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流浪地球》竟隱藏了這麽多高考考點,是魔鬼嗎?

點擊箭頭處“藍色字”,關注高中地理!每天都有乾貨知識~

春節期間,最火爆的電影是什麽?非《流浪地球》莫屬!這部被稱為中國科幻電影里程碑的作品,非常值得關注,科幻,正日益成為高考命題熱點!比如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3卷文學類閱讀文本材料節選自劉慈欣的作品《微紀元》,同樣改編自劉慈欣作品的《流浪地球》很有可能入選高考題,趕快看一下小姐姐給大家歸納的知識點。

語文

《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不久的未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的新家園的故事。

精彩時評

新華國際時評:我們為什麽需要科幻

“祝中國科幻電影之旅好運!”這是著名導演詹姆士·卡梅隆在社交媒體上對大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發出的祝願。這部科幻電影在引發“宇宙級鄉愁”的同時,更撬動了人們對中國科幻作品未來的期待。

我們為什麽需要科幻?科幻的意義究竟是什麽?

對這個問題,也許有人會脫口而答“預言未來”。但人們也知道,預測具體事件和技術,並非科幻的目的。

儘管早期科幻作品中提到的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已逐步變成現實,但即使是重量級的科幻作品,對未來的想象也有大半沒有實現。

也許有人會回答“激發想象力”或者“激勵人類探索未知”。的確,在這些方面,科幻的作用堪稱顯赫。

儘管“科幻”一詞在二十世紀才正式提出,但早在公元2世紀,被認為是第一部科幻作品的古希臘語小說《真實的故事》中,就已出現關於星際旅行、外星生命、星際殖民和戰爭、人造生命等內容。而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則誕生於1902年。

想象力推動科技發展。美國“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坦言,正是經典科幻小說激發自己探索未知。

但科幻的作用又不僅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於“人”。

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將科幻定義為“關注科技進步對人類影響的文學分支”。在西方,科幻作品開始盛行的年代,正是人類最初進入太空的時代,也是人類開始逐漸意識到地球正面臨環境、資源等種種嚴峻挑戰的時代。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越來越多科幻作品開始提出一系列“如果”的問題。比如,如果人類或者你本人在真實世界面臨這樣的境況,會如何選擇?也因此,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薩金特將科幻定義為“思想文學”。

《紐約時報》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的小說,講述一個“拯救人類免於滅亡的奮力一搏”的故事。劉慈欣的作品敘事巨集大、探索深入,講述人類在危險宇宙中的境遇時顯得愈發真實。

不論東方還是西方,儘管關注的議題不同,不少科幻名作擁有共通之處,那就是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憂思,對人類情感的描摹。

該如何避免陷入“我們會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樂觀,或者“反正災難終將到來”的盲目消極?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術迅猛發展,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改變和挑戰?人類疆界不斷拓展,我們該何去何從……這些都是科幻探討的重要議題。

科幻的“硬核”,並非預言烏托邦或者反烏托邦,而是幫助人們以全新角度審視自身環境和處境,警示人類在技術、文化、倫理等眾多領域可能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另類”解決方案。而從螢幕回歸現實,科幻同樣提醒人們用另一種視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種種選擇和挑戰。

來源於新華網,新華社記者郭爽

劉慈欣的作品曾經入選過高考試題,下面是2018年高考真題呈現,同學們來感受一下科幻作品如何出題。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微紀元(節選)

劉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現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個人了。

那事已經發生過了。

其實,在他啟程時人類已經知道那事要發生了。人類發射了一艘恆星際飛船,在周圍100光年以內尋找帶有可移民行星的恆星。宇航員被稱為先行者。

飛船航行了23年時間,由於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時間已過去了兩萬五千年。

飛船繼續飛向太陽系深處。先行者沒再關注別的行星,徑直飛回地球。啊,我的藍色水晶球……先行者閉起雙眼默禱著,過了很長時間,才強迫自己睜開雙眼。

他看到了一個黑白相間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後又凝結的岩石,白色的是蒸發後又凍結的海洋。

