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年教育關鍵詞之校外培訓治理:教培行業迎來大考

今年是校外培訓機構的大轉折之年。

今年以來,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的呼聲和舉措不斷。2月開始,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啟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重拳整治校外培訓行業亂象。

緊接著,北京、上海等多地相繼印發《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方案》。從各地施行的方案來看,治理主要聚焦在辦學資質、教學內容、教師資質等方面。

以北京為例,相關部門明確培訓機構的證照(辦學許可證、營業執照)要求,並提出“教學內容不得超出相應的國家課程標準,學科培訓的教師應具有相應的教師資格證”,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校外培訓機構要求立即停辦整改。

一系列政策的頒布為校外培訓機構戴上“緊箍咒”。根據北京市最新摸排結果,全市共排查出校外培訓機構12681家,其中存在問題的有7557家,51家校外培訓機構進了黑名單。

記者了解到,在眾多存在問題的校外機構中,主要問題集中在證照和超前超綱教學。相比前者,後者因為界定相對模糊,真正落實也不容易。

根據今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檔案,“校外培訓機構的培訓內容不得超出相應的國家課程標準,補習班次必須與招生對象所處年級相匹配。”而實際上仍存在培訓機構的備案課程跟所教課程內容不一致的情況,如陰陽課程。

在此前的教育部發布會上,北京市教委副巡視員馮洪榮也表示,應對這些實際存在的難題,需要落實審批制度加同步公示制度,並加強抽檢力度。並透露,北京在探索培訓機構建立APP監控機制,希望利用現代化監管體系解決身份識別問題。

業內人士認為,一系列政策規定讓校外培訓機構面臨大考。尤其是對於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的機構來說,或可能造成師資、場地等成本上升,讓市場相對規範。

而硬幣的另一面是,一些家長對政府的治理並不買單。一位三年級孩子家長張女士表示,培訓治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身邊的學生都在補,都在進步,如果不報班,就是退步。應對競爭激烈的升學之戰,家長不願在“劇場效應”般的競爭者中被淘汰。

這也是教育培訓熱的根源。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曾指出,規範校外培訓機構,包括治理超前超綱教學的問題,只可影響一小部分培訓需求,一定程度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但根本在於義務教育不均衡,單一的升學評價體系,以及近年來中小學一味校內減負、不顧學生校外增負。

治理教育生態是場攻堅戰、連續劇,單純依靠對校外機構的治理很難治本。記者了解到,有不少地方教育部門將治理範圍延伸到校內。如江蘇省教育廳提出,學校不得以社會培訓機構組織的各類考試結果或以各類競賽證書、考級證明等作為入學依據等;北京市堅決糾正中小學遵守教學計劃、“非零起點”教學行為。目前,北京市海澱區等對中小學校進行走訪。

教育需要尊重教育規律和青少年成長髮展規律,正如馮洪榮所說,全社會包括家長要理性對待兒童的成長、需求,怎麽促進孩子健康發展,要共同發力來解決。

根據教育部檔案,全國校外培訓機構集中整改將於今年年底完成。明年將開展專項督促和檢查,各省市需研究製訂進一步加強校外培訓規範管理工作的長效機制。據了解,目前,全國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管理服務平台上線。

新京報記者 方怡君 校對 吳興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