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避免肺癌誤診? 影像發現「蛛絲馬跡」 動態監測病情

華聲在線訊(通訊員 黃程輝)不久前,湘雅三醫院接診了一位當地醫院診斷失誤的肺癌病例。患者是位中年婦女,咳嗽,咳痰嚴重,在某市級醫院CT影像檢查為肺部滲出性病灶(肺部有結節,同時伴有斑片病狀),這種病灶是肺部感染的常見表現,醫院診斷為肺部感染,便進行消炎處理。一個月後癥狀有所改善,但第二個月病情迅猛發展,出現發燒畏冷,再次CT掃描發現滲出性病灶明顯擴大,結節大面積增加,已擴散到整個右上肺部,當地醫院仍認為是肺炎加重,繼續予以消炎治療。又過了幾天,病情繼續惡化,發燒更為嚴重,伴厭食,渾身乏力。當地醫院依然按肺炎處理,不久便出現了噁心、頭痛等癥狀。

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在丈夫的陪同下來我們醫院就診。根據臨床經驗,我們推測患者可能患了肺癌,而且癌細胞已轉移到頭部。在相關學科的配合下,對她進行纖支鏡活檢加上病理學檢查,診斷為右肺腺癌局灶伴鱗狀分化。頭部核磁共振(MRI)顯示癌細胞已轉移到腦乾。腦乾位置極為特殊,是維持人體包括心跳、呼吸等生命活動的中樞,稍有不慎即會對患者造成極大傷害,甚至死亡。我們使用包括基因檢測在內的多種方法及全腦放射治療、分子靶向治療等多種手段,她的病情得到較好的控制。如果3~5年前遇到這種病情,恐怕回天乏了。雖然這位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如果她在第一次肺部影像檢查的時候就能夠及時明確問題,治療的效果可能會好更多。

人們都知道,癌症發現得越早治療效果越好。但肺癌患者診斷失誤現象屢見不鮮,很多人都像那位中年女患者一樣,到醫院檢查時已經到了中晚期,誤診的經過也有類似之處,很多患者影像檢查為滲出性、結節性病灶被當成肺炎治療。這位女患者被誤診的教訓提醒大家,如果發現肺部出現滲出性、結節性病灶,那就要警惕了,有可能患了肺癌。

肺癌誤診現象屢見不鮮

影像設備可以發現「蛛絲馬跡」

那位女患者為什麼會造成誤診?有人可能認為是當地市級醫院影像設備條件有限,才沒有發現肺癌。非也。

確實,我們醫院有腫瘤標誌物篩查和PET-CT檢測等高端檢測技術,可以明確病情。而基層醫院沒有這些條件,別講在縣級醫院沒有條件開展這些檢查,很多市州級醫院至今也沒有開展。可縣市級醫院都有CT掃描設備,鄉鎮衛生院都有普通X線設備,這些設備都可以檢出滲出性病灶,如果認真地對這些病灶進行觀察,是可以發現肺癌的「蛛絲馬跡」的。「蛛絲馬跡」主要表現為四:一是肺部病灶旁邊有沒有出現「衛星灶」,即肺部主病灶旁邊出現新的小病灶。二是病灶周邊是否有毛刺或者病灶有否分葉現象。三是肺部病灶是否出現空洞和鈣化,四是胸腔是否有胸腔積液。一旦發現這些癥狀,就要進一步觀察縱膈淋巴結。有條件的本院檢查,沒有條件的轉上級醫院檢查。一般來說縱膈淋巴結不超過一厘米,採用增強CT也沒有明顯強化,則該縱膈淋巴結多半是炎症引起。如果超過一厘米,在增強CT掃描後,淋巴結邊上一圈顯得亮,那就更加要考慮是否為肺癌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行腫瘤標誌物篩查和PET-CT檢測,就能更有助於判斷是否為肺癌。

在依靠影像設備發現「蛛絲馬跡」的同時,還要注意病情的動態變化。肺炎的病情發展相對較慢,而肺癌發展的速度相對較快,如果吃了消炎藥仍得不到較好的控制,或者控制了一段後又有明顯的反覆,那就要考慮是不是肺癌了。基層醫院如果在影像檢查中發現了「蛛絲馬跡」,臨床上又觀察到一些應該引起重視的癥狀,就不容易造成診斷失誤了。

順便強調的一點,肺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出現肺部滲出性病灶,大多數是肺炎,肺癌畢竟為少數。片子上出現滲出性病灶,老年朋友不要過份緊張,只要沒有癌症的「蛛絲馬跡」,多半就是肺部感染的表現,切不必「杯弓蛇影」,

建議

基層醫生熟練掌握影像學技能

那位女肺癌患者的誤診,應該引起一些深思。筆者先後在一些市縣級醫院幫扶,感到癌症頻發誤診,缺乏高端檢測設備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關鍵的問題是一些基層臨床醫生對醫學基本技能包括影像學閱片技能的鍛煉不夠。

腫瘤學科臨床醫生一定要學會親自看影像學片子,要非常熟悉片子中各種「報警器」,不能只是簡單地依靠放射和超聲科醫生的檢測報告。放射科和超聲科醫生職責分別為進行普通X線片、電子電腦體層攝影(CT)、與磁共振成像(MRI)等醫學影像工作和通過測量了解生理或組織結構的數據和形態,為臨床醫生提供診斷支持,但他們畢竟不是腫瘤臨床專科醫生。腫瘤專科醫生如果缺乏閱片知識,只是簡單地依照放射或超聲部門發來的結果診斷疾病,出現疾病的誤診自然是難免的。因此,我們在基層醫院指導工作的時候,呼籲基層腫瘤專科醫生不僅要學會分析影像資料,更要精通這方面的知識,使之更好地服務於患者的臨床診治。我們常對他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一定要對於影像學中關於良惡性腫瘤的特點瞭然於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