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美女的稀世裝備,可綰青絲可搔頭

弘揚民族文化,拓展收藏思路,與您共同分享收藏樂趣

明 金銀琉璃琺琅器 掐絲鑲玉嵌寶金簪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減字木蘭花》宋·李清照

發簪是古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物件之一,

具有插戴在發髻上點綴裝飾

或挽住發髻固定發飾的作用。

簪子最初叫“笄(jī)”,

人們以骨作笄,收束發絲,

讓自己的面目更為整潔並方便更好地勞作。

而後人們讓笄的意義從日常用具中升華,

將它視為男女行成年禮的重要器物。

“男子二十,冠而字”,

“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

纖長玲瓏的笄,固冠於發,

綰青絲作雲髻,

為每個青澀未褪的年輕人賦予一派優雅氣質,

使男有莊重,女有韻致。

古時候,無論宮闈嬪妃,

還是閨閣小姐,

都會有一支屬於自己的發簪。

一枚發簪,

標誌著一個女子的成長節點,

她不再是父母羽翼下的孩童,

即將嫁作人婦,去經歷人情歷練。

紅寶石點翠穿珠花

清/橫23厘米/縱24.5厘米

感覺配簪的女子,

芳華長在,永不老去。

與世間靈秀女子氣息最相近的飾物,

大概就是簪子了吧。

銀鍍金吉慶紋流蘇(一對)

清/橫2.8厘米/縱18厘米

簪埋於發間,袒露天鵝頸,

若隱若現雪白香肩,絲絲碎發垂散。

無論是滾滾紅塵過後,

貴婦人遺落路途的簪釵;

還是挽簪女子“低頭弄蓮子,

蓮子清如水”的回眸淺笑,

都令人神往心馳。

《簪花仕女圖》局部

唐宋及以後各代,

是發簪流行的盛世,

我們從《簪花仕女圖》上可見一斑。

明清發簪式樣十分豐富,

變化多集中在簪首。

碧璽鑲寶石花

清/橫11厘米/縱27厘米

據傳慈禧偏愛紅寶石、珊瑚、

翡翠質地的牡丹簪、蝴蝶簪。

她在27歲便成了寡婦,需釋服27個月,

頭上的簪子也要換成素樸的樣式。

因此勉強令造辦處趕製了一批素銀、

灰白玉、沉香木等的頭簪。

釋服期滿,

這批首飾迅速被打入冷宮,

此後,慈禧到老都一直佩戴濃豔華美的頭簪。

慈禧最愛的牡丹發簪

還有一個與慈禧有關的簪子的故事,

更加清冷決絕。

戊戌變法失敗後,

慈禧將光緒囚禁於瀛台。

一日隆裕皇后去看光緒,

光緒並不喜歡她,甚至沒有回頭,

連說兩次“跪安吧”。

隆裕進退難安,

光緒便回身推她出門,用力過大,

碰下了隆裕頭上的玉簪,掉地摔成兩半。

這支頭簪是慈禧傳給隆裕的。

隆裕向慈禧哭訴,慈禧大怒,

從此更是嚴加看管光緒,

送餿飯、喂涼湯,

一支玉簪成為二人徹底決裂的導火索。

鑲嵌玉花及紅藍寶石雙珠紋金發簪 明代 觀複博物館藏

自發簪出現以來,

其形式不斷發生變化,

材質上也出現金、銀、牙、玉等,

還有一個不斷發展之處,便是工藝。

或鏨刻或鏤空或燒藍或點翠,各有其美。

也讓我們不得不感歎首飾藝人的匠心。

鑲嵌玉花及紅藍寶石雙珠紋金發簪局部 明代 觀複博物館藏

金簪,

費盡心思博紅顏一笑,

小小的發簪上幾乎承載了所有的金工技巧:

捶蹀、模壓、鏨刻、掐絲、壘絲、鏤空、鑲嵌等,

工藝之精細,

達到了歎為觀止的地步。

遼 銀鎏金鳳簪

明 蝴蝶形純金髮簪

明 金質花形簪 (一對)

明代 金簪

明宣德三年鐫 銘文金簪 (一對)

明代 花卉金簪

清早期 金累絲鑲寶石嵌珠花鳥首簪

清早期 金累絲鏤空龍首簪 (一對)

清18/19世紀 金嵌寶石“福壽長慶”圖花簪 (一對)

清 銀鎏金掐絲鑲玉嵌寶貼翠羽婚壽大禮用釵、簪 (一組兩件?)

銀簪,

安靜而內斂,

仿佛落滿時光塵埃。

樓閣紋鏤空銀簪

清代如意頭銀簪

鎏金如意大銀簪

清 簪花銀簪 (一套五件)

明風高浮雕鳳穿牡丹發簪

點翠,

工藝繁複,匠心獨運,

華貴而精致,

傾注了匠人的滴滴心血。

清 點翠魚草蝴蝶鑲指南針簪

清 銀鍍金點翠龍頭福壽簪 (一對)

清 點翠嵌白玉鳳簪

清早期 金累絲點翠龍紋嵌寶石如意簪 (一對)

清銀點翠頭簪

玉簪,

質地細膩,模樣古拙,

月白色流光溫潤,

間或細微雜質,些許雕刻痕跡,

帶出行雲流水之美。

唐 玉雕仙人乘鳳簪

明 白玉龍紋題字簪

明 白玉連環禪紋簪

明 白玉鳳頭簪

晚明/清 白玉嵌百寳點翠簪

明末清初 白玉福祿壽簪

清 白玉如意頭簪

清 白玉翡翠簪 (一對)

清17世紀 玉龍紋彎頭簪

晚清 禦製翠玉透雕盤龍頭簪

木簪,

以實木為原料,或桃木或檀木,

經年月累積生長沉澱,

帶著自然的香氣。

精心雕琢打磨,簪形細巧,

簪體油亮,簡潔雅致,

甚至有些許清風瘦骨的瀟灑。

發簪的變遷,

讓我們深深地進入了中國悠久的歷史,

讓我們深入地感受到了華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

不論發簪的前世還是今生,

都將我們拽入一幅歷史巨作,

進入一個傳奇的故事。

即使在時間的海洋中越漂越遠,

也留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溫馨提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中華古玩藝術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