飛船進入低軌道,從黑色的大陸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緩緩越過,先行者沒有看到任何遺跡,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過眼煙雲。

這時,飛船收到了從地面發來的一束影片信號,顯示在螢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個城市的影像:先看到如林的細長的高樓群,鏡頭降下去,出現了一個廣場,廣場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鏡頭最後停在廣場正中的平台上,那兒站著一個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幾歲。她在螢幕上衝著先行者揮手,嬌滴滴地喊:“喂,我們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後幾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虛擬現實的遊戲中度過的。在遊戲裡,電腦接收玩者的大腦信號,構築一個三維畫面,畫面中的人和物還可根據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動。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構築過從家庭到王國的無數個虛擬世界,所以現在他一眼就看出這是一幅這樣的畫面,可能來自大災難前遺留下來的某種自動裝置。

“那麽,現在還有人活著嗎?”先行者問。

“您這樣的人嗎?”姑娘天真地反問。

“當然是我這樣的真人,不是你這樣的虛擬人。”

姑娘兩隻小手在胸前絞著,“您是最後一個這樣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話……嗚嗚……”姑娘捂著臉哭起來。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麽不問我是誰呢?”姑娘抬頭仰望著他,又恢復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轉眼就忘了剛才的悲傷。

“我沒興趣。”

姑娘嬌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領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這種無聊的遊戲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麽這樣!全城人民都在這兒迎接您,前輩,您不要不理我們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麽,轉過身來問:“人類還留下了什麽?”

“照我們的指引著陸,您就會知道!”

先行者進入了著陸艙,在那束資訊波的指引下開始著陸。

他戴著一副影片眼鏡,可以從其中一個鏡片上看到資訊波傳來的畫面。畫面上,那姑娘唱起歌來:

啊,尊敬的使者,你來自巨集紀元!

偉大的巨集紀元,

美麗的巨集紀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夢……

人海沸騰起來,所有人都大聲合唱:“巨集紀元,巨集紀元……”

先行者實在受不了了,他把聲音和影像一起關掉。但過了一會兒,當感覺到著陸艙接觸地面的震動時,他產生了一個幻覺:也許真的降落在一個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著陸艙,站在那一望無際的黑色荒原上時,幻覺消失,失望使他渾身冰冷。

先行者打開面罩,一股寒氣撲面而來,空氣很稀薄,但能維持人的呼吸。氣溫在攝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種大災難前黎明或黃昏時的深藍色。腳下是剛凝結了兩千年左右的大地,到處可見岩漿流動的波紋形狀,地面雖已開始風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難見到。這片帶波紋的大地伸向天邊,其間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資訊波的發射源。一個鑲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護面,直徑大約有一米,下面似乎扣著一片很複雜的結構。他注意到遠處還有幾個這樣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幾個大水泡,反射著陽光。

先行者又打開了畫面,虛擬世界中,那個小騙子仍在忘情地唱著,廣場上所有的人都在歡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著,深藍色的蒼穹中,明亮的太陽和晶瑩的星星在閃耀,整個宇宙圍繞著他——最後一個人類。

孤獨像雪崩一樣埋住了他,他蹲下來捂住臉抽泣起來。

歌聲戛然而止,虛擬畫面中的所有人都關切地看著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對人類就這麽沒信心嗎?”

這話中有一種東西使先行者渾身一震,他真的感覺到了什麽,站起身來。他走近那個透明的半球,俯身向裡面看。

那個城市不是虛擬的,它就像兩萬五千年前人類的城市一樣真實,它就在這個一米直徑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類還在,文明還在。

“前輩,微紀元歡迎您!”

