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騎個自行車去打仗,靠譜嗎?日本兵告訴你

自行車,一種1860年代始於德國的交通工具,因其成本小、靈活、節能等原因,迅速走入尋常百姓家。至今仍是普通人選擇的出行工具。

但是,自行車能打仗用嗎?

騎著車,站都站不穩,怎麽射擊?怎麽掩藏自己躲避?騎車上戰場,兜風還是休閑?

然而,翻開戰史,一戰二戰還真是有自行車的身影。

今天,飛春讀傳就來說說自行車上戰場的百年家史。

一、自行車的發展史

據歷史資料,自行車發明於19世紀初,當時只是一根木棍串起來兩個木輪子,人們騎在木棍上,用腳蹬地助力前行。

現代意義上用於交通工具、帶腳踏板的自行車,出現在1850、1860年代的德法國家。

又過了10年,那種放射性輻條車輪、實心橡膠輪胎的自行車出現了。但跟現代的自行車基本結構相比,還差個能空轉的飛輪、鏈條齒輪和車閘。

所以,這時的自行車還不太實用。

但在那時,已經是相當誘人的高科技了。

試想,相比人力背扛、牛馬馱運,自行車上裝武器,拉著實在太省力、太便捷,而且不費油、不耗補給。

1870的普法戰爭,自行車首次用於戰場。

之後,美國、澳大利亞、匈牙利、英、法、意、日本等國,都相繼把自行車引入軍隊。但據史料載,由於當時飛輪還沒有發明出來,腳蹬必須隨轂輪一起轉,而且無車閘,戰場上有人騎時被扭傷。

1879年,英國佬勞森發明出了齒輪鏈條加車閘的自行車;

1880年,菱形車架引入自行車構架;

1888年,充氣式輪胎使用;

1896年,空轉飛輪可以使腳蹬在行駛中停止,現代意義上的自行車,終於呈現在我們眼前。

所以,別小看一個兩輪的交通工具,也是經過工業技術革命和百年孕育迭代的。

自行車甫一成形,就受到軍事家的注意,他們不斷研究這種精悍的交通工具,怎麽運載武器、怎麽搭載手榴彈箱,怎麽方便士兵隨時射擊,怎麽配備訓練用於戰場……

軍事家們還沒有研究出什麽成果,就迎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二、一戰二戰中的自行車部隊

一戰中,雖然德國配備有專業的自行車步兵隊,但由於此時戰爭多是兩軍對峙式的塹壕戰,很少出現陣列步兵式的膠著大會戰,所以大批的騎兵和自行車部隊,沒有機會用到戰場。

真正在戰場上發揮功效的,是二戰。

二戰中,德國發明的TR-FA型自行車,作為戰場兵器已經很成熟。

據載,此車上可裝備機槍、反坦克火箭發射器、觀測用望遠鏡、子彈箱、防毒面具和個人雜用箱等。

空軍還使用了折疊式自行車,使用時用專用的集裝箱從空中投下來,傘兵跳下不耽誤使用。

在諾曼底登陸中,德軍在該區域使用了大量的自行車部隊,以其靈活和迅速的特點取得顯著的戰績。

而把自行車作用發揮到極致的,是日本的“銀輪部隊”。

銀輪,因為自行車轂輪上鍍上一層防鏽的金屬而被冠以美稱。

在太平洋戰爭日本攻擊新加坡時,由於山路多、樹林多、天然屏障多,山下奉文下令臨時征集自行車部隊,組成臨時部隊,騎車衝破裝甲車輛難以通過的小路、扛著穿越密林山區,突襲英國聯軍,造成恐慌,很快拿下新加坡。

據說,因為氣象和路途原因,日軍自行車不少爆胎的,他們為急行軍,索性把胎拔掉,金屬車輪碾壓在山路上,萬千車輪聲響匯集,形成巨大聲響,類似坦克車到來,氣勢聲威嚇退了聯軍。銀輪部隊奇襲成功,在日本國內大肆宣揚了一番。

三、自行車部隊強悍在哪裡?

自行車雖然是最原始的“機械化部隊”,但各國都是將其列為步兵部隊,尤其適合在國土面積小、城市多、樹林山道密集的戰場使用。

總的來說,自行車部隊具有以下優點:

相比機械化部隊或徒步步兵,自行車部隊反應更加迅速;

在履帶車輛和摩托車難以通過的地區,攜帶武器的自行車能靈活通過;

作戰距離比徒步步兵遠,且耐力比徒步步兵持久;

相比裝甲車,行動時噪音小,無熱源,不易暴露;

後勤補給比騎兵省心,要求不高,成本低廉。

世界上瑞士因其國土和國防特點,可能是最早組建自行車部隊的國家,始於1891年,同時也是撤銷自行車部隊編制最晚的國家,2003年才撤銷。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抗戰中也有過自行車部隊,它就是以肩扛大刀聞名的宋哲元29軍,在軍工業十分落後的當年,也算是“黑科技裝備”了。

==================

文獻參考:

伏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行車步兵》(現代兵器1995年6月)

代雅建《自行車從軍記》(當代軍事文摘2005年5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