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艾灸四穴,排一身寒氣,留一身正氣

病從寒中來,排寒調百病,寒是百病之王,萬病之源頭。一級寒濕在表皮、二級寒濕在肌肉、三級寒濕在骨骼、四級寒濕在臟腑、五級寒濕在細胞。久寒必痛、久痛必虛、久虛必病。

如今,各種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絕大部分的疾病都與體內寒濕有直接的關係。因為寒涼性體質,可導致體內經脈不通,血液雜質多,各個器官的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排出,堵塞了血管和經脈,導致皮膚、器官、細胞的免疫自愈力下降,而出現一系列的健康問題。

那麼如何給身體排寒就成為越來越多的人要關注的問題,今天灸哥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使用艾灸療法排寒,主要對症四個穴位:大椎穴、腎俞穴、湧泉穴和風門穴。下面簡述一下每個穴位的位置及功效。

1.大椎穴

大椎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大椎穴歸屬督脈,艾灸此穴有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等作用。

2.腎俞穴

腎俞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首先人要直立或者是正坐,然後吸氣,我們先摸到我們的肋骨的下緣,在側腰部,沿著肋骨的下緣畫一條水準線,交叉在我們的腰兩旁的肌肉上,這就是腎俞穴。)腎俞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艾灸此穴有補腎助陽、調節生殖功能,緩解腰痛、腎臟病、高血壓等作用。

3.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當你用力彎曲腳趾時,足底前部出現的凹陷處就是湧泉穴。湧泉穴歸屬足少陰腎經,艾灸此穴有緩解治療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等作用功效。

4.風門穴

風門穴位於人體的背部,在大椎下的第2個凹窪(第2胸椎與第3胸椎間)的中心,旁開1.5寸(或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處)。風門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艾灸此穴有治療傷風咳嗽、頭痛發熱、胸背痛等作用。

以上穴位,每天每個穴位艾灸一次,每次每穴10分鐘左右,每周休息一天。有見好轉後,可以減少為一周3至4次,每次每穴10分鐘左右。平時注意保暖並進行適量的運動。穴位的艾灸順序應自上而下,自內而外。

艾灸期間不應著風受涼,保持平和情緒。飯飽酒後不宜灸,大汗淋漓不宜灸,艾灸後毛孔舒張,故半小時內不宜洗澡,避免寒氣趁虛而入。艾灸一向是慢功出奇效,無論是養生保健,亦或防治疾病,都需堅持。如果沒有艾灸條件,可以每日按揉相應的穴位,也有一定的效果。中醫艾灸的博大精髓需要我們國人共同去挖掘!

極少部分人艾灸後會有排寒反應,這與每個人的體質或寒氣輕重有關。有的人排幾天就感覺漸熱,而有的人寒重,會很久才感覺漸熱,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定不要氣餒,堅持下來,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