(有刪改)

4.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當城市影像出現後,本文開頭部分營造出的沉鬱氛圍變得較為輕快,這兩種氛圍的更替,給讀者帶來了一種奇幻的閱讀體驗。

B.地球領袖是一位十幾歲的、天真的、嬌滴滴的漂亮姑娘,這一形象來自先行者的大腦信號,是他對人類美好記憶的一部分。

C.先行者著陸後,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黃昏時的深藍色”,孤獨的感覺是像被雪崩所埋,這都是以身心感受來寫先行者對過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姑娘率眾在廣場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輩”,間接說明“微紀元”的人們繼承了以往的人類文明,科技水準已經很高。

5.請簡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變化過程。(6分)

答:

6.結合本文,談談科幻小說中“科學”與“幻想”的關係。(6分)

答:

答案解析

4.B

【解題思路】首先細讀全文,對小說的環境、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有大致的了解。然後研讀本題的四個選項,確定選項涉及的範圍,重讀這個範圍內的文字,形成個人的認識,據此判斷選項的正誤。此題B項考查對小姑娘形象的認知,涉及的範圍從先行者看到城市影像一直到文章結束。細讀這一部分可以知道,先行者起初認為自己看到的小姑娘和她周圍的一切都是虛擬的,但是後來經過仔細觀察,先行者知道了小姑娘和她周圍的人是微紀元的人類。此項說小姑娘“來自先行者的大腦信號,是他對人類美好記憶的一部分”顯然是錯誤的。

5.先行者著陸之前,已經知道地球災難的發生,一方面心存僥幸,一方面又深知連僥幸也不過是幻想,心情複雜糾結;著陸後親身感受到地球的荒涼,自認是宇宙間最後一個人類,巨大的孤獨感和絕望使他瀕臨崩潰;意識到畫面有可能並非虛擬,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解題思路】此題要求分析先行者的心理變化過程。基本的解題思路是: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瀏覽與先行者有關的文字,重點分析和把握他的心理情況;根據情節的發展,對他的心理發展過程進行適當的“切分”,並準確概括;最後形成心理發展變化的過程“鏈條”。具體分析如下:小說開頭,先行者雖然已經知道地球災難發生,自己是全宇宙唯一的一個人了,但是他“沒再關注別的行星,徑直飛回地球”,並“閉起雙眼默禱”。由此可知先行者著陸之前心情複雜,一方面心存僥幸,另一方面又深知僥幸也不過是幻想。小說中間,先行者著陸後看到災難過後真實荒涼的地球,“失望使他渾身冰冷”“孤獨像雪崩一樣埋住了他,他蹲下來捂住臉抽泣起來”,由此可看出他此時的心理是孤獨、絕望。小說結尾,先行者意識到他看到的城市不是虛擬的,人類文明還在,由此可推出他的心理是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6.科幻小說中的“科學”是“幻想”的基礎。本文情節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災難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學基礎上演繹的;而文中細節如宇宙飛船的星際航行、虛擬遊戲、影片眼鏡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學事實。科幻小說中的“幻想”雖然立足於“科學”,但更要突破具體科技的限制,充分發揮想象力,將人文關懷與科學意識融匯在一起。本文幻想出來的“巨集紀元”與“微紀元”,有一定科學因素,主旨則是對人類文明的思考。

【解題思路】首先要認真審題,本題要求“結合本文”談談“科幻小說中‘科學’與‘幻想’的關係”。“結合本文”,就是要回到文本中,用文本內容做依據;“‘科學’與‘幻想’的關係”是中心話題,考生需回到原文看哪些情節關涉“科學”,如虛擬遊戲、影片眼鏡等,哪些情節關涉“幻想”,如地球災難,聯繫文章主旨等分析二者關係。這是一道探究題,需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答題時有一定的自由度,但還是要“結合本文”。

【走近作者】劉慈欣,1963年出生,山西陽泉人,科幻作家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其作品榮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趙樹理文學獎、華語科幻星雲獎等多種獎項。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全頻帶阻塞干擾》等。其中《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地 理

知識點一:太陽的天體意義及能量來源

據影片中介紹,地球流浪的原因是因為太陽即將毀滅。太陽屬於恆星,根據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對天體意義的解讀,太陽屬於恆星,恆星是什麽?恆星是由氣態或等離子態組層的自己發光發熱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太陽的能量來源是氫和氦產生的核聚變反應。太陽正處於壯年期,科學家預測還有50億年的壽命,太陽自然死亡,也就是能量衰竭是會退化為白矮星。太陽異塵餘生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波段。

知識點二: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異塵餘生對地球的影響

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知識點三: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

