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孫權的諡號,為何能成為歷史獨一份?

文|小河對岸

諡號是過去給地位較高的死者一種稱謂,是對其生前功績與品行的蓋棺定論。根據《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故而,古人對身後的諡號最為看重,據《左傳》記載,楚成王就因為其子楚穆王給其初定的諡號不好,而始終不閉上眼(楚成王被其子楚穆王所弑,初定諡號為“靈”。而“靈”屬於惡諡,故楚成王死不瞑目,直待定諡號為“成”,楚成王才閉上眼睛)。

常用的諡號,其實並不多,而好的諡號就更為珍稀。通常說來,開國皇帝的諡號都是最好的,故其諡號出現重複的頻率也最大。幾乎每一個壽命較長的朝代,都會有自己的“文帝”、“武帝”、“高帝”(開國皇帝使用頻率最高的三個諡號)。

但是,孫權的諡號卻是歷史獨一份。據《三國志·吳主傳二》記載:..神鳳元年(252年)夏四月,(孫)權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因為孫權的諡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故“大(皇)帝”也特指孫權。按理說,孫權也是東吳的開國皇帝,這“大(皇)帝”的諡號當然也是頂級的。那為何後世卻沒有皇帝,使用“大”這個諡號呢?

孫權這“大帝”的諡號,可對照西方君主中的英文尊稱“the Great”。在西方君主中,只有最為傑出的君主,才會被尊稱“the Great”(大帝)。英國歷史上,只有一位大帝,此即: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俄國歷史上,也只有兩位大帝,即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與葉卡捷琳娜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英文譯作,凱瑟琳大帝,即:葉卡捷琳娜二世)。

而我國的皇帝中,之所以很少使用“大”這個諡號。諡號,起源於先秦時期,而先秦時期的周天子、諸侯國君都沒有使用過“大”。先秦時期的諡號,都有特定含義,比如:“文”就側重於德行教化,而“武”則側重於定國開疆等等。

而“大”並沒有特定含義,“大”其實與“高”是近義。先秦時期,同樣沒有“高”這個諡號。據《史記集解》:..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帝之太祖(劉邦),故特起名焉。

劉邦的諡號為“高”,就是漢代人自創的。之所以要自創“高”這個諡號,是漢初那些大臣覺得單獨一個“文”或“武”,都不足以概況劉邦的“文治武功”。而“高”就比較全面,既可以指“文”,也可以指“武”。孫權的諡號“大”,也同樣是東吳那幫大臣自創的。而“大”與“高”既然都不是先秦時期的傳統諡號,且又是近義,故在後世使用中就自然會“存一廢一”。

那後世皇帝又為何會舍“大”而取“高”呢?比如:齊高帝蕭道成,南唐李昪、明太祖朱元璋、清朝的努爾哈赤,其諡號的核心都是“高”(唐以後的諡號,核心基本上為最後一字,而前面的那些諡號詞語可以看成是一種修飾)。

最為主要的原因,在於最早使用者的影響力不同。歷史上的皇帝,之所以青睞“文”或“武”,就在於其最早使用者周文王與周武王的強大影響力。而孫權雖是開國皇帝,但畢竟只是割據一方,且東吳政權的國祚也不長,甚至後世都沒認可東吳的正統地位,其影響力當然遠不能能跟開創四百餘年大漢江山的劉邦並論。故而,後世皇帝在取諡號時,也就舍“大”而取“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