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注重細節“深海班車”這樣煉成

“深海勇士”探秘海底世界

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

“下潛這一天,7點開飯,8點前潛器入水,水中時間保證不低於8小時。特殊情況少於4小時的,潛次無效。”

“潛器下潛速度大概每分鐘38米至41米,是布放和回收最快的潛器。速度越快,科學家的水中作業時間越長。”

“潛器5點回到甲板,5點半開飯,6點半檢查潛器,晚上做充電充氧等備潛工作。如果夜潛,夜裡入水,早上出水。”

“探索一號”TS12第二航段的第一次科學例會上,面對登船科學家,領隊細致介紹了“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的“作息”。十幾天來,以上規矩被不打折扣地執行。作為高度國產化的我國第二艘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是“國之重器”卻不高高在上:“她”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完成了180余次下潛,送近百位科學家深潛作業,像一趟到點往返的“深海班車”,準時安全、盡職盡責。

只有一天失約

“我們在堅持一些事情——一些在科研成裸體系裡從來不是指標,但構成我們的能力的事情。”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彭曉彤說,比如每天連續下潛,比如水中時間超過8小時,“下水一遊”不作數,再比如適當放寬下潛的海況條件限制,降低運維成本,開放給全世界科學家使用。“‘深海勇士’號是世界上唯一執行常規化夜潛模式的載人深潛器。”彭曉彤說,背後除了有技術作保障,更離不開高效有序的管理和具體可感的細節。

本航段起航以來,“深海勇士”號每天按時潛入深海,中間只有一天因為台風失約。為了不讓科學家的下潛計劃被延宕,團隊甚至趕在台風到來之前追加了一次“夜潛”:近40個小時的3次下潛留給團隊的準備時間可丁可卯,但有嚴謹細致的計劃作保,人人按部就班各司其職。“探索一號”上,“快”和“靜”令人印象深刻,深潛部、輪機部、甲板部等,大家吃飯快乾活快,行動迅速,同時不怕風險、各負其責,“決不讓自己的工作耽誤潛器作業一分鐘”。

科學與技術並重

對於參航科學家來說,“探索一號”的專業環境同樣是他們反覆提及的。“科學與技術並重,效率特別高。”同濟大學教授鍾廣法說。

在這座“海上實驗室”裡,研究古海洋環境和地質變化、地球化學、生物和微生物等的科學家分屬不同的專業,但學科碰撞的火花時刻機甲狂潮。比如冷水珊瑚的研究,作為本航段佔比最大的科學任務,有科學家側重於研究珊瑚骨骼中的古海洋信息,有人則會取樣珊瑚組織研究深海生物。每一潛次幾乎都會捎帶是否遇上另一航段目標“海底垃圾堆”的消息。“上來之前還是很緊張,但後來看船上每天下潛,感覺就很平常了,跟‘坐班車’一樣。”同濟大學教授賈國東說。

“隨著潛次的增加,更加微小的不可預期的問題隨時可能出現。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快使用頻率,讓問題暴露出來。工程技術人員可以在故障面前積累經驗,提高國產深海裝備的技藝水準。”彭曉彤說。

“她的尊嚴在深海”

年輕的潛器和身後團隊也在成長。潛器固定好後要第一時間給機械手帶上手套;在潛器上安裝采樣籃時要把固定帶沿邊緣剪齊以免造成傷害;潛器回收時放多長的纜繩最合適……前一天晚上開會有人提出人在潛器出口穿鞋的時候打了個晃,有安全風險,第二天就改成先走到樓梯再穿鞋。大家持續探索最優的可能。

寫有“向深海深淵進軍,對科考成果負責”的橫幅懸掛在每天召開科學會議和工作會議的房間。在“深海勇士”號常規運行滿一年的紀念文章中有這樣的表述:“深海勇士”號通過瞄準國際載人深潛器的最高運行標準,通過融合“向深海深淵進軍,對科考成果負責”“寧冒風險,不當逃兵”的精神,通過去行政化和強調職業規範和職業精神的努力,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文化和價值準則。“她是將科技人員送到海底的載人潛水器”“她的尊嚴在黑暗寧靜的海底”,文章中寫道。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注明外均來自網絡

編輯:左常睿

審核:王小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