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星堆再揭新面具 它更神秘了 三星堆人是最早的“顏控”?

琳琅滿目、金光閃閃、前所未見、奇奇怪怪……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廣漢公布,三星堆又上新啦!在大約一年的發掘時間內,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已出土了金器、青銅器、玉器、象牙等近2000件文物,許多前所未見的珍貴文物嶄露頭角,目之所及非常震撼。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發現除了數量龐大,“奇奇怪怪”也是被考古隊員們掛在嘴邊的詞。

9日公布的出土文物,其中一張完整的金面具格外引人注目。

這件金面具6月中旬在三星堆遺址3號“祭祀坑”出土。當考古人員從3號“祭祀坑”緩慢取出一塊青銅罍殘片後,一團被壓得嚴重變形的金器出現在人們眼前。出土時,這件金器仿佛一張稿紙被揉成一團,難辨形狀。修複人員用不到一周時間,將一張完整的金面具緩緩呈現。據介紹,這張薄如蝶翼的金面具寬37.2厘米、高16.5厘米,重約100克,眉眼鏤空,兩耳輪廓圓潤,鼻梁高挺,嘴形大而微張,造型威嚴神聖,是目前三星堆考古發掘中出土最完整的一件金面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冉宏林告訴記者,這件金面具的面部特徵與三星堆此前出土的青銅人頭像形象一致,尺寸也接近青銅人頭像。“我們推測這件金面具是覆蓋在青銅人頭像面部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件獨立使用的器物。”他說。細觀古蜀遺址出土的金面具,不難發現它們都是用模具捶揲而成,眉眼鏤空,表面打磨光亮。“黃金的延展性很好,可以錘打得很薄,再嵌刻成需要的造型貼合在頭像表面。”冉宏林說。

今年1月,三星堆曾出土重約286克的金面具殘件,雖然只有“半張臉”,但它仍保持著目前三星堆出土最重金面具的記錄。考古人員透露,三星堆遺址中還出土了另外兩件待修複的金面具。隨著後續考古研究和修復工作陸續開展,三星堆還將有更多“金色”奇跡。 我們或許好奇青銅人像上為何要附帶一張金面具,難道古蜀人也喜歡“化裝舞會”嗎?對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中心館員郭建波笑道,根據推測,或許是這樣的情況:當古蜀人鑄造出金燦燦的銅面具後,很是喜愛,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銅的表面氧化成了綠色,古蜀人覺得綠色的“臉”並不美觀,於是又打造了一面能貼合在上面的金面具。可謂是最早的“顏控”了。

青銅神壇複雜程度前所未見

“太罕見了,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麽給它們命名。”負責8號“祭祀坑”發掘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趙昊昨天說。3號、8號“祭祀坑”各發現了一件青銅神壇,8號“祭祀坑”神壇上有姿勢迥異、大小不一的青銅人像造型,有的身著彩衣翩翩起舞,有的小腿布滿文身、肩扛祭品……神壇上還有一隻戴著“項圈”的神獸。“複雜程度前所未見。”

一把玉刀 擺上西餐桌毫不違和

這次發現,“現代感”也是被考古隊員們提及最多的詞匯,有和奧特曼、諸葛亮等形象“撞臉”的青銅人像,也有顏色漂亮、大小、外形跟現代“西餐刀”別無二致的玉刀,玉刀表面色彩鮮豔,刀背有勾雲紋,刃部非常鋒利,可以輕易將人的手指劃破。“即使把這件玉刀擺到現代的西餐桌上也毫不違和。”考古人員說。

青銅神獸:體形與成年柯基犬相仿

在被發現的神壇旁邊,還有一隻目前發現最大的“神獸”,相當於成年的柯基犬大小,大眼寬嘴,細腰粗腿厚臀,看起來非常可愛。3號“祭祀坑”神壇跟上述8號“祭祀坑”神壇完全不一樣,上面有人頭像、龍、說不出名字的“四不像”動物形象。還有好幾件前所未見的玉器,其中一件還未完全出土的蔥綠色“玉板”很有特色,看起來它鑲嵌在一塊鏤空的青銅網格之中。商周時期稱青銅為“吉金”,黎海超開玩笑說:“這是首次發現‘金鑲玉’,但需要進一步發掘確認最終形態。”“就是奇奇怪怪,從沒見過這麽‘離譜’的東西。這些文物的工藝、形態、內容都很複雜,包含的歷史信息很豐富,‘刷新’了既往認識,給研究帶來了很大挑戰。”負責發掘3號“祭祀坑”的上海大學講師徐斐宏說。

