乎成為當前發展下的現實選擇。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作者 |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穎馨

部分民營上市公司發展策略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從瘋狂進行外延式擴張,轉型「金融控股」集團,到逐步「瘦身」,回歸主營業務,「去金控化」似乎成為當前發展下的現實選擇。

10月24日晚,渤海金控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下稱「渤海金控」,000415.SZ)發布公告稱,將終止針對渤海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渤海信託」)的收購事項,同時擬更名為原來的「渤海租賃股份有限公司」,將主營業務重新聚焦租賃業務。

經濟觀察報記者致電渤海金控董秘辦,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在當前金融領域去槓桿、監管從嚴把控金控集團發展的情況下,民營企業開拓多元金融業務已不是好的選擇。現在是回歸租賃主業,也希望向市場傳遞更清晰的租賃企業形象。

「瘦身」與「開外掛」

今年1月初,渤海金控啟動重大資產重組時,彼時便有消息稱其將收購渤海信託;3月,該消息被坐實;7月17日,更多交易細節浮出水面。

公開資料顯示,渤海金控原名「渤海租賃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渤海租賃」),成立於1993年8月,是中國A股上市的租賃產業集團、全球第二大貨櫃租賃集團和全球第三大飛機租賃集團,旗下擁有Avolon、Seaco、天津渤海租賃、皖江金融租賃、橫琴國際租賃等境內外細分行業租賃公司,主要為全球客戶提供飛機租賃、貨櫃租賃、基礎設施租賃、大型設備租賃等租賃服務,包括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兩大主營業務類型。

根據企查查,海航資本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航資本」)為其主要控股股東,持股34.91%。

按照此前的重組方案,渤海金控擬向控股股東海航資本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渤海信託33.45%股權,並通過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的方式進一步向渤海信託增資,最終持有渤海信託51.00%的股權。

歷時3個多月,渤海金控最終還是沒有將信託牌照收入囊中。對於終止收購的原因,渤海金控在公告中指出,為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公司擬將發展戰略調整為聚焦租賃主業、特別是航空租賃主業的發展,不再拓展多元金融業務並逐步剝離與租賃主業關聯度低的金融或類金融投資,切實降低整體資產負債率,提高租賃主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同時,公司擬將公司名稱「渤海金控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渤海租賃股份有限公司」。

經濟觀察報記者注意到,在揮別渤海信託前,渤海金控就已開始「瘦身」:不久前擬以29.82億元的交易價格轉讓皖江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權,並先後對聯訊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點融網、聚寶互聯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聚寶互聯」)等證券、互聯網金融類股權進行剝離。

渤海金控半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渤海金控資產總額為2922.43億元,歸屬母公司股東凈資產331.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78%;實現營業收入198.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0.78%;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12.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66%,資產負債率為87.33%,較2017年末下降近1%。

在渤海金控看來,「瘦身」帶來的最直接效果就是負債率降低。此前的8月30日,渤海金控出讓全資子公司AvolonHoldingsLimited(以下簡稱「Avolon」)30%股權;9月26日,渤海金控轉讓聚寶互聯的股權。渤海金控董秘辦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上述交易順利完成,公司整體負債率有望在2018年年底降至80%左右。

「最大程度的保證公司整體的營收和利潤增長是公司管理層的核心目的,集團化戰略隻不過是公司諸多發展戰略當中的一種,如果公司在經營過程當中發現過多的業務線不僅無法創造足夠的價值,反而消耗了大量的相關資源,影響了主營業務的發展。那麼砍掉相應的業務線對於公司來說也是正常的舉措。」易觀金融行業中心分析師張凱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去金控化」是當前渤海金控的現實選擇。

即便渤海金控「去金控化」在情理之中,但相比幾年前猶如「開外掛」般的擴張,不免讓人唏噓。經濟觀察報記者梳理髮現,自2016年從「渤海租賃」更名為「渤海金控」後,其業務也從租賃鋪開至保險、證券等多元金融領域,並開始構建金融控股集團。

2015年全年,渤海金控推出了5單併購案。其中除浦航租賃項下9500萬元租賃本金對應的權益、SeacoSRL的100%股權、CronosHoldingCompany的80%股權及部分債權涉及租賃行業外,同年推出的聯訊證券5.82億股左右股權併購案及渤海人壽20%股權,分別涉及其此前從未布局過的證券、保險行業。此外,渤海金融亦作為參投方加入網貸平台點融網C輪融資的陣營。

2016年,併購仍在加速。渤海金控繼續加大在保險、租賃、互聯網金融等領域的力度,並出現了銀行等新的金融併購方向:出資3億元拿下聚寶互聯12%股權、擬出資不超過1.02億美元等值港幣認購天津銀行公開發行的H股股票。據不完全統計,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渤海金控推出了十起併購,合計金融達到300億元以上。

金控監管趨嚴

一方面,整合不及預期;另一方面,監管趨嚴,如何規避業務融合帶來的風險,成為渤海金控在大步邁進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渤海金控的境遇,或許也正是近年來民營金控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縮影。

按照國際上對於金融控股集團的業務範圍規定,最早是在1999年,由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證監會組織、國際保險監管協會聯合發布的《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原則》指出:「在同一控制權下,所屬的受監管實體至少明顯地在從事兩種以上的銀行、證券和保險業務,同時每類業務的資本要求不同。」

根據國內金控集團發展,普華永道曾在報告中列出六種類型:央企產業集團(如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石油集團等)、地方平台類金控(如廣州越秀集團等)、民營金控(如復星集團、海航集團等)、互聯網企業金控(如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非銀系金融機構控股(如中國平安、中信集團等)、銀行系金融機構控股(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

「金控集團」一度成為多家民營企業開啟轉型的「利器」。民營企業通過設立或控股子公司獲取金融牌照,完善市場布局,這也成為混業金融行業內部擴張與互滲的主要方式。

相當數量的非金融主體通過上述方式形成數量眾多的各類金控平台,同時也留下不少風險敞口。

監管層亦關注到風險。此前,央行行長易綱針對金控集團的市場亂象指出:「少數野蠻生長的金融控股集團存在著較大風險,抽逃資本、循環注資、虛假注資,以及通過不正當的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等問題比較突出,帶來跨機構、跨市場、跨業態的傳染風險。」

隨著監管趨嚴,持牌化經營更為明確,金控化現象亦被遏製。渤海金控亦在公告中指出,「在本次重組推進期間,國內經濟形勢和政策環境等客觀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是我國目前金融監管的首要目標,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等監管機構相繼頒布相關政策,要求嚴控金控平台的發展,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渤海金控強調回歸主業亦是適應上述環境變化之舉。

一位民營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之前不少上市公司、民營企業都在做金控,但是隨著外部環境、自身經營情況的變化,如今多半得重新再思考下戰略和轉型。所謂的「去金控化」,確實是在當前狀況下的現實選擇。

「每一家企業的情況都有很大差別。這其中當然不能排除很多已按照金控化戰略發展的公司因業務線過於分散,影響公司整體發展而放棄這種戰略。當然也會有很多公司處於快速擴張期,希望通過金控化戰略來擴充業務線,實現更好的發展。這兩種現象都是市場上普遍存在的。」張凱認為,選擇怎樣的策略走下去,還是得在符合監管的要求下「量體裁衣」。

本內容系經濟觀察報獨家原創,經濟觀察報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