外部條件:相對穩定、安全的宇宙環境

1.太陽的穩定——提供光和熱

2.安全的行星際空間——軌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自身條件:

溫度——地球與太陽距離適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氣溫適度

大氣——地球的體積和品質適中,形成大氣層

3.生物的作用對大氣成份的改造:水——結晶水汽化 原始的大洋

4.地球的宇宙環境比較安全,太陽在漫長的時間比較穩定

知識點四:全球氣候變化

影片中描述到太陽即將衰竭,地表各地出現了極端變冷氣象,影片中,主人翁從地下城出來,發現杭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經成為冰封的世界。其實計算太陽還是存在,由於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等,使得地球上極端氣象的頻率與強度大大增加。這也是高考的一個命題切入點。

知識點五: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通過木星推動地球的情節是否合理

影片中介紹地球想尋找新的棲息地,因為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太陽即將毀滅,那麽問題來了,地球怎麽逃離太陽系。影片中所說的靠助推器或木星推動是否合理?

地球處於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的第三顆行星。那麽想逃離太陽系必須要擺脫當前的軌道,也就是黃道。必須具備強度的推力和逃逸速度。從研究兩個質點在萬有引力作用下的運動規律出發,人們通常把航天器達到環繞地球、脫離地球和飛出太陽系所需要的最小發射速度,分別稱為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第一、二、三宇宙速度分別為7.9km/s ,11.2km/s ,16.7km/s。也就是說地球想逃出太陽系必須達到第三宇宙速度。

影片中說到地球需要借助外力脫離軌道,即便木星可以提供強大的推力,但是地球是否能承受住,這就是一個問題。地球從外到內,分為三大圈層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的最大厚度約為33km,但是這33km對於地球的整個半徑來說,就相當於雞蛋的蛋殼與整個雞蛋相比。因此強大的推力會使得整個剛性的岩石圈完全破碎,陸殼和洋殼會大規模水準運動和垂直運動,而被卷入地幔。而最終地表會面目全非。

當然,在這裡會有很多的命題切入,比如地球遠離太陽,通過木星軌道的時候,會經歷小行星帶,木星的衛星的形成與小行星帶有關。地球走了,月球會怎樣?是不是也要帶走?

知識點六:新的家園比鄰星,是否宜居

2017年3月24日,南美智利的阿塔卡馬望遠鏡觀測到了比鄰星的一次超級耀斑爆發,僅僅隻持續了10S,但比鄰星在這短短的時間之內亮度上升了1000倍,很多科學家推測假如比鄰星的行星上存在生命的話,此次耀斑就會要了它們的命!

而另外兩顆這距離比較近,類似伴星一般的存在,因此以它們為母星導致行星軌道不穩定,兩者中的A星比太陽大,也要更熱一些,B星則稍小,但也差不多,因此這個三星系並非宜居之地!比鄰星距地球4.22光年,還記得書本上說的,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恆星距太陽4.2光年嗎?對這顆恆星就是比鄰星。《流浪地球》中設定的是2500年左右到達,天倉五理論上需要7500年左右,但與比鄰星的不穩定恆星以及三星系同相比。因此在木星引力彈弓作用下直接轉向前往天倉五,當然半路有那麽長時間的轉向也是沒有問題的哈...

圖片版《流浪地球》知識講解

2月8日,網友@卡卡西啦啦在論壇發布了老同學看完流浪地球後給他女兒做的6張講解圖,一時引發眾多評論和轉發。

專家解讀 《流浪地球》裡的科學奧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李晉斌

關於引力彈弓

“引力彈弓”是飛行器加速常用的方法

《流浪地球》電影中,地球逃逸太陽引力的重要段落裡,“引力彈弓”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李晉斌介紹,地球這個龐然大物,半徑6371公里。但劇中人類造出了同樣龐大的行星發動機,足以在5年左右將地球推進到逃逸太陽引力的最低速度,即16.7公里/秒。這個速度相當於複興號列車速度的200倍。即便是如此高的速度,相對於星際距離來說還遠遠不夠,目的地比鄰星(半人馬座三星)距離地球4.3光年,如果按照逃逸速度航行,需要7.7萬年才能抵達,這實在是太漫長了!於是人類想到了借助木星的“引力彈弓”,令地球零消耗改變方向、提升速度,最後到達比鄰星。