扭頭跪坐人像 青銅雕塑技藝高超

4號“祭祀坑”的三星堆“力士”——銅扭頭跪坐人像也非常引人關注。“這件人像表情嚴肅,小腿肌肉異常發達,可見當時青銅雕塑技藝高超。”負責4號“祭祀坑”發掘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者許丹陽說。更為重要的是,此次還發現了幾件見證我國各地區文明早期貨流融合的文物“重器”。一件造型奇特的朱砂彩繪觚形尊體現了中原文明和古蜀文明的融合,另一件刻畫有古蜀神樹紋的玉琮反映了長江上遊和長江下遊文明的“握手”。據了解,在發掘的同時,四川省文物局也在組織全國最頂尖的團隊對文物進行保護修複、研究闡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公眾就能在博物館裡見到這些令人驚歎的文物,感受三星堆文化的魅力。

新猜想:大量絲綢殘留物或為祭祀元素

9日,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舉行的“考古中國”重要項目——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階段性成果新聞通氣會上,公布了三星堆遺址4號坑出土紡織品的檢測分析,通過觀察分析顯微形態,結合酶聯免疫分析結果,判定為平紋組織結構的絲綢殘留物,其長寬約3.8×3.1毫米。這是工作人員第一次在新一輪祭祀坑考古發掘中發現絲綢殘留物。

絲綢殘留物的發現到底代表著什麽?是否如考古專家解讀,會從中尋找到文字?帶著疑問,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走進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漢考古整理基地,見到了負責絲綢研究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中心館員郭建波,向其尋求答案。

郭建波扎根三星堆遺址,研究絲綢考古已經整整一年。在這一年的時間裡,在高科技護航之下,他們不僅在4號坑中有了考古上的新發現,還在此前的1、2號坑中的青銅器上以及其他殘件上發現了絲綢殘留物,隨後在3、4、6、7、8號坑中也發現了絲綢殘留的痕跡。“我們在1、2號坑中的13類器型,40多件器物上都發現有絲織殘留物,通過研究發現,它的紡織工藝結構有平紋和斜編兩種方式。這映射出,在三星堆時期,絲綢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在新發現的祭祀坑3號坑中,12類器型、16件器物上有明確的絲綢的發現。”郭建波說。

“根據推斷,我們認為,如果文字或符號出現在絲綢上,它將會是通天神、接人氣的物質載體。”在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研究中,考古研究人員發現絲綢的附存量非常大,郭建波認為絲綢與青銅器、玉器、金器共同構成了三星堆祭祀文化體系,其中,絲綢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因素存在。

從三星堆到金沙 一飛衝天的發量你羨慕嗎

專家:背後是權力的影子

9日,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再次驚豔世界。此次發掘的青銅人像中,有3尊扭頭跪坐人像頗為引人關注,特別是其一飛衝天的頭髮,茂密程度讓現代人很是羨慕。

從目前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像和青銅頭像來看,根據髮型類別可以看到他們分屬於兩大族群:一是梳麻花長辮的“辮發”族群,主要特點是腦後梳著長長的麻花辮,頭頂是平的;二是發際線較高的“笄發”族群,他們基本都將頭髮盤挽在頭頂,配有不同的發飾或冠飾,花樣較多。

關於金沙和三星堆的青銅人像發飾,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認為,三星堆的統治階層分為辮發和笄發兩個族群——辮發代表掌握行政權力或軍事權力的世俗貴族;笄發代表掌握祭祀等宗教神權的神職貴族。

從髮型來看,金沙出土的青銅立人同樣是腦後梳著麻花辮,直垂腰間。孫華教授曾在研究中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金沙遺址發現的青銅人像和石跪坐人像,都是辮發。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表示,金沙遺址的青銅立人像,比三星堆大立人小很多,但卻可能暗示著古蜀國社會的劇變。從髮型來看,他顯然是三星堆文化時期辮發族群的後裔。但從手勢來看,右手右上、左手左下,雙手虛握,似乎正捧持著什麽東西進行奉獻,又與三星堆發現的笄發大立人如出一轍。所以,金沙的這件小立人同時擁有兩個族群的特點:髮型與辮發族群相似,但手勢又與笄發族群完全一致。因此,有專家推測,金沙的青銅立人是同時執掌著政權與神權的貴族,他很可能就是古蜀王國的國王或者大祭司。

三星堆和金沙文明一前一後,似乎暗示了宗教權力在兩個族群間的先後更替——掌握世俗權力的辮發族群取代了主管祭祀的笄發族群,同時掌管社會的宗教事務。此時,神權政權合二為一,辮發族群可能已然成為唯一的上層社會貴族。

文/喬雪陽 邱峻峰 曾琦

來源:成都商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