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海浦東本地鄉土物種“聚寶盆”重現稀有動植物

竹葉花椒、龍舌草、飾紋姬蛙……上海本地一些近乎絕跡的動植物在浦東宜嘉苑生態保育區內自然生長,這裡也成為本地鄉土物種的家園。

近日,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主辦的以“親近自然,振興鄉村”為主題的“SEA-Hi”論壇上,城市荒野工作室創始人,上海萬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郭陶然表示,鄉村振興跟鄉土生態和物種有著密切的關係,生態的宜居鄉村離不開本地動植物物種的存在,保存和使用好這些本地物種,並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他們,也是城市荒野工作室創辦宜嘉苑生態保育區的初衷。

上海曾是一座發現過許多新物種的城市,有不少植物新種在上海發現並首度命名。然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人為干擾和外來物種入侵等原因,上海的本土物種逐漸減少,狗獾、豬獾等小型野生動物在市區已基本消失,螢火蟲在郊區也已經難覓。

“比如無斑雨蛙,最早采集並鑒定這個物種的地方是在上海,但現在,已經十幾年沒有再看到過這個物種出現,很可能絕跡了。”郭陶然介紹說,其實根據老一輩的野保工作者的回憶,在原南匯或是郊區的農田裡,有大量的無斑雨蛙,多到當地村民抓過來當鴨子飼料,但現在大量消失,原因與我們的生產方式的改變,比如農藥的大量使用有關。

近年來,城市荒野工作室對上海鄉土物種進行搜集,並與浦東相關部門合作,在3000平方米的宜嘉苑生態保育區開展鄉土物種的生態恢復實驗。在尋覓和保存鄉土物種的基礎上,經過三年時間把這片原有綠化通過生態修複方式,變成了擁有包括400多種鄉土物種共同生存的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這裡也成為上海首個鄉村物種生態修複示範項目。

“這個案例現在看下來非常成功,證明了這樣的修複是可行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有自然的原有的鄉土特色的風貌,而不是大草坪、樹林之類現代的標準化的東西。因為人們去鄉村,就希望有這樣的野趣。”郭陶然表示,如果在農村建設中,把原有的鄉村的植物、特殊的風貌都破壞了,而變成了一個城市化的風格,喪失了原有的特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那種感覺也徹底消失,鄉村也不會有吸引力了。

而鄉村本土的特色,也是保持鄉村活力、振興鄉村的基礎。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認為,鄉村振興的目標不應該是日益都市化,而是應該回到傳統的江南村鎮,成為一個只要人們願意就可以從城市回去的地方。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