李晉斌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引力彈弓”是一種飛行器加速常用的方法,我們向地球以外的天體發射飛行器時,常會應用到其他行星或天體做“引力彈弓”,以此來節省燃料、時間和計劃成本。比較經典的可能是美國的“卡西尼”號探測器了,它於1997年10月15日從地球發射前往目的地——土星,但隻帶了很少的燃料。它在1998年4月26日利用了金星的彈射,在1999年7月24日利用了金星的第二次彈射,又於1999年8月18日利用了地球的彈射,後於2000年12月30日利用了木星的彈射,最終於2004年7月1日抵達土星。

電影裡的“引力彈弓”場景很可能實現不了

“比如一隻乒乓球,當它飛向一面靜止的球拍時,在忽略重力、空氣阻力、摩擦等因素的情況下,反彈速度是相同的。但如果這個球拍向著來球方向移動,那這個球與拍相撞後反彈速度就會變快,這就是‘引力彈弓’效應。”李晉斌說,其實“引力彈弓”也是科幻電影經典橋段之一。例如《星際穿越》中,庫珀為使“巡邏者”號飛船到達米勒星球,這就需要降速c/3,他採用的方案是利用一顆中子星進行引力彈弓減速。

值得注意的是,《流浪地球》中的引力彈弓場景很可能實現不了,電影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木星和地球的品質比值不夠大,大約320(不像乒乓球和球拍品質差那麽懸殊)。地球不可能利用木星的巨大引力實現引力彈弓的加速效果,地球一旦被木星引力捕獲,結果必然是地球和木星相互牽扯,兩者相互圍繞旋轉,旋轉半徑會越來越小,最後,地球和木星發生猛烈碰撞,形成一個新的星球。

關於重聚變發動機

重聚變發動機助攻“流浪地球”理論上有可能

在《流浪地球》裡,還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大家夥”——高度達11千米,比珠穆朗瑪峰還高2.2千米的重聚變發動機。每台發動機能提供150億噸的推力,而這樣的發動機在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總共有一萬兩千台,總共能提供150兆噸的推力,如此大的動力方可在5年左右將地球推進到逃逸太陽引力的最低速度,即16.7公里/秒。

李晉斌解讀,重聚變,就是由重原子進行的核聚變。“我們常聽說聚變的是輕核聚變即氫聚變反應變為氦放出巨大能量,這也是太陽產生能量的主要方式。人類能做到的還只是利用氫原子進行的不可控核聚變(氫彈),但氦並不是核聚變的終點,氦可以繼續聚變生成碳,碳繼續聚變生成矽,即氦–4碳–12矽–28。矽當然也不是核聚變的終點,大品質恆星後期的聚變反應就是“重聚變”。從“矽”開始大品質恆星“重聚變”過程是:矽–28硫–32 氬–36鈣–40鈦–44 鉻 –48 鐵–52(鐵–56),核聚變走到鐵這一步,就不再釋放能量,而是吸收能量,所以重聚變最後產生的廢渣就是鐵。“重聚變”釋放出的能量,比氫彈爆炸釋放的能量要大很多很多。當然重聚變需要的溫度也高得多、壓強也要大得多才能實現。

小說和電影中,利用岩石為主要燃料進行核聚變就是這個過程。我們地球上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矽”。正是有了重聚變發動機,才能讓“流浪地球”計劃成功,因為岩石在地球上到處都是,提供了無窮無盡的燃料。至於如何實現可控“重聚變”,那就是科學家而非科幻小說家的任務。

特別關注

太陽變為紅巨星?50億年後再說!

李晉斌特別補充,太陽變為紅巨星只是《流浪地球》中的一個假設。現實中的太陽按照恆星正常的壽命,50億年之後才會變為紅巨星。那時候人類大概已經移民到其他恆星系星球。所以大家不必杞人憂天,還是應該珍惜當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