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投資者結構發生改變 私募開放迎來變局

華夏時報記者 閆妮 金微 北京報導

4月11日,央行行長易綱在博鼇亞洲論壇上表示要大幅度放開金融業對外開放,提升國際競爭力。多位百億級別的證券類私募基金合夥人對《華夏時報》記者稱:“易綱演講中涉及的金融業開放的具體細節,對私募業的影響主要是兩點,一是港股通額度增加,海外投資者投資A股的大門徹底打開;二是擴大外資持股比例,中國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將全面國際化,中國股票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將發生不可逆的改變。投資者結構將由70%-80%的散戶投資者向專業機構投資者轉變。”

A股大門徹底打開

“如果把QFII等比做海外投資者投資A股的兩扇窗,那港股通機制就是一扇大門,現在是徹底打開。而且,A股將在今年6月和9月分兩次納入MSCI,今年6月1日納入A股流通市值的2.5%。未來幾年這個權重會提升到更高,所以港股通額度增加也是為這塊提前做準備。”一位百億級別的私募基金合夥人稱。

近年來海外投資者投資A股的途徑不斷豐富,目前已有的路徑包括QFII、RQFII、中港基金互認、滬港通和深港通等管道,由於交易的便利(額度申請、資金匯出)和制度的相對靈活,滬港通和深港通是外資配置A股的主要途徑之一。

“目前,港股通與陸股通每日買入成交金額將近120億,隨著進一步放開每日買入的額度,將更加有利於外資流入中國。另一方面,A股市場成為全球估值窪地,並且A股將在2018年6月與9月納入MSCI,根據測算,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將分別對股市帶來500億人民幣的增量資金,共帶來1000億的增量資金,這一舉措將會吸引更多的被動資金流入中國市場,從而利好A股市場。”星石投資合夥人、首席策略師劉可稱。

投資者結構將發生改變

擴大外資持股比例,“鯰魚效應”倒逼國內金融機構提升實力。半年內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將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外資持股比例上限放寬至51%,並適度放開外資銀行的業務範圍。

一位百億私募基金合夥人對本報記者稱:“現在是51%,未來3年會更高甚至全資。中國金融市場參與者越來越國際化之後,會有一部分的新增資金來自海外。長期來看,這是中國股票市場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國股票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將發生不可逆的改變。投資者結構將由70%-80%的散戶投資者向專業機構投資者轉變。”

“當投資者結構發生了不可逆的向機構化轉變的時候,整個金融生態也會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完善。首先是上市公司的估值體系會發生變化、對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要求更高;再就是A股與美國及中國香港股市的一些制度性差異會慢慢彌合。比如漲跌停板限制、退市機制順暢與否、IPO目前還是一個核準製不是注冊製等等差異。總之,那些已經在成熟市場被證明是對的方法也一定能在中國市場長期有效。”

富國大通總裁助理對本報記者稱,目前,從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看到,富達、瑞銀、施羅德等國外頂級私募基金的子公司已經拿到了中國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牌照和資格,開始陸續為高端客戶發行產品。監管層還是希望外資私募基金能夠到中國募集資金,並且投資我們中國A股的市場。而且這些機構可以追溯過往業績,吸引機構客戶去投資。

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對中小型私募基金確實是有衝擊,因為會分流客戶、分流市場份額。而對於大型的私募基金,則會出現一個競爭關係,會從業績、投資風格、投資理念等各方面進行競爭。

華夏時報—思想創造價值—

▶微信 | chinatimes

▶微博 | @華夏時報 @水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