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曠視分手疑雲 “買數據”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C114訊 7月25日消息(九九)近日,有媒體報導稱曠視科技涉嫌購買營收數據,聯想阿里集體退出曠視科技股東席位。對此,曠視科技官方微信23日發表聲明稱:“公司工商信息變動為正常調整,集團層面沒有股東退出。”

變更石錘落地,原因成謎

今年5月8日,曠視宣布完成D輪第二階段股權融資,D輪總融資額約7.5億美元。據騰訊新聞消息,此次融資對曠視的估值超40億美元。

融資消息發布一周後,5月16日,天眼查數據顯示,曠視科技公司信息變更,北京貝眉鴻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雲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納遠明志信息技術谘詢有限公司以及天津聯想之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皆退出投資。

其中,北京貝眉鴻科技有限公司是創新工場旗下公司,上海雲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由螞蟻金服100%控股的投資公司,北京納遠明志信息技術谘詢有限公司與天津聯想之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都是“聯想系”公司。也就是說,聯想、螞蟻金服、創新工場皆退出了曠視科技的股東席位。此外,除了三位創始人之外的曠視科技高層也全部退出。李開複、楊沐、韓歆毅、王明耀、唐文斌退出公司董事席位,林鶯退出公司監事席位。

此前,曠視科技的創始人印奇以51.37%的持股比例為第一大股東;螞蟻金服旗下的上海雲鑫持有25%的股份,為第二大股東;聯想控股全資持有的聯想之星與曠視聯合創始人楊沐、唐文斌均持有曠視科技7.5%的股份。工商變更後,印奇持股75%,唐文斌和楊沐各持股12.5%。

對於部分股東集體退出的原因,有媒體猜測可能是曠視科技在為香港上市進行VIE拆分,或是投資方不看好AI行業及CV四小龍的落地變現能力。日前,財視傳媒拋出重磅消息:“接到業內人士爆料,人工智能領域有獨角獸企業涉嫌購買營收數據,聯繫到曠視科技公司在5月份企業信息的變更情況,該公司很有可能就是曠視科技。”

對此,曠視科技官方微信23日發表聲明稱“個別媒體針對曠世工商變更做惡意炒作”,“工商信息變動為正常調整,集團層面沒有股東退出”。

CV獨角獸的融資晉級之路

業內將曠視科技與雲從科技、商湯科技、依圖科技並稱為“CV(Computer?Vision,計算機視覺)四小龍”。曠視科技成立8年,先後融資12億+美元:

2012年8月,天使輪,由聯想之星和聯想創投參與,融資數百萬元;

2013年7月,A輪,由創新工場參與,融資數百萬美元;

2015年1月,B輪,由創新工場、啟明創投參與,4700萬美元;

2017年10月,C輪,由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螞蟻金服、富士康集團聯合領投,中俄戰略投資基金、陽光保險集團、SK集團等參投,融資4.6億美元;

2019年5月,D輪,由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 (BOCGI)、阿布扎比投資局 (ADIA) 旗下全資子公司、麥格理集團以及工銀資管(全球)有限公司參與,融資7.5億美元。

從最初的融資情況可以看出,聯想和創新工場對曠世有“知遇之恩”,在曠世尚且沒有建立明確的商業化方向之時即決意投資。2015年之後,曠世逐漸找到商業化落地的路徑,與螞蟻金服合作刷臉支付,而後螞蟻金服進一步由合作夥伴轉化為投資者。

據悉,曠視D輪第一階段融資是在去年完成的,但直到今年5月才進行官方宣傳,在CV圈獨角獸們攻城略地的對決中,融資金額和公司估值具有向外界證明自身實力的戰術意義。而曠視在2018年度的融資,到2019年才拿出來宣傳,著實有些令人費解。對此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回應稱,是有意控制節奏,“AI公司把高頻發布融資消息當成企業核心進展不是正確的風向標”。

謀求上市Vs盈利乏力說

早在2017年,印奇曾透露:“上市這是會發生的,我們希望我們會是第一個。”2018年12月經濟觀察網報導,中關村示範區已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創板”的名單,其中包含曠視科技。2019年1月彭博社報導,曠視科技會去中國香港上市,承銷商為高盛和摩根大通。

本周一,萬眾矚目科創板開市,不見曠視身影。因而有媒體猜測曠視科技的股權結構調整可能意在謀求香港上市,搭建VIE架構。VIE架構下,境內公司的股份和董事信息實際參考意義不大,未必能代表真實情況。據南華早報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曠視IPO初步日期定在7月份。也有媒體爆料,曠視正籌備於今年之內赴香港上市,“目前距離上市已非常接近”。

資本市場一向看重技術和投資回報率,過去幾年,基於自主研發的人臉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曠視將觸角伸向金融、手機、安防、物流、零售等領域。場景落地的目標是盈利,好在2017年,曠視科技就已宣布實現盈利,其收入來自於智能安防、FaceID(在線刷臉驗證服務)、Face++(人工智能開放平台)、智能地產四大板塊。

然而,億歐智庫發布的《2018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研究報告》卻顯示,2017年中國AI創業公司累計獲得超過500億人民幣融資,但其中商業落地前100強公司累計產生收入卻不足100億人民幣。在整個產業鏈中,90%以上的AI企業依然處在虧損階段,絕大多數企業年營業收入不足兩億。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也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大概只有兩個命運:一個是被大公司收購,一個是倒閉。即使像科大訊飛這樣的大企業,其市值約700億元,淨利潤不到1.7億元,市盈率已經超過300倍,所以如何提高淨利潤是AI公司的一大困擾。”由此可見,曠視盈利乏力之說並非空穴來風,而是行業通病。

涉嫌購買營收數據?

事實上,網絡上關於曠世營收數據的報導寥寥無幾,僅有的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曠視的收入為9000萬美金並實現了盈利,預計在2018年收入達到2.65億美元並獲得5000萬美元以上的利潤,預計2019年收入達5億美元並實現1億美元以上的利潤。

所謂“購買營收數據”,並沒有證據表明與上述數字有關,但曠視科技整體營收情況不樂觀卻是不爭的事實:個人設備大腦是曠視的開端,但有業內人士表示,在與手機企業的SDK合作中,CV企業的營收非常有限,甚至免費使用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智能安防是曠視的營收主流,2018年曠視智能安防收入佔比已經達到44%,但是高度依賴機器視覺的智能安防,落地前首先要經歷一波CV公司的內部廝殺,再與傳統安防企業一決高下,利潤率可想而知不會太高;在金融行業,實體銀行的AI建設項目多半被“國家隊”雲從收入囊中,而在互聯網金融方面,支付寶與微信支付顯然是其中兩股惹眼的力量。

內憂、外患,合作夥伴也是貌合神離:創新工場在2018年3月成立了AI商業化公司“創新奇智”;螞蟻金服更是早在引入曠視之前,就已經開啟了包括指紋、聲紋、人臉等一系列生物識別技術的探索。

曠視印奇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公司最重要的能力是持續盈利、持續成長。可是遭遇以上種種,營收的故事真的很難講好,取悅市場和投資者的下下策也許就是“買數據”,這也成了壓斷投資關係的最後那根稻草……

寫到這裡,似乎一種悲觀的情緒蔓延至整個螢幕……筆者還是更願意相信此次變更是曠視為謀求香港上市做準備。人工智能不相信眼淚,獨角獸更適合高傲前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